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原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要用心去呵护它。”草业学院新生杨晨的母亲于西藏农牧大学任教多年。在耳濡目染间,那些关于雪域、牧民和高原生态的故事,在幼时便留下属于她的心中“草场”。
时序轮替
耕心不辍
百廿校庆将至
农脉薪火正燃
躬耕沃土,文脉赓续
10月9日上午
国泰民安”双甲子鼎
“教民稼穑”文化墙捐赠仪式举行
“国泰民安”双甲子鼎
以青铜为骨、文化为魂
1500余名校友捐资聚力
“教民稼穑”文化墙
由海内外20多国校友
62个校友团体共筑
这两座文化地标
既是校友爱校荣校的深情见证
也是学校践行思政育人
锚定强农报国的生动载体
党委书记钟登华为“国泰民安”双甲子鼎捐赠代表、北京校友会会长唐燕平颁发捐赠证书
校长孙其信为“教民稼穑”文化墙捐赠代表、农村发展研究会校友会会长宋鑫颁发捐赠证书
仪式上学生青春献词
从黄土垄间的躬身播种
到无人机巡田的科技光影
从田间到课堂
从实验台前到山河沃土
薪火相传
《稼穑》
以老、中、青三代农大人为纽带
用细腻的镜头语言诉说着
“让大家吃饱饭不再饿肚子”的初心传承
育种专家笔记里藏着岁月坚守
乡村振兴专家地图上绘着田野希望
生物育种研究生试管中跃动着创新火光
“稼穑”二字暗含“回家”之盼
既是农大人对强农事业的执着
亦是母校对全球校友的热忱邀约
一代代中国农大人
以岁月为犁、以初心为种
将“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信念刻进血脉
在强国兴农的道路上接力前行
欢迎每一位情系稼穑的
中国农大人回家!
一辈躬耕,植民本初心于沃土
一辈传薪,承强农使命于胸间
百廿校庆逢新季
农二代、农三代们
携父辈足迹而来
承祖辈耕心而至
且看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少年
如何在这方校园
续写农缘新篇
杨晨
从自然启程,于草业抵达
“草原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要用心去呵护它。”草业学院新生杨晨的母亲于西藏农牧大学任教多年。在耳濡目染间,那些关于雪域、牧民和高原生态的故事,在幼时便留下属于她的心中“草场”。
杨晨的童年充满了对自然的思索与对农业的热爱。“我每天见证着大自然的成长。”她常常蹲在试验田边,看着嫩芽如何用纤弱的茎秆顶开坚硬的土壳。从那时起,她逐渐对草业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梦想着有一天能像母亲一样,用知识去保护和改善草原的生态环境。
高考结束后,她毫不犹豫报考了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她深知,农业的未来需要更多创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草业科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让草原更加茂盛,让土地更加肥沃。”
宋夏怡
秉知农精神,学爱农本领
经管学院新生宋夏怡,是不折不扣的“农三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宋夏怡的姥爷怀揣着“学农为民”的理想抱负,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又留校工作二十载,后回陕西工作。姥爷经常向她分享在中国农大求学的感受,从小的耳濡目染,让“知农爱农”情怀像种子一样,在宋夏怡的心里生根发芽。
选择中国农大,于她而言更像是血脉的召唤和理想的回归。她希望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以扎实的经济知识接过父辈传递的接力棒,用这一代青年的方式,继续守护生养的土地。
“我相信我们这一代将迎来一个最好的时代!” 面向未来,宋夏怡渴望利用经济学的智慧赋能农业,秉持校训精神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紫东
延续农业传承,赓续父辈薪火
动科学院新生李紫东也是一位是妥妥的“农三代”。
李紫东的姥爷于沈阳农学院(现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后便留校任教教授中兽医课程,是首批科技扶贫成员。他的父母同样就读于沈阳农业大学并留校任教。
“我的父亲年逾天命,但他仍然保持早上5点之前起床锻炼学习的好习惯,一直是我最好的榜样。”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激励着他坚定不移地选择农业这条道路。
“现在我接过接力棒,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我应该走得更远!”李紫东希望在学校丰富多彩的课堂上学到本领,将课本上汲取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作为一名新农人,在农业领域发光发热。
徐瑞泽
承父辈初心,赴强农之约
国际学院新生徐瑞泽是一名“农二代”。
他的父亲不仅是中国农大校友,更曾在沽源野外实验站留下奋斗足迹。“我父亲他们那代农大人特别能吃苦,顶着坝上的凛冽寒风和高原紫外辐射,与风雪共舞、与牛羊为伴。”父亲那股中国农大人“不畏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让他坚定地循着父辈足迹踏入了中国农大的校园。
谈及在农大的生活与学习,徐瑞泽充满期待。“钟书记说要培养‘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时代新人,孙校长在毕业典礼上14小时拨穗的温情,学校提供的条件保障,都让我充满信心!”他盼着课堂遇良师、活动识益友。
展望未来,徐瑞泽计划在大学上好每一课、做好每一次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未来可期,一起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加油!”
张谢
三代耕心传农脉,农大新声赴新程
“太爷爷闯关东到吉林,一辈子侍弄庄稼,总把‘民以食为天’挂在嘴边。”人发学院新生张谢的讲述,拉开了家族三代人与农业紧紧相连序幕。爷爷奶奶曾是知青,日常里总向父亲强调粮食的珍贵,这份对土地的敬畏,悄然在家族中扎根。
父亲的选择,更是让这份羁绊与中国农大紧紧相连。“爸爸高中成绩好,先去当了兵,退伍后考入中国农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她笑着回忆,小时候父亲就经常向她讲述在校期间的经历,并且鼓励她“有机会你也去农大”。
选择社会学专业的她,还有更实在的心愿:“我喜欢社会学的‘脚踏实地’,想学好它的方法,不光看书本,还要真正读懂中国农村、听农民的声音。”她认为现代化不只是技术的进步,更要有人和社会的共同成长。
当校庆的钟声即将漫过120圈年轮
校徽上金穗的每一道反光
辉映着1905年的晨晖
记录着稼穑的温暖光影
承载着鼎和墙的精神厚度
父辈执笺,曾以青春赴田野
子女携愿,今踏校门续前缘
无数粒“农二代”“农三代”种子
即将长成葳蕤森林
谱写着农业的未来
描绘着丰收的画面
让1905年的晨露与2025年的秋阳
在所有农大人的掌纹间
完成一场跨越“双甲子”的邂逅
让中国农大精神代代相传!
文字|李懿展 尚朝辉
编辑|仝蕙荧
审校|杨雨睿 尚怡彤 姜雨萱 瞿丹阳 张百惠 杜昱彤 王乙然 牛晓康
责编|范晨辉 姜萍萍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