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真让我彻底领悟这句话的力量,却是在三年前一次“走进雅迪”的活动中。
文 | 吴钩随笔
小时候,我听过一句话: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它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常年压在我们的认知之上。
于是,我们谨慎算计、寸土必争,总怕吃亏、担心落后。
可渐渐地,我开始反思:人生真的是一场零和博弈吗?
后来我读到《道德经》,老子说:
“既以予人,己愈多。”
那一刻,这块石头松动了。
可真让我彻底领悟这句话的力量,
却是在三年前一次“走进雅迪”的活动中。
也是那一年,我给孩子取名“思予”。
愿他长大后,不必紧攥拳头活着,
而是懂得:你给出去的,其实从未真正失去。
在雅迪参访那天,正值疫情初期,全国门店几乎按下暂停键。
同行人都以为,这样的“黑天鹅”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成本控制、严防死守。
但我却见证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雅迪董事长董经贵在内部会议上拍板:
“只要利润超过去年,超出的部分全部回馈团队!”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真实的分蛋糕”。
销售人员顶着封控压力一户一户跑;
工程师连轴转,三个月打磨出爆款产品;
年底一算,利润暴涨77.3%。甚至有人拿到的奖金,相当于往年几年的总和。
而更深远的,是2021年雅迪市场占有率跃至33.7%,团队凝聚力空前稳定。
董经贵说:
“我分出一块蛋糕,他们却为我建了一整座蛋糕厂。”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
你舍得分享,别人才愿意托付。
利益不是用来独占的,而是用来连结人心的。
心理学家西奥迪尼曾在《影响力》中提到:
人类天生厌恶“欠人情”。
哪怕只是路边小店送你一颗糖,
你也总想回购一瓶水表示回馈。
—
美国一项募捐实验显示:
单寄募捐信,回馈率仅18%;若信中附上一张小小的贴纸,回馈率竟升至35%。只因那张贴纸在人心中种下了:“他给我东西了,我也该有所回应。”
这就是“互惠原理”——不是逻辑,是本能。
—
曾经我运营公众号时,只顾标题吸睛、花样频出。可阅读量一直平平。
直到有一天我转变思路,不再想着“怎么涨粉”,
而是每天认真写一些真正对读者有用的东西。
慢慢地,留言多了,转发多了。也有读者加我微信说:“你这篇文章让我走出低谷。”
原来,连接的钥匙,不在技巧,在真诚。
你递出的那一点光,迟早会从别处返还温暖。
我认识一位做餐饮连锁的朋友。
他拓展市场的方式很“土”:到每个城市前,先找当地三家标杆店,带上红包、请吃饭、诚心请教。
有人笑他太“抬人家身价”。
可半年后,那三位老板全部成了他的合伙人,帮他在当地落地20多家门店。
他说:
“我给出的,不是钱,是信任的预付款。
有人收到了这份真诚,就愿意帮你一起推门。”
—
我也读过《一年顶十年》,书中观点未必全然认同,但有一句话至今记得:
“别想白嫖,付费是最高效的连接方式。”
有价值的东西,注定没有免费的。
你肯先投入资源、时间、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有准备的打开”。
就像春播种,谁都知道,那些看似埋下的,其实是未来的答案。
还有一种“给予”,比钱财更珍贵,那就是:知识的分享。
我有一位朋友是产品经理,几年如一日,坚持每周写文章分享工作心得。
从按钮排布到用户行为,从逻辑设计到数据增长,几乎倾囊而出。
有人劝他“别把饭碗教出去”,可后来他被大厂高薪挖走,年薪涨了三倍。
他说:“每一次分享,都是一次思维体操。读者的评论,常让我发现新的盲点。”
分享,不是消耗,而是加法的修行。
—
最深的智慧从来不是独占,而是激发共鸣。
你发出声音,别人回应观点;
你掏出经验,别人递来新思路。
一来一回之间,认知升级,格局打开。
这就是知识的“利他律”:
唯有走出去的思想,才真正成为你自己的力量。
《道德经》说:“既以予人,己愈多。”
利他,并不是廉价的牺牲,也不是“我好你也好”的表面和气。
它是一种深层的自我扩展,一种“你好,我更好”的智慧路径。
—
你为别人点灯,照亮的其实也是自己的路;
你把糖给出去,它会在转角变成别人的微笑;
你把机会分出去,它会从背后推你一程。
真正的富足,不是你握住了多少,
而是你能给出去多少。
而真正的成熟,也不是你学会了多少算计,
而是你终于懂得:该放手的时候,就放。
—
愿你所思所予,都有所归。
吴钩随笔|愿你因利他,而更丰盈
来源:吴钩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