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种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味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16:57 1

摘要:世间有五味,酸甜苦咸鲜。然而,酸味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美食世界中占据首位。中国地大物博,吃酸的地方很多,山西的老陈醋、东北的酸菜、贵州凯里酸汤鱼、广西酸笋……

世间有五味,酸甜苦咸鲜。然而,酸味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美食世界中占据首位。中国地大物博,吃酸的地方很多,山西的老陈醋、东北的酸菜、贵州凯里酸汤鱼、广西酸笋……

但是,在纷繁复杂的“吃酸”版图中,大家忽略了一个“吃酸”的王者——云南。

云南人的口味很“霸道”,辣就要辣得过瘾、酸就要酸得通透。云南人对酸的记忆,不是醋,而是各种手边可以随时拿来用的食材,而且不仅蔬菜可以酸,水果、肉类也可以酸,“酸”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味道。

百香果能做果汁,在云南还能做百香果酸菜鱼、百香果火锅、百香果凉米线;青柠能调酒,在云南还能做鬼鸡、柠檬撒撇、舂鸡脚;酸木瓜、多依果、青梅可以凉拌蘸辣椒面,酸酸辣辣,夏日爽口必备;更不用说每家每户必备的酸腌菜,用辣椒腌制的糟辣子,都是家乡的味道。

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云南人,连吃酸也是站在最顶端的!

“酸”对云南人来说,不应仅仅满足于味蕾,还可以在云南的产业版图上大展拳脚。

酸是一种很古老的味道。大约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用火的时候,为了让烤熟的肉类和植物块茎更有风味。

虽然后来有了盐,酸也只是一个小配角,但人类对于酸的探索没有止步。执着于美食的中国人,北方有酸醋、酸菜、酸饭、浆水以及草原民族片刻都离不开的酸奶,南方的酸,更加丰富些,云南的酸角酸、贵州的毛辣酸、广西的菠萝酸、闽粤的梅子酸,都是酸中精粹。更不用说,还有各式各样的荤酸,肉酸鱼酸虾酸蚁酸,烹调出菜肴都是珍食奇味。

现在,随着“Z时代”成为新兴消费的主力群体,酸不再拘泥于餐饮界,开始逐渐出现在零食糖果、果汁饮料等快消产品中,衍生出新的商业价值。

零食以话梅、山楂、无花果、柠檬为主流,比如主打青梅果零食的溜溜梅、怡达的山楂片、好想你枣的野酸味枣等。天猫数据显示,梅子、山楂类零食在近两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40%,杏干类零食去年的增速接近100%。

酸味饮料中,柑橘类几乎是每个快消饮料的必备口味,而且维他奶、旺旺、王老吉、柠檬共和国、好望水等新老品牌都推出了酸味果饮。

柠檬则是饮品门店的常客,深受消费者青睐。门店遍布全国各地的蜜雪冰城,2025年上半年冰鲜柠檬水销量超10亿杯,年销售额达40亿元。最近喜茶、海底捞等品牌开始使用酸木瓜调配饮品,云南风味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自豪感满满的。

近年,低度酒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市场规模已达570亿元,尤其梅酒增长迅猛,青梅酒已成为中国餐桌上继白酒啤酒之外的第三选择。目前,全国果酒厂家中产品包含青梅酒、年产值突破2000万的生产企业不低于15家。

云南的酸味种类很多,《酸食志》中,美食作家要云说,云南的酸味来源,除了醋酸,至少还有酸腌菜酸、酸木瓜酸、酸笋酸等16种酸。在云南,这些酸味大多用在餐桌上,酸汤猪脚,酸茶、酸木瓜鸡等等,都是以鲜果为主。

其实,酸食还有很多条路可以走。

文中提了很多美食,这就要说到最近处于舆论漩涡的预制菜了。虽然在立法、市场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但预制菜的市场前景是毋庸置疑的。

云南蔬菜、水果和禽畜资源很丰富,发展预制菜有着天然优势,可发展的种类很多,比如酸菜鱼、过桥米线、辣子鸡等等,有着独特的云南风味,很符合时下年轻人对新颖的追求。

当地风味,比如墨江县的马帮菜、宣威杨家匠心的土八碗系列等都在积极探索,中老铁路上也出现了云南特色的高铁冷链盒饭套餐。

近些年,为了保持食物的风味出现了冻干系列,很好地解决了保质期和风味留存的问题,成为冲饮赛道的一匹“黑马”。

其实这项技术很适合云南,比如柠檬、百香果、酸木瓜等等这些云南当地常见的酸果果,就可以冲击冻干果茶赛道。这个赛道其实很值得拼一把的,就像主打柠檬生意的柠檬共和国,成立只有4年多就营收近3亿元,是不是有点心动了。

