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以为这是“个性”或者“情绪不好”?心理医生却发现,这些行为背后,可能藏着某些精神障碍的苗头。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提醒大家别把问题当成小事,别把病症当成习惯。
在很多人眼里,神经系统的病症好像离自己很远,听起来也有点“吓人”。但现实里,那些看似“习以为常”的小动作,可能早就悄悄藏着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有的人老爱抠手指、咬嘴唇,有的人总是不停地走来走去,还有人动不动就发呆、不说话。
你以为这是“个性”或者“情绪不好”?心理医生却发现,这些行为背后,可能藏着某些精神障碍的苗头。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提醒大家别把问题当成小事,别把病症当成习惯。
咱们常说“细节见真章”,尤其在健康这事儿上,小动作里藏着大问题。尤其下面这几种行为,一旦出现得频繁、持续时间长,就千万别再掉以轻心了。
有位中年阿姨,最近总被家人发现坐着的时候手指不停搓衣角,搓得衣服都磨破了。家里人一开始还觉得她“心事重重”,后来她自己也说晚上睡不着、心里发慌。去医院一查,才知道是焦虑障碍在作怪。
医生说,这种重复性的“小动作”,其实是身体在试图释放过多的紧张情绪,是内心焦虑的一种外显方式。
焦虑障碍,是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它不像感冒发烧那么显眼,但却能悄无声息地侵蚀人的生活质量。患者常常会表现出坐立不安、反复摸东西、频繁整理等动作,这些都是下意识的行为,但频率一旦高了,就说明大脑里那根“紧绷的弦”早就绷不住了。
还有一种行为,叫“反复确认”,比如出门后总觉得门没锁,明明锁了还要回去看几遍;明知道煤气关了,还是忍不住反复摸开关。这种行为背后,往往和强迫症脱不了干系。
强迫症并不是“事儿多”,也不是“太认真”,而是一种控制不住的思维和行为。患上它的人,就像被脑子里的“念头”牵着鼻子走,知道不对,却停不下来。就像有的人一天洗手几十遍,不是怕脏,而是怕“没洗干净”带来的不安感。
再说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动作——自言自语。有些人独处时会低声嘟囔,甚至和自己“对话”,时间久了还会表现出情绪起伏明显、情绪转折突然。心理医生就提醒,这类行为如果频繁且伴随社交退缩、情绪异常,那就要警惕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了。
精神分裂症不是电影里那种疯疯癫癫的“吓人模样”,它的早期表现其实很“隐蔽”,比如情绪淡漠、兴趣减退、语言混乱或行为古怪。有些人开始变得沉迷幻想,喜欢构建自己的一套逻辑世界,外人看着“莫名其妙”,但他自己却深信不疑。
还有一种情况,尤其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那就是“发呆”。不是那种偶尔的走神,而是长时间的眼神空洞、表情呆滞,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这时候,家属往往会以为是“老了记性差”,但这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尤其是迟发性抑郁。
抑郁症跟“心情不好”完全是两回事。真正的抑郁,是一种持续性的情绪低落,伴有兴趣丧失、精力下降、睡眠障碍,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身体健康。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下降、社交减少,更容易陷入这种状态。
有个退休大爷,原来每天早上去公园遛弯、下棋,后来突然就不去了。家人问他怎么了,他也不说话,只是一个人坐在阳台发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后来医生诊断,他这是老年抑郁的典型表现,幸好发现得早,经过系统治疗,现在状态明显改善。
精神疾病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不懂、不认、还不愿面对。很多人一听“精神科”就退避三舍,觉得是“丢人”的事。可真要说起来,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不能因为“看不见”就忽视它。
说到治疗,药物当然是一种方式,但并不是人人都要吃药。医生会根据病情的轻重来判断是否需要用药,比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适用于中重度抑郁障碍,但轻度患者往往通过心理疏导、行为干预就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心理治疗在这类问题中的作用也不能小觑。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患者识别自己错误的思维模式,从而逐步改变行为。对于强迫症、焦虑症患者来说,这种方式就像是“走回正轨”的一盏灯。
家庭的支持也非常关键。我们常说“病是三分治,七分养”,尤其是心理疾病,家里的理解与陪伴,往往比任何药都管用。一个包容的态度,一句温柔的问候,可能就是患者最需要的那根“救命稻草”。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身边人最近总爱做一些“奇怪的小动作”,比如反复抠手、长时间发呆、经常自言自语或反复确认某件事,可别再一笑置之了。不是说这些行为一定是病,但如果频率高、持续久、影响了生活,就该早点去看看医生。
有病不可怕,怕的是讳疾忌医。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是身体在用它的方式告诉你:“我不太舒服了。”
咱中国有句老话,“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心理健康也是一样的道理。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对自己最起码的负责。别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后悔没早点重视。
生活节奏快,压力也大,谁都有“扛不住”的时候。如果实在觉得累,就歇一歇,别勉强自己。健康,不是拼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一句话,心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当回事。希望大家都能多一点留意,少一点误解,把心理健康真正放在心上。
参考文献:
[1]黄峥,刘霞.焦虑障碍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4):280-284.
[2]王颖,张文新.强迫症的临床表现与心理治疗[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6):1112-1116.
[3]刘志勇,李雪.老年抑郁症的识别与干预策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40(2):123-12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中医科兴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