摘要:这种被称作“浸出油”的食用油,用“6号轻汽油”(主要成分正己烷)萃取而成,如今占我国食用油市场近70%份额,却始终笼罩在“不安全”的阴影里。老百姓的担心到底有没有道理?这类油到底能不能放心吃?今天就从争议根源、安全边界、市场现状三方面,把事儿说透。
文/保明
超市货架上,5L大豆油60多元,隔壁压榨花生油却要200元,不少人冲着价差选了前者,可刷到“这是汽油泡出来的油,吃多致癌”的说法,又瞬间犯了怵。
这种被称作“浸出油”的食用油,用“6号轻汽油”(主要成分正己烷)萃取而成,如今占我国食用油市场近70%份额,却始终笼罩在“不安全”的阴影里。老百姓的担心到底有没有道理?这类油到底能不能放心吃?今天就从争议根源、安全边界、市场现状三方面,把事儿说透。
一、老百姓对“汽油浸出油”的担心,源于三大核心矛盾
大家对浸出油的争议,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认知偏差、信息不对称与市场乱象相互交织的结果。
(一)“汽油”标签与食品安全的认知矛盾:名字误导引发本能排斥
“汽油浸出油”的说法,从根源上让消费者产生了“工业原料混入食品”的恐惧,这种认知偏差主要源于三点:
1. 概念混淆:把食品级溶剂等同于工业汽油。自媒体刻意强调“汽油”二字,却不提浸出用的是食品级6号溶剂油——它对重金属(铅、砷)、苯类物质的限量要求是“≤0.1毫克/公斤”,纯度达99.5%以上,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使用标准》;而工业汽油含有大量苯、甲苯等1类致癌物,二者的区别就像医用酒精和白酒,前者可用于食品加工,后者完全不行。
2. 联想负面:“汽油”自带“有毒、不可食用”标签。在老百姓的常识里,汽油是汽车燃料,是“易燃易爆、有毒性”的工业产品,突然听到“用汽油泡油”,会本能联想到“吃了会中毒”,却忽略了食品级溶剂在加工后会通过工艺完全去除。
3. 宣传缺位:企业很少主动科普工艺原理。超市里的浸出油包装,大多只标注“大豆油”“菜籽油”,很少说明“浸出工艺”的具体流程,更不会解释“溶剂如何去除”,导致消费者只能通过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了解,容易被片面说法误导。
(二)“安全标准”与“违规案例”的信任矛盾:负面事件放大焦虑
老百姓并非不相信“标准”,而是频繁曝光的违规案例,让大家对“企业能否遵守标准”产生怀疑,这种信任危机主要来自三点:
1. 小厂违规频发,拉低行业整体信任。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抽检显示,3家乡镇小厂的浸出油溶剂残留超标,最高达180毫克/公斤(国标要求一级油“不得检出”,即低于10毫克/公斤);还有厂家把浸出油简单过滤后,贴“物理压榨”标签售卖,这些案例被反复传播,让消费者形成“浸出油就是偷工减料”的印象。
2. 标准认知空白,不知道“合格线”在哪。大多数老百姓不清楚“溶剂残留国标是多少”“精炼需要多少道工序”,只看到“残留超标致癌”的新闻,就会默认“所有浸出油都有风险”,忽略了正规企业的产品其实完全符合标准。
3. 对比强化焦虑。压榨油“天然”标签更讨喜。压榨油主打“物理挤压、无添加”,符合老百姓对“天然=安全”的认知;而浸出油需要“添加溶剂”,即便后续会去除,也容易被拿来和压榨油对比,凸显“不够天然”,进一步加剧担心。
(三)“低价优势”与“品质可靠”的市场矛盾:便宜没好货的惯性思维
浸出油的价格通常比压榨油低50%以上,这种价差反而让消费者产生“便宜没好货”的顾虑,背后是三点市场因素的影响:
1. 成本差异被误解为“品质差异”。2025年4月市场数据显示,鲁花5L压榨一级花生油218元,金龙鱼5L浸出一级大豆油68元,价差超3倍。老百姓不知道,价差其实是原料成本决定的——花生含油量50%但亩产仅300公斤,大豆含油量20%但进口到岸价仅4100元/吨,和工艺好坏无关,却误以为“便宜是因为偷工减料”。
