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迎祖国华诞,举国欢腾;庆中秋团圆,千里婵娟。“双节”小长假刚刚过去,全国上下高涨的热情似乎并未消散,人们满载着收获,在归途中畅谈着出游的喜悦,在网上分享着奇闻趣事。
转自:团结报
□ 吴姝静
迎祖国华诞,举国欢腾;庆中秋团圆,千里婵娟。“双节”小长假刚刚过去,全国上下高涨的热情似乎并未消散,人们满载着收获,在归途中畅谈着出游的喜悦,在网上分享着奇闻趣事。
“流动的中国”成为这个假期首屈一指的热门词汇。官方最新“成绩单”显示:10月1日至8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24.33亿人次,日均3.04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89亿元。流动的活力还跨越国界,日均国际客运航班量同比增长10.6%,新开复航的多条国际航线开启了一场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
在“流动的中国”中,绽放的是中国人文迸发的底蕴和魅力,涌动的是中国经济释放的后劲和活力。
福建宁德屏南县厦地村,村口的“水田书店”以稻田为背景,玻璃幕墙内游客静坐读书,窗外农人荷锄而过;吉林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园融合传统非遗展演与夜间DJ狂欢,吸引22.28万名游客参与;重庆荣昌安陶小镇,游客白天体验陶艺手作,夜晚欣赏灯光秀表演,假期前三日,接待游客量连续两天增长200%……
回顾以往,国内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传统旅游城市,旅游产业也以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为主,服务水平相对基础,在节假日人流爆满时还会暴露出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节假日的出游体验。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调整优化,再到稳定复苏的过程。如今,文旅融合正不断催生新场景、新业态,满足游客对深度体验与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文化赋能、科技加持、IP打造、跨界联动等手段推动景区从“看景”转向“共情”,从“流量”走向“留量”。各地有关部门抢抓时机,利用节假日集中推出极具本地特色的文旅融合项目。更多被称为宝藏小城的非传统热门旅游城市等也纷纷优化旅游文化内容、提高服务接待能力,以独特的文化肌理与真诚的服务重塑旅行意义。
这个假期,出入境游的火热场面,也侧面反映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正“打得火热”。风土人情浓厚、节日气氛热烈的集中展示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驻足流连。据国家移民管理局通报,国庆中秋假期,入境外国人75.1万人次,适用免签政策入境53.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9.8%、46.8%。在长城脚下品茶、在苏州园林学昆曲、在敦煌莫高窟前体验非遗剪纸,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闻风而来,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中华文化脉搏。
而在国外,全球多地标志性景点上演“中国假期”奇观。帕劳蓝洞潜水变“下饺子”,东非大草原越野车遭遇大堵车、印度尼西亚火山中国游人摩肩接踵……“全球都知道中国人放假了”等话题在网络上火爆传播。与此相对应的是,为了吸引更多中国游客,一些外国景点、博物馆等在中国多个社交网站开通账号,进行中文宣发。这些新动向,不仅折射出中国游客强劲的出行意愿与消费活力,也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盖”上了信任的签章。
“流动的中国”是中国文旅市场蓬勃的内生动力与开放包容的外向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在行走中重新定义假期,也在跨文化交流中拓展着旅行的边界。无论是中国游客对国内外经典文化的深度追寻,还是外国友人对中国风情的沉浸体验,都让旅游超越了简单的空间位移,成为文明互鉴的情感载体。每一次微笑的交汇、每一段方言的习得、每一场不期而遇的共舞,都在无声编织着人类文明的共同体。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