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是老子教诲我们的另一种深邃的做事智慧。他在告诫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面对何种事务,都应具备未雨绸缪的意识,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张其金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便始终践行着这一理念。在企业发展顺遂之时,他便会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风险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是老子教诲我们的另一种深邃的做事智慧。他在告诫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面对何种事务,都应具备未雨绸缪的意识,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张其金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便始终践行着这一理念。在企业发展顺遂之时,他便会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应对预案;在市场环境尚未发生重大变化之际,便会积极调整企业战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他常说:“危机往往隐藏在平静的表象之下,唯有提前洞察、做好准备,才能在风浪来临时稳如泰山。”
倘若说,老子教导我们的“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智慧,是一种如何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去成就一件好事的方法,那么“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则是教导我们如何敏锐洞察风险、提前规避坏事发生的策略。在此,老子告诉我们,防范灾祸的关键在于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依据一些微妙的迹象预知灾祸的到来,在事情尚未发生或者尚未形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前果断采取行动,阻止其进一步恶化,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曾经有一位商人,以收购糖为业。每天清晨,他都会挨家挨户向村民们收购糖,待收购完毕后,便回到家中将糖小心翼翼地装入箩筐或麻袋中,然后再马不停蹄地运往城镇或外地销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意也算红火。然而,每当他进行集中或分装糖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糖不慎掉落,对于这些掉落的糖,他却毫不在意,认为损失的那点糖数量微薄,无关痛痒,不值得花费时间去捡拾。
然而,商人的妻子却是个心思细腻、懂得珍惜的人。她每次看到丈夫分装完糖后,地面上遗留的那些糖,心中都感到十分惋惜。于是,她便悄悄将那些掉落的糖收集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入一个专门的麻袋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不知不觉间,竟然积累了四大麻袋的糖。
后来,由于气候异常等原因,蔗糖产量大幅减少,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蔗糖短缺现象。商人长时间未能收到足够的糖源,生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几乎面临破产的危机。就在商人愁眉不展、束手无策之时,妻子突然想起了自己平时默默储存的那些糖,她连忙将那些糖拿了出来。这些糖不仅解了商人的燃眉之急,帮助他渡过了难关,甚至还让他在蔗糖紧缺的市场中赚取了一笔可观的利润。
此事很快便在当地传播开来,传遍了整个小镇,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镇上有一对夫妇经营着一家文具店,当文具店的妻子听到这个故事后,先是被商人妻子的细心与智慧深深感动,随后又深受启发,心中也萌生了在关键时刻助丈夫一臂之力的想法。
于是,她开始效仿商人妻子的做法,在丈夫不留意之时,将店铺里的报纸、笔记本、日历等商品偷偷藏匿起来,满心期待着在未来遇到困难时能派上用场。经过大约两年的努力,她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决定给丈夫一个大大的惊喜,便得意洋洋地让丈夫前往后屋查看自己的“成果”。
然而,当丈夫看到那些妻子收藏的物品时,不禁惊愕不已——那些报纸早已过时,上面的新闻失去了时效性;笔记本和日历也因存放不当而发霉,这样的物品早已失去了销售的价值,哪里还能帮助店铺渡过难关呢?
商人的妻子虽精明能干,懂得珍惜点滴、未雨绸缪,却缺乏一种长远的眼光和灵活应变的大智大慧,她仅有着眼于眼前的小聪明,却未能根据不同事物的特性去制定合理的规划,因此,有时难免会做出一些看似用心、实则荒唐的事情。这也印证了张其金的一句话:“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积累,更在于懂得分辨与取舍,根据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去行动。”
欲求财富,实现人生的理想与价值,仅凭一时的精明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学会拥有聪颖的头脑和长远的眼光,懂得放眼未来,不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追求更长远、更丰厚的大利,同时也要善于把握时机,在恰当的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与行动。
只要我们的内心始终以大道的德行作为行动的指引,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便不会犯下如文具店老板娘那样的愚昧之举,便不会产生盲目照搬、不加以思考的思想,便会时刻警惕自身的言行举止,审视自己的决策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此一来,又岂会治理不好一个国家,管理不好一个企业,又岂会不懂人际交往的真谛,无法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呢?