2. “以次充好”事件加剧“低价=劣质”印象。2025年3月,某知名粮油品牌因“浸出油冒充压榨油”被曝光,涉事产品超10万瓶,虽然最终“退一赔十”,但让消费者形成“浸出油只能靠低价抢占市场,品质不如压榨油”的固化认知。
3. 商家刻意炒作,绑定转基因制造对立。有些压榨油品牌为了抢占市场,故意宣传“浸出油都是转基因原料,压榨油都是非转基因”,利用老百姓对转基因的顾虑踩低浸出油。但实际上,浸出只是“提取技术”,和原料是否转基因无关——俄罗斯中远油厂用非转基因大豆浸出的油,就通过了欧盟食品安全认证。
二、“汽油浸出油”的安全边界:合规与违规是天壤之别
很多人纠结“浸出油能不能吃”,其实答案很明确:合规生产的浸出油完全安全,有风险的是违规产品,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的工艺控制上。
(一)正规浸出油的安全保障:三道核心工序消除风险
正规企业生产浸出油,会通过严格的工艺控制,把溶剂残留、杂质等风险降到最低,具体包括三道关键工序:
1. 溶剂选择。只用食品级6号溶剂油,杜绝工业原料。正规厂家采购的溶剂必须有“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每批次都要检测重金属、苯类物质含量,确保符合国标;而小厂为了省成本,会采购工业级溶剂油,一吨价格差4000元,却埋下致癌风险。
2. 脱溶工艺。高温+真空双重保障,溶剂残留“不得检出”。萃取后的油脂会进入120℃以上的高温脱溶塔,同时配合真空负压环境,把溶剂完全抽离,这个过程就像“煮开水”,溶剂会变成气体被收集回收,最终油中的残留量能控制在10毫克/公斤以下,达到“不得检出”的标准;小厂则会缩短脱溶时间(从4小时减到1小时)或降低温度(从120℃降到80℃),导致溶剂残留超标。
3. 精炼环节。六道工序去除杂质,比压榨油更纯净。浸出后的“毛油”会经过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六道精炼工序,去除胶质、游离脂肪酸、黄曲霉毒素等杂质;而小厂会省掉脱酸、脱臭步骤,直接把过滤后的毛油装瓶,2024年湖南消协实验显示,这类油的游离脂肪酸含量达3.2%,是合规油(0.1%)的32倍,长期吃会加重肠胃负担。
(二)违规浸出油的三大风险:每一种都关乎健康
小厂生产的浸出油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在关键环节偷工减料,导致三大健康风险:
1. 溶剂残留超标。长期摄入伤神经、增致癌风险。违规油中的正己烷残留可能超100毫克/公斤,长期摄入会损伤周围神经系统,出现手脚麻木、乏力等症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将正己烷列为“2B类可能致癌物”,长期大量摄入会增加患病风险。
2. 工业溶剂污染。苯类物质直接致癌。用工业级溶剂油生产的浸出油,会含有苯、甲苯等1类致癌物,这些物质无法通过常规精炼去除,即使少量摄入,也会增加白血病、肺癌的患病风险,比单纯的正己烷残留更致命。
3. 黄曲霉毒素超标。损伤肝脏,诱发肝癌。小厂不会对原料进行筛选,如果大豆、菜籽发霉,就会产生黄曲霉毒素(1类致癌物);而正规厂家会用色选机剔除霉变原料,精炼时也会通过吸附工艺去除残留,2024年湖北抽检的土榨花生油,就因没做筛选,黄曲霉毒素超标10倍。
(三)浸出油与压榨油的营养对比:工艺到位,营养不差
还有人担心“浸出油营养不如压榨油”,其实这是误区——油脂的营养主要看脂肪酸组成和维生素含量,只要工艺到位,浸出油的营养并不逊色,具体体现在三点:
1. 维生素保留。低温浸出比高温压榨更有优势。日本国立健康营养研究所2024年研究显示,用60℃以下低温浸出的稻米油,维生素E保留率达82%;而传统热压榨(120℃以上)的稻米油,维生素E保留率仅75%,因为高温会破坏部分脂溶性维生素。
