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疯传!上海老爷叔的“逆天黑话”曝光!年轻人已傻眼!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0 20:19 1

摘要:昨么子我在地铁上,听到两个老克勒用上海话聊天,一口一个“夯拨郎当”、“一塌刮子”,我旁边的一个年轻小囡一脸懵圈。我心里不禁感慨,这些老上海人嘴巴里的语言艺术,正在慢慢消失。

昨么子我在地铁上,听到两个老克勒用上海话聊天,一口一个“夯拨郎当”、“一塌刮子”,我旁边的一个年轻小囡一脸懵圈。我心里不禁感慨,这些老上海人嘴巴里的语言艺术,正在慢慢消失。

上海话作为吴语的代表之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座活着的城市博物馆。每个词背后都藏着老上海的生活智慧与幽默感。

“错鸡”不是鸡——要是听到有人说“头颈极细,独想错鸡”,别误会,这不是在谈论什么新品种的鸡。“错鸡”其实是“吃”的不文雅说法,形容一个人啥正事都不干,整天就想着吃。

“马桶划线”不是艺术创作——这可不是在马桶上画画,而是刷马桶的竹制刷子。老底子上海很多人家没有独立卫生间,每天清洗马桶就成了必修课。

“救火会”不是互助组织——现在叫消防队,但老上海人习惯叫“救火会”。晚清时期上海没有专业消防队伍,民间慈善机构一听到火警就鸣锣召集人马去灭火。

“申报纸”不是一种纸——这个词背后是一段辉煌的报业历史。《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的开端,在上海甚至江南一带,老百姓不仅把《申报》叫“申报纸”,还把所有报纸都统称为“申报纸”。

上海话最大的特点就是形象生动,比如把膝盖叫做“脚馒头”,是不是一下子就有了画面感?

更神奇的是,上海话里关于“一共”的说法竟然有12种之多!“夯拨郎当”、“一塌刮子”、“搁落三姆”,每个都充满地域特色。

形容角落不说角落,偏要叫“妖腻角落”;说厨房间也不老老实实说,非要叫“灶批间”。老上海人多在石库门弄堂房子生活,没有专门厨房,就在家门口搭个斜蓬当厨房,那个斜蓬叫“批”,所以厨房就成了“灶批间”。

老上海话里还有不少直接来自外语的词,比如“立壁角”来自法语“le piquet”,就是罚站的意思。嗯,罚站也能这么洋气,这就是上海话的魅力。

看看数据就知道情况多严峻:调查显示,97%的上海市民会普通话,而会上海话的只有81.4%。更让人担忧的是,13至20岁的年轻人上海话听说能力堪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语言濒危程度有7个等级分类。第三级是“肯定濒危型”,即“父母使用这种语言与子女对话,子女不用这种语言回答父母了”。这种情况在上海家庭中比比皆是。

滑稽表演艺术家曾指出,如果再不重视保护,上海话可能会滑向第二级“严重濒危”,即只有祖父母之间才使用的语言。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上海话的重要性。

上海滑稽剧团演员钱程以保护沪语为己任,曾提出公交车应有上海话报站。如今,全市95%的公交车都采用了沪语报站,这和他的大力推动分不开。

黄浦区很多幼儿园也开展了沪语教育体验活动。城市花园幼儿园和蓬莱路幼儿园作为市级试点,将上海话融入游戏活动和环境创设中。

黄浦区语委办还连续多年举办“沪语小达人”活动和“唱童谣 诵经典”公益展演活动,让孩子们重温吴侬软语的悠长韵味。

独脚戏、滑稽戏等以上海方言为载体的表演艺术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社区演出、音频节目等形式传播沪语文化。

方言是一座城市的个性体现,与城市发展相生相伴。上海话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和历史记忆。

每一个濒临失传的上海话词汇,都像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像“铜铫”(烧水的水壶)、“钢盅镬子”(钢精锅)、“淘萝”(淘米的竹篮)这些词,随着老物件的消失,也渐渐被遗忘。

但正是这些词汇,记录了老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和智慧。比如“饭窠”是过去没有电饭煲时用来保温的饭窝,“两用衫”指春秋季节穿的薄外套。这些词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

语言学家指出,任何汉语方言都只是汉语的地域变体,而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辅相成。

今天的上海,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有意识地和孩子们说上海话,沪语课程、沪语歌曲、沪剧表演也重新受到关注。这种自下而上的保护,也许正是上海话传承的希望所在。

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虽然那些原汁原味的老上海话已不常听到,但只要还有人说“侬好”、“再会”,还有人在孩子耳边轻轻唱起上海童谣,这份独特的城市记忆就不会消失。

毕竟,一句乡音,就是一份归属感。你说是不是?

来源:上海一点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