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呼伦贝尔市因境内“呼伦湖”和“贝尔湖”得名,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这里,独立摄影师苏德夫用15年光阴,完成了一场关于“水”的静默长征。2025年10月,他的长篇纪实摄影作品《草原之水》斩获第十三届“一条大河”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最佳自然生态奖”,让呼伦
湖光潋滟、河水潺潺,在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星罗棋布,丰富的水源将草原滋养得愈发生机盎然。
呼伦贝尔市因境内“呼伦湖”和“贝尔湖”得名,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这里,独立摄影师苏德夫用15年光阴,完成了一场关于“水”的静默长征。2025年10月,他的长篇纪实摄影作品《草原之水》斩获第十三届“一条大河”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最佳自然生态奖”,让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智慧透过镜头走向世界。
“我在牧区长大,记录草原的故事,就是记录我身边的生活。”这份与生俱来的亲近,让苏德夫的镜头总能捕捉到最真实的瞬间。当同龄人纷纷涌向大城市时,他却毅然选择扎根草原。从2010年到2025年,他沉下心观察、记录,只为捕捉草原水生态系统的细微变化与周期性规律,用影像串联起草原的生态脉络、牧民的生命智慧与文明传承。
▲独立摄影师、图片撰稿人苏德夫
水,是草原文明的血脉。苏德夫说:“众所周知,水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牧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依赖于水,一切活动都以水为中心展开。牧民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深深触动了我,使我开始更加关注草原的水生态环境。”当众多摄影师执着于草原的辽阔与苍茫时,苏德夫却将焦点对准了最平凡的“水”。
翻开《草原之水》的影像长卷,四季轮回在帧幅间流转成诗。寒冬时节,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中,苏德夫定格下牧民凿冰取水的瞬间;春日黎明,残雪被牧民仔细收集并运送至家中,煮沸后经棉布过滤,成为草原上“最纯净的馈赠”;每逢盛夏,生活在呼伦贝尔的牧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向山川河流祈求草原风调雨顺,五畜兴旺······这些生动的画面藏着游牧民族的生存密码,他们将对水的敬畏织入生活经纬,在岁月流转中淬炼出独特的生态智慧。
15年的拍摄历程,让苏德夫见证了牧区生活的嬗变,也触摸到了草原的哲学内核。曾经随季节流转的毡房渐渐变成砖瓦房,摩托车取代骏马成为转场的新工具,草场管理方法与畜牧业技术逐步变得先进又科学······但变与不变的辩证,在他的镜头下愈发清晰:尽管现代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生产方式,可牧民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从未改变。
在苏德夫的镜头里,我们得以领略草原上水的多样形态:浩渺的呼伦湖、静谧的贝尔湖、奔腾的克鲁伦河、蜿蜒的乌尔逊河,还有散落草原各处的泉、井和晶莹剔透的雪水······这些丰富的水源,与草原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诠释着蒙古族“敬水、惜水”的文化基因。
《草原之水》不仅展现了“水”的形态,还围绕牧民与水资源的关系展开记录。通过影像,苏德夫讲述着草原上看到的故事,“在两个牧民的草场之间,有一个小湖泊,他们并没有因为草场的界限将湖泊划分,而是共同使用,共同分享。其中一位牧民大哥主动向隔壁外地归来的年轻人传授牧区的生活经验和技能,让他在短短几年内便能够独立在草原上生活。”草原上的传承不仅发生在家庭之间,更在邻里间传递着温情与感动。苏德夫希望借助镜头,让更多人走进草原的世界。
作品展出后,苏德夫收到了大量反馈和评价,大家对于长篇纪实题材的社会影像档案所体现的价值,感到深深的感动和深思。对于苏德夫来说,《草原之水》的获奖,让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故事通过国际影像平台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呼伦贝尔,了解内蒙古。但《草原之水》的记录并不会止步于此。“影像的价值体现在其对历史和社会叙事的记录中,而我更多地扮演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苏德夫始终坚信,摄影能让更多人看见牧民如何与草原和谐共生,唤醒人们对生态保护的重视,“我期望我的作品能让更多人认识草原、珍惜草原,共同为草原生态保护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如今,在呼伦贝尔的风里,苏德夫的镜头依然追随着水的轨迹。草原上四季轮回的故事永远都在继续,而苏德夫一直在路上,将对草原的热爱、对传承的坚守、对生态的保护,都在光影中,延续下去。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庄嘉慧
图片:苏德夫
美编:吕汶珊
主编:何凯
监审:韩永刚 郭悦
监制:康健 陈静文
总监制:张晓琦
来源:呼伦贝尔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