2. 脂肪酸组成。和压榨油无本质差异。油脂中的脂肪酸(如亚油酸、油酸)是原料本身决定的,和工艺无关。2025年中国粮油学会数据显示,大豆浸出油的亚油酸含量为50%-55%,大豆压榨油为48%-53%,二者基本持平,不会因为工艺不同导致脂肪酸流失。
3. 杂质更少。精炼后的浸出油更纯净。浸出油经过六道精炼,杂质含量比压榨油更低(合规浸出油的杂质≤0.05%,压榨油≤0.1%),对肠胃敏感人群更友好,不会因为杂质多引发消化不适。
三、“汽油浸出油”成主流:是市场选择,更是民生需求
很多人疑惑“既然大家担心,为啥浸出油还占70%市场”,其实这不是企业单方面的选择,而是我国14亿人“吃得上、吃得起”油的必然结果,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的民生价值上。
(一)解决“供给问题”:让更多人“吃得饱”,避免原料浪费
我国食用油消费量大,2024年总消费量达4100万吨,浸出油的高出油率和原料适应性,解决了“油不够吃”的问题:
1. 出油率高,减少原料浪费。大豆用压榨法榨油,油饼里还剩3%-5%的油,而浸出法能把残油率降到1%以下,出油率比压榨法高50%。2024年我国消耗大豆9800万吨,仅靠浸出法,每年就能多提取50万吨油,够200万人吃一年,在全球粮油供给紧张的当下,这种“不浪费”至关重要。
2. 适配低含油原料,扩大油源。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中,大豆、米糠、棉籽等含油量都低于20%,用压榨法榨油成本极高(榨1吨油需5吨大豆,成本超2万元);而浸出法能高效提取这些原料的油脂,把1吨油的原料成本压到1.2万元以内,让这些原本“不适合压榨”的原料变成油源,扩大了食用油供给。
3. 保障应急供应,应对粮油短缺。如果全用压榨法,我国每年需要多消耗2000万吨大豆才能满足需求,这会进一步依赖进口,增加供应风险;而浸出法能提高原料利用率,在进口大豆减少时,也能通过现有原料保障供应,维护粮油安全。
(二)降低“消费成本”:让更多人“吃得起”,减轻家庭负担
浸出油的规模化生产,大幅拉低了食用油价格,让普通家庭能消费得起,具体体现在三点:
1. 规模化生产降成本,油价更亲民。一条现代化浸出生产线一天能加工2000吨大豆,是传统压榨线(500吨/天)的4倍,2024年我国浸出油精炼产能达4500万吨/年,规模效应下,每吨浸出油的设备、能耗成本比压榨油低800-1200元,最终反映在零售价上,让5L大豆油能卖到60多元。
2. 避免油价大幅上涨,稳定民生支出。中国粮油学会2025年测算显示,如果全用压榨法生产食用油,平均零售价至少要涨50%,5L装大豆油可能卖到100元以上,这对月均食用油消费支出20元的普通家庭来说,负担会增加一倍,影响基本生活。
3. 副产品增值,反哺油价稳定。浸出后的豆粕是优质饲料蛋白,2025年4月市场价达4200元/吨,比压榨后的油饼(2100元/吨)贵一倍,企业能通过豆粕收益弥补油价成本,从而保持食用油价格稳定,这是压榨油无法实现的优势。
(三)推动“行业升级”:从“小作坊”到“规范化”,提升整体安全水平
浸出油的普及,不仅解决了“吃油”问题,还推动了食用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三点:
1. 提高行业门槛,淘汰小作坊。一套完整的浸出生产线投资超5000万元,还需要配套环保设施(溶剂回收系统),小作坊根本无力承担;而压榨法门槛低,一套简易设备20万元就能搞定,导致早年小作坊油泛滥,黄曲霉毒素超标、卫生不达标等问题频发。浸出法的普及,间接淘汰了大量小作坊,让行业集中度提升。
2. 全链条管控,安全更可控。正规浸出油企业会建立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条追溯系统:原料要检测黄曲霉毒素,溶剂要溯源,生产过程有实时监控,成品要检测残留;而小作坊没有这些管控,安全全靠“良心”。2025年我国前十大食用油企业市场占有率超85%,这些企业大多采用浸出法,让食用油的安全合格率从2010年的82%提升到2025年的99.2%。
