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没想到,对阿富汗说的一句话,让中俄印巴伊五国抱团反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19:19 1

摘要: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句“要么交出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要么付出代价”的最后通牒,意外促成了地缘政治史上罕见的一幕:中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这五个长期存在分歧的国家,首次在阿富汗问题上立场一致,联手对抗美国重返中亚的企图。

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句“要么交出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要么付出代价”的最后通牒,意外促成了地缘政治史上罕见的一幕:中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这五个长期存在分歧的国家,首次在阿富汗问题上立场一致,联手对抗美国重返中亚的企图。

2025年10月7日,莫斯科会议现场,11国代表共同签署声明,明确反对任何域外国家在阿富汗及邻国部署军事设施。

特朗普原本想给中期选举添把火,结果火没烧到喀布尔,倒先把莫斯科的圆桌烤得滚烫。十月七日,中俄印巴伊五国代表齐刷刷坐在克里姆林宫对面,连塔利班外长穆塔基都领了旁听牌,这是莫斯科模式启动七届以来,第一次出现“当事人列席、对手并肩、枪口一致向西”的奇观。

中国、俄罗斯、伊朗和巴基斯坦,这四个平日里各忙各的邻居,竟然破天荒地坐到了一起,发了份联合声明。声明的潜台词清晰得不能再清晰:阿富汗是我们大家的事,谁也别想在这儿搞军事基地,主权这东西,得尊重!

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对美国而言是个宝贝,但对周边国家来说,它更像是一根插在心脏地带的毒刺。它的威胁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多棱镜式”的辐射,精准地戳中了每一个大国的痛点,这才是五国能迅速抱团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主权层面的直接冒犯。对巴基斯坦来说,美军重返可能意味着重提“杜兰线”这个历史旧账,甚至支持“普什图斯坦”独立运动,这是在刨它的国本。而伊朗的恐惧则更为具体,巴格拉姆的雷达系统能死死盯住布什尔核电站,谁能保证这些坐标数据不会被转交给以色列?

印度的焦虑同样深刻。美军的无人机要是从这儿起飞,对它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军事部署进行“现场直播”,这跟把国防机密挂在网上没区别。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军事威慑了,而是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的赤裸裸侵犯。

其次,是对整个地区战略平衡的致命颠覆。俄罗斯的算盘打得很清楚,部署在巴格拉姆的“海马斯”火箭炮,射程足以覆盖它里海沿岸的炼油厂,这等于把经济命脉暴露给了对手。而中国面临的则是特朗普口中“一小时可达核设施”的嚣张宣传,以及五角大楼内部定位的“覆盖中国西部火箭军靶场”的现实威胁。

更别提美军的MQ-9无人机,从巴格拉姆起飞抵近中国边境,航程直接缩短40分钟。这种战略上的压迫感,足以让任何一个大国夜不能寐。就连印度,也绝不希望看到巴基斯坦因为美军的回归,在地缘政治上“左右逢源”,同时获得中美两边的技术加持,从而打破南亚次大陆脆弱的平衡。

最后,还有一层更深的隐忧,那就是内部稳定。印度尤其担心美国玩“借恐打恐”的把戏,利用ISIS-K这类极端组织在阿富汗搅局,最终这股祸水很可能会反噬到动荡的克什米尔地区。这种对美国利用非国家行为体来制造混乱,进而威胁各国边疆稳定(比如新疆、普什图地区)的深层不信任,是五国共同的心病。

面对特朗普的最后通牒,区域大国们没有选择隔空喊话,而是迅速行动起来。从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四国外长“走廊会议”,到莫斯科的五国“莫斯科模式”会议,他们用极高的效率,将各自的“恐惧清单”编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规则之网。

这场外交合围的高潮,无疑是“莫斯科时刻”。他们发布了一份联合声明,字字珠玑,每一句都像射向华盛顿的利箭。比如,声明里没有直接点名美国,而是用“对当前局面负有责任的国家”这种外交黑话,精准地把美国钉在了“规则破坏者”的耻辱柱上,并要求其解冻阿富汗央行约70亿美元的资产。

声明中最狠的一条,是“反对任何域外军事力量以任何借口在阿富汗及周边建立基地”。“任何借口”这四个字,相当于焊死了所有门路。不管美国未来想用“反恐”、“维和”还是什么新花样,这条路都已经被彻底堵死。

更绝的是,他们决定建立一个将美国排除在外的“地区反恐情报融合中心”,总部还特意设在了莫斯科。这不仅是在安全领域另起炉灶,更是一次毫不掩饰的地区安全主导权争夺。成员包含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对宿敌,却唯独没有全球“反恐领袖”,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政治表态。

而让这场外交合围画上点睛之笔的,是塔利班外长穆塔基以观察员身份列席莫斯科会议。这个安排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它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阿富汗的问题,由我们这些区域内的国家,包括它的现政权一起来谈,你一个外部干预者,没资格在这里指手画脚。

如果说莫斯科会议是画出了一张蓝图,那么后续的一系列行动,就是用钢筋混凝土把这个“外交铁笼”浇筑得固若金汤。“巴格拉姆共识”绝非一次性表态,它正在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演变为一种可持续的地区安全协作新模式。

硬的一手,是直接的技术反制。美军撤离时虽然破坏了导航雷达和油泵站,但3200米长的混凝土跑道和坚固的机堡主体结构完好。塔利班用俄制推土机,三个月就恢复了2500米可用跑道,足以起降伊尔-76这类大型运输机。就在此时,中俄工程师以“援助民航”的名义进驻,为跑道安装了移动式二次雷达和夜航设备。

这套设备看似民用,实则构成了一道“电子围栏”,大大增加了美军未来武力夺取或空袭的难度和风险。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技术“筑墙”,成本不高,效果却立竿见影。

软的一手,则是经济捆绑和军事协同。中国延长了阿富汗松子、大理石的零关税政策,这笔买卖能为塔利班提供稳定的月度收入。这不只是经济援助,更是一种聪明的“固桩”策略,用实实在在的利益,换取塔利班在核心安全问题上的坚定立场,把它牢牢地绑在“共识”的战车上。

军事上的“彩排”更是意味深长。中俄宣布今年将举行“西部·联合-2025”演习,破天荒地同时邀请了印、巴、伊三国作为观察员。让这三个关系复杂的国家同场观摩,本身就是“巴格拉姆共识”在军事领域的延伸。更罕见的是,巴基斯坦与印度空军,竟然在演习中进行了“背靠背”飞行,演练拦截来自阿富汗方向的无人机。宿敌联手,所为何事,不言而喻。

最后,在组织层面,上海合作组织加速接收伊朗为正式成员。这一步棋,可以看作是将“莫斯科模式”这个临时性的共识,装入一个更持久、更具法律效力的多边安全框架的战略举措,让这个临时抱团的联盟,有了长期化的可能。

来源:影史奇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