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耶鲁法学博士高志凯表态“两岸统一是必然趋势,希望在佩洛西去世前完成”,这位被网民称为“理论护国”的学者从中美贸易到南海争端,再到中印边界,每次的发言无一不是硬骨头。
2022年8月,美国众议长南希·佩洛西访问台湾,当众人的焦点聚集在佩洛西身上时,然而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端出现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声音。
耶鲁法学博士高志凯表态“两岸统一是必然趋势,希望在佩洛西去世前完成”,这位被网民称为“理论护国”的学者从中美贸易到南海争端,再到中印边界,每次的发言无一不是硬骨头。
那么事实真的会如高志凯所言吗?他又凭什么发出这样的言论?
当高志凯那句通过网络传遍世界时,无数人感到错愕,甚至有些反酸。很快,这位耶鲁法学博士就被网友们冠以“人肉倒计时”的称号,一段视频单日播放量能冲到两亿次,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学术讨论,而是一场舆论风暴。
很多人觉得他说话“过于直接”,不懂什么叫外交礼仪。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评价他“硬气”或是“爽”,那就太小看他了。
高志凯现象的核心价值,根本不在于情绪宣泄,而在于他背后那一套系统化、可剖析的国际话语博弈战术。他面对的战场,
高志凯战术的第一个核心,就是拿起一把“法理手术刀”,在对手制定的游戏规则里,进行最精准的“外科手术”。他最擅长的,就是让对手陷入自己制造的法理困境。
在马尼拉的一场论坛上,他谈及南海问题,没有长篇大论历史归属,而是直接援引了菲律宾的立国之基——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签订的《美西条约》。
他从美国首任菲律宾总督塔夫特谈起,轻描淡写地抛出一个问题:条约明确划定了菲律宾的领土范围在东经118度线以东,那么线西边的岛屿,法理上从何而来?
这一刀,直接切在了对方的法理大动脉上。你要主张黄岩岛,就得先否定自己国家的法理基础,这让对手根本无法回应。
对付印度,他用了同样的手法。面对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他反手就提出了一个“高志凯线”,建议以恒河为界。这听起来很荒唐,但其内核却是对殖民主义逻辑的极致嘲讽和模仿。
你当年能炮制一条线,我今天为什么不能?他甚至引用了唐代王玄策在恒河流域活动的史实,用对方的“历史声索”逻辑,来攻击对方的非法界线,印度官方听后愤怒抗议,恰恰说明这一招打中了痛处。
这把刀之所以锋利,离不开他耶鲁法学博士和纽约州注册律师的身份。这层专业背景,让西方世界很难简单地将他的言论斥为“宣传”,而必须硬着头皮将其作为一个严肃的法律技术问题来应对.
如果说法律是手术刀,那历史就是一把坐标尺,高志凯能随心所欲地拉长或缩短时间维度,从而彻底改变一个问题的叙事语境。
当美国记者挑衅地问,中国是否准备好失去15%的美国市场时,高志凯没有陷入具体的经济数据辩论。
他直接把时间尺拉到最大,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国家,与一个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进行对比。他甚至提到,在没有现代金融体系的唐宋时期,中国也曾是世界经济中心。
这种宏大叙事,瞬间降维打击,把短期的贸易波动问题化解,威胁感自然就解构了。
而“佩洛西在世时完成统一”这句话,更是他玩弄时间锚点的神来之笔。他巧妙地把一个中国内政问题,同一个外部干涉的标志性人物的生命周期绑定在了一起。
这不仅极具冲击力,还被认为是在呼应当年肯尼迪面对中国原子弹时的那个“历史梗”,制造出一种历史宿命感,极大地强化了统一的必然性。
在非洲问题上,面对西方“掠夺资源”的指责,他迅速将时间轴拨回到几百年前。他用镣铐和大西洋这些意象,唤醒人们对西方殖民和奴隶贸易的老底。
话语权瞬间转移,一场关于当代经济合作的辩论,变成了一场关于历史原罪与救赎的道德审判。
当然,无论是法理的精准打击,还是历史的宏大叙事,最终都需要现实力量作为压舱石。高志凯的言论之所以掷地有声,是因为他总在关键时刻,毫不避讳地亮出中国的实力底牌。
那句“不在乎”丢失美国市场,底气从何而来?来自实打实的经济数据。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经从19.2%降至14.7%,而东盟早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联合国认证的最完整的工业门类。这张经济底牌,让他的强硬表态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基于现实的选择。
在军事层面,他的表达更是直接。当被问及核力量时,他放弃了所有外交辞令,明确表示中国的核武库就是为了反制美国,如果中国本土遭遇核打击,那么核报复是必然的。
他甚至会引用一些具体的武器参数,比如提及“东风-61”导弹的所谓搭载量和射程时间。这种“掀桌子”式的坦率,就是要用极限威慑,来终结对方一切无谓的战略试探。
他的风格并非孤例。从耿爽到高志凯,这背后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后,整个外交话语体系自信心暴涨的体现。这块“压舱石”,不仅仅属于他个人,更是整个国家发展阶段的投影。
高志凯的话语武器库,其实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作战系统。它以西方法理为“矛”,进行精准的逻辑穿刺。以纵深历史为“盾”,重构对自己有利的叙事环境。再以综合国力为“根”,为所有言语博弈提供最终的现实支撑。
这套打法,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正在从过去被动的解释者和辩护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议程设置者和规则挑战者。
这场争夺话语权的斗争,显然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这种风格的边界在哪里,未来又会如何演变,值得我们持续观察。
来源:顶楼的小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