3. 接轨国际标准,提升竞争力。浸出法是全球食用油工业的主流工艺,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90%以上的食用油都是浸出生产。我国普及浸出法,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让国产食用油符合国际标准,便于出口,提升我国粮油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老百姓选油的实用指南:避开风险,只看三个关键点
看完这些,大家应该明白:选油不用纠结“浸出”还是“压榨”,关键是避开违规产品。日常选购时,只要盯紧三个关键点,就能买到安全的食用油。
(一)看生产资质:没有SC证的油,再便宜也别买
SC证(食品生产许可证)是企业合规生产的基础,选购时要注意三点:
1. 包装上必须有蓝色SC标志。正规食用油包装上会标注“SC+14位数字”,没有这个标志的散装油、小作坊油,大概率没经过合规精炼,可能存在溶剂残留、黄曲霉毒素超标的风险。
2. 查企业资质:避开“三无厂家”。可以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输入SC证号查询企业信息,确认是否有食用油生产资质;如果查不到信息,说明是“三无厂家”,直接pass。
3. 优先选大品牌:信任度更高。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大品牌,有完善的生产管控和品控体系,违规风险更低;而小众品牌或不知名品牌,可能存在工艺不达标、原料筛选不严的问题。
(二)看油品等级:一级、二级油更安全,三级、四级油慎选
食用油按精炼程度分为一级到四级,等级越高,杂质越少,风险越低,具体选择时注意三点:
1. 家庭日常吃,优先选一级、二级油。一级油经过全精炼,溶剂残留、游离脂肪酸含量最低,口感清淡,适合炒菜、凉拌;二级油精炼程度稍低,适合煎炸,二者都能满足日常需求。
2. 三级、四级油适合工业用途,不建议家庭吃。三级、四级油精炼程度低,杂质多,可能有异味,主要用于制作肥皂、化妆品等工业产品,有些小厂会把四级油装瓶当“农家油”卖,其实风险很高。
3. 看等级标注:避免“模糊宣传”。正规包装会明确标注“一级”“二级”,如果只写“优质食用油”“纯香食用油”,不标注等级,可能是三级或四级油,要谨慎选择。
(三)看原料与配料:产地清晰、配料简单的油更靠谱
原料和配料能反映油的品质,选购时要注意三点:
1. 原料产地清晰。避开“产地不详”。优先选标注“东北非转基因大豆”“山东花生”“内蒙古葵花籽”等清晰产地的油,这些地区的油料作物品质更有保障;如果只写“大豆油”,不标注产地,可能用了劣质原料。
2. 配料表只有“单一植物油”。别买调和油里的“隐形风险”。配料表只有“大豆油”“菜籽油”等单一成分的油,成分简单,风险可控;而调和油可能添加“起酥油”“氢化植物油”,这些成分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长期吃对心血管不好。
3. 警惕“转基因”误区。转基因油也安全,但要自主选择。转基因食用油经过安全评估,是符合国标的,但有些消费者介意,可以选择标注“非转基因”的油;需要注意的是,“非转基因”和“浸出”不冲突,很多非转基因大豆油也是浸出生产的,别被“非转基因=压榨”的宣传误导。
最后想问大家:你之前有没有因为“汽油浸出”的说法,刻意避开过大豆油、菜籽油?现在知道怎么选油后,下次去超市会重点看哪项信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
来源: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