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精神卫生日是每年的10月10日,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PA)于1992年发起,旨在提高公众对精神健康问题的关注。2025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旨在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对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正确理
认识精神卫生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每年的10月10日,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PA)于1992年发起,旨在提高公众对精神健康问题的关注。2025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旨在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对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正确理性认知,减轻社会歧视,防止“污名化”,并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这不仅是一个全球性的心理健康倡导,更是我们对“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教育模式的切身发现:我们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的儿童,被伤病及焦虑、恐惧无助等种种复杂负面情绪所裹挟的完整的人,我们对精神卫生的认知深度,将直接影响我们治疗的温度与精度。
世界卫生组织2025年统计报告显示
正承受着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的煎熬
孩子们这些无声的内心挣扎
亟需我们及时关注和行动
恰逢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让我们共同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守护孩子心中的阳光
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常见表现
生理变化:发现孩子出现不想吃饭、暴饮暴食、吃完又吐,失眠早醒、内分泌紊乱等情况。
情绪变化:发现孩子由活泼开朗变得多愁善感。
行为变化:发现孩子行为与此前明显不同。
学业变化:发现孩子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听不进去。
人际关系变化:发现孩子没有朋友,或同学关系发生明显变化。
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成因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频发,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因素:
家长过度保护,孩子的生活空间受限,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减少,缺乏身心锻炼的机会。
孩子过度沉迷于电脑、手机,不仅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还可能引发暴躁、任性、狭隘等明显的个性缺陷。
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给孩子造成沉重的身心负担,引发厌烦情绪。
父母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如溺爱或打骂,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父母关系不和、离异等家庭因素,也容易给孩子带来精神及心理上的伤害。
6件小事为孩子筑牢心理健康“防护墙”
1.建立良好的日常习惯和作息时间
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生活计划,平衡学习、休息与娱乐时间,尤其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并做到膳食合理、营养均衡。此外,鼓励孩子每天进行不少于2小时的有氧运动,例如跑步、跳绳或球类活动,以增强体质、释放压力。
2.引导孩子认识情绪
家长应引导孩子认识并理解自己的情绪,教会他们通过深呼吸、画画、写日记或与家人分享等方式,恰当地表达和调节情绪。帮助孩子明白,每种情绪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以积极的方式来面对和处理。
3.用爱陪伴孩子,用心互动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尽可能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共享温馨的家庭时光,例如一起做饭、清洁、锻炼等。同时要重视陪伴的“质”而非仅“量”,拒绝说教和心不在焉,建立让彼此身心放松、情感愉悦的双向互动。
4.经常给予孩子表扬与肯定
家长应重视表扬与肯定的力量,以不同形式表达对孩子的表扬与肯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与信任。这样的正向反馈,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5.关注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出现情绪行为问题,请先接纳他们的感受,引导孩子学会觉察和调节情绪。家长也需关注自身情绪状态,避免因焦虑或压力影响到孩子,应以平和的态度言传身教,成为孩子情绪管理的榜样。
6.及时发现异常,有需要及时就诊
家长应与学校保持沟通,及时反馈孩子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当孩子出现焦虑和惊恐等情绪,或严重睡眠障碍、厌食暴食等反常行为,需及时向学校或专业医疗机构寻求指导与帮助。
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号码:
12356
郧西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咨询热线:
拓
展
延
伸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倡导的是这样一种温暖的理念:每一个孩子都应当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每一个家庭都应当被温柔以待。从家庭到校园,从父母到孩子,心理健康服务应如阳光和空气一般,自然流淌在成长的每一刻。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想把这些心理健康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说给孩子,也说给家长……
我们想对孩子说:
1.眼泪不是软弱,而是心灵的语言。哭出来也没关系,情绪需要被看见,就像伤口需要愈合。
2.与人发生冲突不可怕,它是帮助我们更懂自己、也更懂别人的一道桥梁。
3.成长不用着急,累了就休息。停一停,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4.求助不是胆小,而是聪明的选择。就像身体会感冒,心灵也会,找家长、信任的老师或是好朋友聊一聊,就会轻松很多。
5.被欺负不是你的错。请一定告诉你信任的人,因为你值得被好好保护。
6.别人如何评价你,并不代表你就是那样。你的价值,应由自己定义。
7.成绩不能定义你,你在画画、运动、交朋友时的闪光点一样很重要。
8.善于发现自己的小进步,你会越来越有力量。
9.回忆过去让你自豪的事,想象未来令你心动的画面,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
10.你很重要,你的感受、梦想与快乐,都值得被温柔对待。
我们想对家长说:
1.少提“别人家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花期”。
2.成绩之外,请用心呵护孩子的安全感与自信心,因为那是他们闯荡世界的底气。
3.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你不定义他(她),他(她)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4.孩子顶嘴或“不听话”,不一定是在反抗,而是成长中表达自我的方式,请给予理解并留出空间。
5.孩子的情绪不是叛逆,而是他们正在用行为说“我需要被看见”。
6.情绪稳定后,再谈事情。带着情绪的沟通,容易变成彼此的伤害。
7.青春期的陪伴,是尊重、是接纳,是让他(她)知道:你可以和我不一样,但我依然爱你。
8.孩子关上房门,不是拒绝你,而是他(她)需要一点自己的空间。
9.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你的情绪稳定,是孩子最好的心理防护网。
10.每天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无声的身体语言有时胜过千言万语,能传递最坚实的安全感。
来 源:综合整理自中国教育报、广州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国家卫健委官网、青岛市教育局
责 编:兰春华 王珊珊 李沛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