有了菜、有了茶,还缺点零食,酸味零食中以山楂、青梅为主,溜溜梅便是其中的代表。云南大理洱源县的梅子,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梅见的青梅种植基地之一,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年产量约4.2万吨,已经逐渐形成以雕梅、梅酒为主的加工生产线。

除了可以入口,很多酸味水果还是精油的制作原料。柠檬精油是常见的柑橘类精油,可以提振精神,缓解烦躁。化妆品这一赛道的利润是出了名的高,咱们可以简单算一算。

柠檬出油率约为0.4%,也就是每250公斤新鲜柠檬可提取1公斤精油,按产地批发价2元/公斤计算,单原料采购成本约500元/公斤,再加上人工、生产、包装等成本,每公斤成本600元左右,批发价900元左右,零售价1500元左右,如果再像直播间里说的“取消中间商赚差价”,利润率约150%,真是一笔赚钱的买卖。

从本质看,每一条路都是在加长产业链,尽可能往下游延伸,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这就绕不开“农产品加工”这一环节,这恰恰就是云南的短板。

2024年,云南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2.3:1,依旧没有赶上全国的2.61:1,《云南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要在2027年将比值提升至2.7:1。

其实,云南很早就发现了自己在农产品加工上的薄弱。2018年,省政府在《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赶超国家平均水平;今年,省农业厅发布《云南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在产值、企业引育、品牌打造等方面都量化了目标。

集中力量补“短板”是目前云南必须要做的,这样才可能在未来成为云南跨越式发展的“跳板”力量。

推销是个技术活

“吃”“玩”向来是不分家的。

作为旅游领域的头部省份,云南拥有推广酸味食物的土壤。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怎么做了,怎样才能打出名声。

可以从米线和菌子,这两种在外地人看来独属于云南的美食身上取取经。

米线的名气在于很会“讲故事”,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都是围绕一个秀才和妻子的浪漫爱情展开的,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其实,“讲故事”这一招老祖宗很早就用过了,比如苏轼和东坡肉、粽子和屈原。不过可惜的是,全国有名的米线品牌却极个别出自云南,这一点是要反思一下的。

菌子的名声应该主要来源于“抓小人”“躺板板”等各种视频段子,连带着云南的医生也火了一把。虽然有那么点黑红的味道,但却凸显了云南人对美食的极致热爱,毕竟不是谁都能把“吃菌子中毒”这个锅,以各种借口都非要背在自己身上的。

菌子成为云南人的独特标签,于是,“到云南吃菌子”已经不是简简单的打卡,还代表着对生活的热爱,很好地践行了“有一种生活叫云南”这句标语。

其实论独特,云南的民族文化值得好好研究一下。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15个是云南特有的,而且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区也不完全一样。

每个民族都围绕“吃穿住行、渔樵耕读、祭祀文化、烟酒歌舞”这16个字,好好挖掘,尤其找出几种特色的来就够玩的了。游玩的闲暇中,云南的美味酸食自然也就融入进去了,随之催生出一些美食品牌也是自然而然的。

就像前年贵州村超火爆后,酸汤火锅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马圈地,跑出了像王奋斗、滇牛、滇翁等诸多品牌,现在海底捞、巴奴等很多大牌,也跟着上了酸汤味型的火锅。

作为一个消费者,对比多次旅游感受,很想多唠叨几句。

体验感很重要,唱歌、跳舞、喝酒、骑马都很好,有参与感,开心释放。这个时候节日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就是不错的范例。

穿也是体验中很重要的一环,版纳和大理火爆的旅拍就可以借鉴,大家都喜欢穿着民族服装拍照,这就是情绪价值。真正的民族服饰中,很多衣服比较厚重,头饰也比较繁复,容易给行动造成不便,所以对游客的服饰要考虑轻便舒适的需求,有外表就行了,不要太厚太重。

还有要注意的是,对外营销要专注一个点。比如零食中的佼佼者溜溜梅,以每年16.16亿元的营收拿下中国果类零食的第一,其实刚创业的溜溜梅只是一个蜜饯品牌,到2006年创始人杨帆看准“酸味”的消费潜力,才砍掉其他生产线,All in青梅赛道,再加上后来杨幂那句广告语的加持,溜溜梅迅速出圈。

酸酸的云南,也是百味的云南,如今云南的酸味美食文化在不断发展创新,展现出更多的可能。

云南本土咖啡品牌四叶咖推出了“傣·酸角气泡美式”,将傣族的食酸文化与咖啡相结合;云南的酸角糕被选为中国航天员的太空食品之一;云南橄清、酸角汁等饮料产品,在饮料市场中开始占据一席之地……

酸味云南,值得拥有更广阔的天地,绽放出别样风华。

来源:火天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