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镌刻大唐雄风的山河丰碑!这一期详细解说唐昭陵!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20:20 1

摘要:九嵕山上,气象万千,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静卧于此,俯瞰着他曾治下的盛世江山。

九嵕山上,气象万千,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静卧于此,俯瞰着他曾治下的盛世江山。

在陕西省礼泉县东北约22公里处,九嵕山突兀而起,虎踞渭北,气掩关中。这里安葬着唐代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即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这便是唐昭陵(九嵕山)

这座名为昭陵的陵墓,不仅是唐代帝王“因山为陵”的先例,更以200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190余座陪葬墓的规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

---

01 因山为陵:开唐代帝陵新制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长孙皇后临终遗言:“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这一遗愿,促成昭陵工程启动。

唐太宗李世民采纳了“因山为陵”的陵制,选择九嵕山主峰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

此举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墓依山为陵的先河,也成为唐代帝王陵墓的典范。

所谓“因山为陵”,就是选择自然山峰,在山底建造地下宫殿。李世民曾表示,这旨在“俭朴”,“不烦费民工”。

但昭陵实际营建时间长达13年,根本谈不上俭朴。以山为陵更显壮观,更能体现皇家的威严。

昭陵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精心设计,工程浩繁、建筑辉煌。从埏道至墓室深达25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

墓室内“闲丽不异人间”,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各种殉葬品。

02 天下名陵:规模空前的皇家陵园

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200平方公里,规模之宏大,令人惊叹。

陵园内,190余座陪葬墓呈扇形分布在主陵四周,囊括了唐代建都100多年内所有的知名大臣、皇亲国戚和三品以上官员。

人们熟知的魏征、房玄龄、徐懋功、李靖、秦琼、程咬金等均陪葬于此。这些陪葬墓的形制涵盖了历代陪葬墓的5种形制总和。

昭陵的营建持续了107年之久,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长孙皇后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几乎贯穿了整个初唐时期。

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03 文物宝库:盛唐气象的实物见证

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徐懋功、尉迟敬德、程咬金、张士贵等40余座陪葬墓,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昭陵博物馆。

博物馆藏有文物8000余件,等级文物达3000多件,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

馆内的“三梁进德冠”,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的一顶进德冠。郑仁泰、张士贵等墓出土的彩绘釉陶俑,是唐三彩的前身。

昭陵碑林汇集了初唐书法名作,位居中国三大碑林之一。这些碑石墓志多出自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法名家之手。

更令人惊叹的是“昭陵六骏”浮雕——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

双头镇墓兽

这六匹战马曾伴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他戎马一生的见证。鲁迅先生曾称赞它们“前无古人”。

可惜,飒露紫和拳毛騧两骏1914年被盗运美国,现陈列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另外四骏现存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04 历史兴衰:从繁华到落寞的轮回

在1978年昭陵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之初,适逢我国旅游业刚刚起步,许多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博物馆曾游人如织,宾馆天天爆满,甚至创下单日接待游客4万多人的纪录,成为陕西省当时最火爆的旅游景点之一。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昭陵在陕西省旅游市场所占份额逐年减少。

2001年接待游客仅5万人次,不足过去高峰时期两天的接待量。

交通不畅成为制约昭陵景区发展的“瓶颈”。通往昭陵的道路崎岖难行,加之沿途集贸市场较多,交通经常阻塞,各大旅行社不愿意带团前往。

此外,昭陵博物馆展馆面积小,容纳量有限,展出文物数量仅占收藏文物总量的2.5%。

许多高品位的文物不能与游客见面,加上展示手段陈旧,方式单一,特色不鲜明,整体吸引力不强。

05 今日昭陵:穿越千年的初唐记忆

如今的昭陵,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曾经的繁华已逝,但当我们站在九嵕山上,登高望远,古都历历在目,泾渭两水东流,秦岭依稀可见,沃野关中平原,生生不息。

昭陵博物馆至陵区山顶的15公里主干道已通车,投资45万元对昭陵博物馆出土陈列室的改造项目已启动。

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昭陵重新焕发生机的希望。

---

站在九嵕山顶,泾水与渭河环绕其后前,秦岭依稀可见。1300多年的风雨侵蚀,已使昭陵地面建筑倾圮,但那些石雕、碑文和出土文物,依然诉说着唐太宗文治武功的传奇。

昭陵不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一部镌刻在山河之间的初唐史书,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

来源:德巧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