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空气中弥漫着甜蜜与喜悦。仿佛昨日还在参加亲朋好友子女的升学宴,一晃五六年过去,如今已到了他们娶妻嫁郎的大喜日子。这不,十月份我就收到了三家结婚请柬,一家娶媳妇,铜陵俗称“讨老婆”;两家女儿出嫁。本地素有“低头娶媳妇,抬头嫁女儿”的老话,还有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空气中弥漫着甜蜜与喜悦。仿佛昨日还在参加亲朋好友子女的升学宴,一晃五六年过去,如今已到了他们娶妻嫁郎的大喜日子。这不,十月份我就收到了三家结婚请柬,一家娶媳妇,铜陵俗称“讨老婆”;两家女儿出嫁。本地素有“低头娶媳妇,抬头嫁女儿”的老话,还有“不廉嫁”“不远嫁”的讲究,若谁家子女还没着落,老人们便会笑道:“他(她)的婚姻还末动哩。”
十月是举办婚礼的旺季。此时天气凉爽,既无夏日的炎热,也无冬日的寒冷,无论户外还是室内婚礼,都充满浓厚的喜庆氛围。十月是丰收季节,象征富足与收获,人们期望新人的婚姻,硕果累累、幸福美满。再者,国庆小长假让亲朋好友有时间参加婚礼,更添婚礼的热闹气氛。
此外,腊月初六、初八、十八以及春节期间和正月也是热门时段。像腊月初六,“六”寓意“六六大顺”,象征着新人婚后生活一切顺利美好;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充满了浓郁的喜庆氛围和欢乐色彩,能让婚礼更加快乐圆满。正因如此,想在心仪的日子举办婚礼的人家,早早便预订酒店。铜陵各大酒店在传统节日和吉庆日子,婚宴酒席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记得小时候,在大通圩(属池州市),若有女儿嫁到大通、新建或董店一带,迎亲队伍途经大通老街时,常有两三个十四五岁的淘气男孩拦住队伍索要喜糖喜烟,“讨个喜庆”,这习俗当时各地都有。队伍中马上有人出来,笑呵呵地向人群撒喜糖(大通方言称“水果糖”),递上“团结”牌平头香烟(那时还没有过滤嘴)。
过去,迎亲方式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起初,路近的迎亲队伍众人肩挑背扛,浩浩荡荡,场面壮观;后来有了“突突”作响的拖拉机迎亲;再后来,一辆皮卡车在前面载着新郎新娘,副驾驶玻璃上贴着红双喜字,一辆双排座车在后跟上,货厢里装着贴有双喜字的陪嫁物品。
我曾数次参加过送亲、迎亲的队伍,每次都听长辈说起许多婚庆的习俗和趣闻。
古时娶亲,讲究的是“三媒六聘,八抬大轿”。那八抬大轿,轿身雕刻龙凤呈祥、喜鹊登梅,寓意吉祥如意。只有达官贵人、富裕人家才会使用八抬大轿;甚至于呈上的聘书里夹着黄金叶子。寻常人家一般用四抬或二人抬的小轿;贫苦人家子女,经熟人一撮合,成就了一桩婚姻。影视剧里常见那搽脂抹粉的妇人叫嚷着“老娘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我想,真正的名门世家之后,断然不会有这般变态。
所谓“三媒”,即男方主媒、女方配媒和最初牵线的中间媒。后来演变成一两个媒人,目的是协调双方家庭的要求。铜陵人有:“做个红媒,添十岁”的赞誉。经媒人牵线,男女双方从初恋到热恋的浪漫之旅,待到谈婚论嫁,便择个农历双日子“看亲”。女方家组团到男方家“认认门”,“要不然,还不知道亲家家的大门朝哪开哩。”订婚宴上,男方父母给每位女方成员备上红包,包给准儿媳的则是一万零一元,寓意“万里挑一”。
婚期临近,两家便开始忙碌。备齐喜糖、喜烟、喜酒,买花生、瓜子、水果,炆五香茶叶蛋。女方家请来子女双全的舅母布置婚床、铺新被子,并奉上红包以表吉利。
良辰吉日将至,结婚前一天,男方请双方媒人吃饭喝酒,家中长辈陪席,感谢媒人促成婚姻,这叫“代媒酒”。现在男女双方在结婚的前一天,各自请家里人吃饭,席间商量第二天举行婚礼的一些事情,安排妥当。
迎亲那天早上,男方指定一个叔伯辈的人同媒人带着迎亲队伍,吉时出发(比如8点18分)。前面一个人挑着贴着喜字的花篮,扁担前头挂着一对鲤鱼,寓意锦鲤呈祥,喜气洋洋。一个花篮里面装着方片糕、香烟;一坛老酒,意思女儿养这么大,现在出嫁,只换来一个酒坛子(方言称“酒团子”)。