张其金常说:“切勿怀揣既定答案步入人生旅程,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触及生命的真谛。”我们总是在人生的开端,便为自己设定好种种固定的目标与答案,认为只有沿着预设的轨迹前行,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然而,人生充满了未知与变数,那些既定的答案往往会成为束缚我们思想的枷锁,让我们在面对变化时不知所措。我们将宝贵的时光耗费在精心筹备那些固定的计划之上,却忽略了人生旅途中那些意外的美好与惊喜。待我们猛然醒悟,发现自己早已错过生命中许多珍贵的瞬间后,又会陷入无尽的懊悔之中,再次挥霍光阴,如此循环往复,终究无法真正体会生命的意义。
某日,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某所大学发表完一场精彩绝伦、引人入胜的演说后,携手妻子踏上了归途。途中,妻子好奇地询问他对此次演说的感受,马克・吐温停下脚步,微笑着反问道:“你指的是哪个演讲呢?是我精心准备、按照既定稿件诵读的那场,还是我根据现场氛围、倾情演绎的那场,抑或是我抛开所有束缚、发自内心深处渴望表达的那场?我们究竟在谈论哪一场呢?”
马克・吐温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人在生活中的困境。我们总是怀揣着种种美好的期待和详尽的计划,渴望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展现自我、实现目标。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所讲述的、所呈现的,却往往与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而我们真正想传达的情感、真正想实现的价值,又常常被那些外在的形式和功利的目的所掩盖,遗忘在心灵的角落里。于是,宝贵的时光就在这无谓的挣扎与纠结中悄然溜走,如同指间的沙,再也无法挽回。生命的河流依然奔腾不息,向着远方的大海奔去,而我们却仍在原地徘徊,不断地收集那些毫无价值的碎片,徒劳地试图拼凑出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人生图景。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老去,开始恐惧死亡,将死亡视为一种可怕的终结,却忘记了它原本应是一种美妙的休憩,是对漫长人生旅程的一种圆满落幕。当一个人历经沧桑,终于准备好放下所有的疲惫与执念,去享受那份永恒的宁静时,我们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这段岁月里,我们体验过爱情的甜蜜与苦涩,感受过痛苦的折磨与煎熬,分享过欢乐的喜悦与幸福,庆祝过成功的辉煌与荣耀。
如今,夜幕已然降临,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我们疲惫的身躯渴望安歇,渴望在宁静中回顾一生的点点滴滴。如果整个世界都有这样的意愿,那么我们将在清晨醒来,以全新的面貌、饱满的热情,重新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之中,开启一段崭新的旅程……然而,这一切都无需我们去担忧,因为生命自有其规律,死亡也只是生命循环中的一个自然环节。
我国古语中有一句话,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这句话不仅蕴含着对民生与治理关系的深刻思考,更实在值得每一位管理者、每一个身处社会中的人深思。
鱼儿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依靠水的滋养得以生存繁衍,却从未有过这样的念头:“我生活在水中,水对我至关重要,离开了它我便无法生存,我必须设法回报水的养育之恩。”它只是无拘无束地在水中畅游,与水融为一体,享受着水带来的生命滋养,这份自在与和谐,正是“民忘于治”的最佳写照——当治理达到最佳境界时,百姓便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无需刻意去感受治理的存在,却能处处受益。
同样,人类生活在空气中,享受着空气带来的舒适与自由,尽管短暂的缺氧分离会让我们感到不适甚至危及生命,但在平日里,我们却对此并未产生太多的感知,如同鱼儿依赖水一般,自然而然地呼吸着空气,感受着生命的活力。这种看似“遗忘”的状态,实则是一种最和谐、最理想的共生关系,无论是人与水、人与空气,还是百姓与治理,皆是如此。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