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杨春”是中国传统名茶,核心产区在仪征。近年来,当地新农人不断探索品牌壮大之路,“80后”田东升就是其中的代表。今天(10月9日)的《新农人——乡村振兴的“新”力量》系列报道就带您走进茶田,看他如何扎根传统茶领域,以科技赋能、产品创新、文化融合,为“绿杨春”
“绿杨春”是中国传统名茶,核心产区在仪征。近年来,当地新农人不断探索品牌壮大之路,“80后”田东升就是其中的代表。今天(10月9日)的《新农人——乡村振兴的“新”力量》系列报道就带您走进茶田,看他如何扎根传统茶领域,以科技赋能、产品创新、文化融合,为“绿杨春”开辟多元发展新路子。
上午,田东升来到仪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核心区,查看新栽茶苗的生长情况。这片去年秋天刚开辟的50亩茶田,眼下茶树虽然还是小秧苗,但在他眼中,每一株都藏着丰收的希望。
记者注意到,这片茶田与传统梯形茶田不同,新式太阳能灭虫灯沿田埂排列,虫情测报站、小型气象站矗立其间,数字化设备随处可见。田东升介绍,以前种茶靠经验、看天气,如今有了科技加持,茶叶的品质和产量都有了保障:“我们通过安装大量的绿色防控设备,减少农业的使用,把茶叶农残超标控制住,将卫生食品安全做好!”
田东升是土生土长的仪征人,2012年从部队退役后,回到家乡投身农业领域。2023年,仪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项目落地,他“临危受命”,接手茶叶种植、生产研发与销售工作。起初,他对茶叶一窍不通,连采茶手法、炒茶火候都不懂。为此,他追着当地种茶的“土专家”,从基础技能学起。田东升说,“特别是在春季清明前做茶的时,一般都是下午六点钟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我就跟着他们后面边看边学炒茶叶。”
随着对茶叶的了解加深,田东升发现,“绿杨春茶”名气很响,产量却不高。为突破瓶颈,他主动“走出去”,向省农科院、扬州大学农学院的专家请教。通过改进种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如今,他负责的500多亩茶田,产量明显提上来了:以前一亩茶田绿茶采摘量在20斤左右,今年每亩产量达到了23到25斤!
与此同时,田东升带领村民探索产业升级,他大胆创新,研发出茶啤酒、茶饮料、茶肥皂等一系列衍生产品,让一片茶叶的价值得到最大化释放。不仅如此,他还将示范园内一间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制茶厂房改造升级,打造成集“制茶体验、新式茶饮、文化展示”于一体的茶文化空间。
田东升常说,“茶香也怕巷子深”,未来,他计划通过技术优化、产品创新、文化传播,进一步擦亮“绿杨春茶”的“金字招牌”。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与支持。征市副市长孙卫中表示,田东升成功研制推出了绿杨春茶啤酒、茶饮料等系列茶衍生品,为产业增值、品牌溢价开辟了新路径:“下一步,我们会进一步培育壮大新农人队伍,通过成立协会搭建平台,加大支持输送血液,重点培育优秀代表,典型挖掘做好引路等方式,让新农人的土壤更肥,枝叶更茂盛!”
来源丨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编辑丨刘颖畅
来源: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