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越具体,越接近命运的馈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20:49 1

摘要:“我是不是太笨了?老板让我优化流程,我却不知道从哪下手。”

文 / 吴钩随笔

深夜,朋友发来一条消息:“我是不是太笨了?老板让我优化流程,我却不知道从哪下手。”

我问她:“老板怎么说的?”

她回复:“就一句——流程不够丝滑,要再打磨打磨。”

看似是经验的传递,却落进了模糊的泥沼。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时刻:

上级说“你这个方案太浅了”,但没告诉你哪浅了;
客户说“感觉不对”,但说不出哪里不对;
你拼命想去做“优化”,却连第一步都不知道如何迈出。

模糊的语言,构成了现实中的玻璃墙。我们以为看得见路,其实寸步难行。

而真正的分水岭从来不是智商高低、学历优劣,而是:你有没有能力把一件事,具体到不能再具体。

01

“模糊”是人生的陷阱,“具体”是突围的阶梯

很多人以为自己在努力,其实只是反复地撞在“差不多”的墙上。

你说:“我想做好副业。”
我问你:“具体做什么?”
你答:“写写东西,看看能不能变现。”

听起来是在前行,其实站在原地绕圈。

你说:“我要打造个人IP。”
我问:“用什么平台?哪类人群?用什么方式提供价值?”
你沉默了。

而另一个朋友,却具体到令人佩服:

平台:今日头条用户:25-40岁女性职场人选题方向:时间管理+职场表达内容方式:日更图文+每周1篇爆款+每月1场直播指标监测:每篇阅读时长超过60秒,月涨粉1000,转化咨询10人

他不一定更聪明,但他更清晰。他每一步都落地,每一脚都踩在土上。

抽象的人谈愿景,具体的人见结果。

我曾指导一位创业者,他焦急地说:“我的课程卖不动,宣传做得挺多的,但就是没人买。”

我没有急着给出策略,而是请他回答五个问题:

谁是你的目标用户?他们的最大痛点是什么?你的课程能解决哪些问题?用户看了课程介绍会立刻明白这几点吗?你的文案中,有没有明确地说出“学完这课能获得什么”?

他愣住了,最后回答:“其实……我好像也说不清楚。”

课程卖不出去,问题不在广告少,而在“课程价值”本身没被清晰表达。用户看不见成果,自然不愿付费。

他后来把课程介绍页拆成三段,每段只讲一件事:

帮你每周稳定产出10个爆款选题掌握3种写法,一篇文章卖出1000+产品学会从数据复盘选题,打造个人写作系统

不到一周,转化率提升了近三倍。

真正的具体,不是堆叠词汇,而是穿透人心的结果感。

03

具体,是穿越混沌的能力

很多人在做一件事时,脑子里是一团云:方向有了,但行动像雾。

想做副业,不知道先做哪步;
想做产品,不清楚用户是谁;
想涨粉,内容写了很多,却没人看。

这个时候,你需要一个“翻译器”,把“我要做什么”翻译成“我下一步该做什么”。

给你一个思维架构——SCORE

S(设想):当这件事完美完成,会是什么画面?
例如:社群裂变活动后,新增微信好友500人,成交转化30人,金额5万元。C(收集):为达成这个画面,我需要什么?
海报、话术、奖励机制、引流渠道、种子用户名单……O(组织):这些要素如何排序?
哪些先做?哪些依赖?谁负责?流程怎么走?R(反思):可能出错在哪?
用户兴趣不够?话术不打动?奖励不吸引人?E(执行):此刻,立刻能做的一步是什么?
比如:立刻设计第一张海报,今晚7点投放朋友圈测试第一轮。

你不再空喊目标,而是每天都能往前推进哪怕0.1米。

当你开始“具体地”做事,世界就开始“具体地”回应你。

04

具体,不是一次性的“完成”,而是持续性的“复利”

很多人做事一拍脑袋,“搞完就完”。
但高手做事,从来讲究“循环复盘”。

比如做了一场线下活动,普通人总结:
“挺不错,就是现场互动少了点。”

高手会怎么说?

到场35人,扫码加微信28人成交15单,总金额15万但现场提问环节只有3人互动,低于预期推测原因:问题设计过于抽象,没有引导式问法改进方向:下一场设置3个分组小游戏,每组有1位代表发言,提升参与率

他们会用PDCA循环法

P(计划):定目标,设路径D(执行):先试一轮C(检查):用数据说话A(优化):复盘迭代,提炼出一套可复制方法

复利的起点,从来不是做得多,而是做得细。

你总觉得赚钱难,可能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做的太抽象:

想副业,却不写日程表;想涨粉,却不写用户画像;想优化流程,却不分析数据源;

你活在“方向里”,别人活在“动作上”;你停在“想法里”,别人动在“反馈中”。

赚钱,本质上是一种精确度。

你越具体,结果越可见。
你越具体,能量越聚焦。
你越具体,命运越不空转。

一件事,一旦被你具象化为“下一步行动”,它就不再是梦想,而是可以触摸的现实。

点个“赞”或“转发”,把这篇文章,送给还困在模糊焦虑里的朋友们。

来源:吴钩随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