另一只花篮装着“猪头三牲”,即一个猪拱嘴、一小截猪大肠、一根猪尾巴。在铜陵迎亲习俗里,用猪的部分身体部位组成类似“三牲”的形式,这一习俗承载着人们对新人婚姻生活的美好祝愿,既希望他们在物质上富足,又能在情感上和睦美满、长长久久,同时也蕴含着家族延续、人丁兴旺的期盼。配上火龙果、苹果,寓意日子红红火火,平平安安。
花篮里所有东西都缠着一节柏枝,选那细长扁扁的方叶,叶子不要带尖刺那种。柏枝四季常青,枝叶茂盛,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赋予了坚忍不拔、生命长久、吉祥如意等赞美之意。
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门口,放大地红鞭炮、轰天雷,响彻云霄,告知女方家,男方迎亲队伍到了。开始男方同学朋友敲门,外面两三个帮忙的人,点一小挂爆竹,点一个十六响的冲天雷。女方家把门的亲戚朋友一个个欢呼:“拿红包来,拿红包”;于是,从门缝塞进一个红包。红包一般五元、十元,敲门的人不宜强攻,灵活运用佯攻;把门的坚守岗位,不给足约定的红包个数,不开门。塞红包、放鞭炮,人声鼎沸,把娶亲的热闹场面推向高潮。六至八个红包是两百一个,敲开门交给女方父母,再由他们分配到梳头的、化妆的、铺床的、帮忙烧菜做饭的、爷爷奶奶长辈手中。喜得是吉庆,图得是热闹。
然后一对新人叩拜父母,敬茶。女方父母接过茶盏,包红包,这有一个说法,叫“改口费”,以前叫“叔叔阿姨”,现在正式叫喊:“爸爸妈妈”。接着拍照合影,准备妥当,告别双亲和亲戚朋友。床边放一米筛子,上面放四条方片糕,新娘怀揣一面古镜,依循古礼,以期避邪纳福。她轻轻站上去,由哥哥或者弟弟背出来,上婚车,父母上前叮咛嘱咐一番。一直在身边长大的孩子,如今嫁人,从此身边少了贴己的小棉袄,恋恋不舍,泪在眼眶内打旋。这时,祖母外婆泪眼婆娑,念叨着孙女的乳名;爷爷外公抹泪,舅母、姨妈、婶婶泪滴。这哪是风俗里的“哭嫁”,分明就是骨肉亲情最真实的流露。
男方花篮里的方片糕转交于男方来迎亲的长辈。方片“糕”与“高”谐音,寄托了人们对新人婚后生活的美好期许;同时,“高来高往”(糕来糕往),今后亲家之间平等往来、和睦相处的美好寓意。
连同聘书中的彩礼,无论是八千八还是八万八,女方父母都会添上同等数额,交给男方领队,并嘱托:“请亲家多多照顾,当女儿看待”之类的话。现在都当作彩礼,没有确切的标准,根据双方的经济条件,无需攀比,量力而为,铜陵俗话说得好:“有好多粉,做好大的粑。”
婚礼酒席多由男方承担,双方合办。仪式现场,宾主分坐T台两侧。左边主桌是双方父母、男方祖辈、母舅和新人;右边主桌则是女方祖辈、外公外婆、舅舅等尊长。亲朋挚友、同事领导,各安其位,既显尊重,也便交流。在证婚人与司仪的引导下,仪式有序进行,现场气氛热烈而愉快。
结婚第三天,有新郎随新娘回门习俗。那天早上,新娘的哥哥弟弟家的孩子到新娘家,(孩子们喊新娘“姑姑”,铜陵方言称“阿布”),接姑姑姑父回娘家。女方父母备酒席,邀请家人相聚。铜陵风俗习惯,由于男方家较远,女方家也有办回门酒席的。
新婚头一年,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给父母、长辈们拜年,并邀请他们正月里去家里坐坐,看看小俩口的生活环境。女方父母备酒席,邀请家人亲戚们相聚。也就那一天,新郎新娘坐上席。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新姑爷”(新郎)坐上席也是唯一一次在岳父岳母家奉为座上宾。
“人情大似债,顶着锅盖卖。”在铜陵婚姻大事,人情往来,这也算是一个家庭的“门头礼”(指人情来往)之一。“人抬人高,船抬船高。”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相互交往,相互捧场,在人生的道路上,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迎亲、送亲、娶亲的那一刻,都充满了无比的开心快乐,甜蜜幸福!
结合大通古镇、顺安古镇的风土人情,写了这篇婚俗文化的文章。其他乡镇风俗习惯大致相同,难免挂一漏万,敬请指正。这都是铜陵婚俗文化的传承,是淳朴的民风民俗,一代传一代,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藕文祥
编辑:崔远珍 审稿:夏西玉 终审:施荣富
来源:铜陵社科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