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融资不上市,5年营收翻10倍!“无锡小华为”爆锤风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19:08 1

摘要:2014年的一个普通下午,刚毕业的单兰杰(帆软旗下产产品简道云创始人)推开南京软件园一楼的一间办公室,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住了。

文章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

引言:一场反资本的“造反”,比雷军爽文还要爽。


在科技圈这个永远喧嚣的名利场,有一家公司却像个"异类"一样。

2014年的一个普通下午,刚毕业的单兰杰(帆软旗下产产品简道云创始人)推开南京软件园一楼的一间办公室,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住了。

"屋里特别暗,灯光透不进来,那帮程序员像在黑网吧里办公。"这个被戏称为"黑网吧"的地方,就是帆软软件的初创基地。

谁能想到,就是这个从居民楼起步的团队,连续8年稳坐中国BI市场头把交椅,2024年销售额近16亿,拿下了359家中国500强客户。

图源:中国经营报

从南京大学旁边的居民楼"黑网吧"起步,到如今的中国BI市场"隐形冠军",帆软用19年时间,走出了一条让所有"聪明人"都看不懂的路。

产品“傻”到极致

却赢下市场?

2013年,是帆软团队刻骨铭心的一年。

一位年轻员工签下了一个大型零售客户,16万元的合同,客户爽快地支付了8万元首付款。但接手后团队很快发现,这个项目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退,全部退掉。"创始人陈炎的决定让整个团队愕然。

陈炎

8万元,对于当时刚开始创业的帆软来说不是小数目。但陈炎坚持"做不了就是做不了,不能坑客户。"

这笔8万元的"学费",买来了帆软产品理念的基石:不做做不到的事,不接接不住的单

更让人看不懂的操作发生在2018年。

当时数据挖掘概念火遍全行业,所有玩家都在推出相关产品。帆软也跟风立项,但在投入研发一年后,却做出了一个让同行匪夷所思的决定——亲手砍掉这个"明星项目"

"内部压力很大,销售团队强烈反对。"陈炎回忆,"但我很清楚,这个产品需要客户配备统计学硕博人才——大部分客户根本用不起来。卖出去就是坑客户,这不能做!"

正是这种"傻"到极致的克制,让帆软在近20年里,始终只聚焦三款核心产品:FineReport、FineBI、简道云。

图源:帆软官网

当同行们忙着追风口、堆功能、讲故事时,帆软的产品团队只反复问一个问题:"客户能不能真正用起来?"

结果证明,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策略,恰恰破除了传统认知的局限,为他们打开了广阔的市场局面。如今,他们已服务3.6万多家企业客户,并成功触达了超八成的中国制造业百强企业。

从“黑网吧”起跑到行业领跑

一场草根逆袭的生存实验

把时间拨回到2006年,南京大学旁边的老居民楼里。几个刚毕业的"穷学生"开始了创业之路。没有背景,没有资源,只有一腔热血和对技术的执着。

图源:网络

创业前四年,帆软的营收才做到400万元。这种"慢"在当时的互联网圈堪称异类,却也为后来的爆发储备了能量。

转折发生在2015年前后。从1亿营收跑到10亿,帆软只用了5年时间,成为中国BI市场首个冲破10亿营收大关的厂商。

创始人之一薛爱华

如今,这群二十多岁的小年轻已成长为中年顶梁柱,公司搬进了无锡独栋大楼,但创始人依然保持着创业时的习惯——在普通工位办公。

从被人瞧不上的“小作坊”,到如今行业公认的“隐形冠军”,帆软用19年时间证明了一个道理: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慢有时候才是最快的路,踏实才是最好的捷径。

后台部门变“一线战力”

数据成“反扯皮”利器

其让人觉得有趣的是,它是先把自己变成了试验田,再把成功经验复制给各行各业的客户。

帆软最早在内部推行"数据化"时,就把财务、HR这些后台部门都推上了一线。结果出人意料。财务人员能带着数字化案例帮销售打单,HR用数据分析优化团队配置,连行政都通过差旅数据砍掉三成浪费。

这套打法很快在合作企业体现。交个朋友直播间就是个典型例子。这个日播20小时、拥有12个垂类账号的直播机构,用帆软的产品把数据打造成了"超级运营官"。

图源:帆软官网

他们的主播和运营人员现在能实时看到业绩达成情况,每15分钟就能根据数据调整直播策略。

图源:帆软官网

更绝的是选品环节,通过建立商品机制对比和冷品数据模型,选品经理能快速判断一个商品是否会"爆冷"

图源:帆软官网

在制造业,北汽集团用数据重构了传统供应链。这个年营收超5000亿元的汽车巨头与帆软联合让供应链团队从被动的"跟单员"变成了主动的"调度指挥官"。试点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高超过10%,单车生产成本平均降低超过2%

图源:网络

同样,在快消领域,其FineBI平台让卫龙这家零食巨头的财务人员走向“一线”。不再需要等待IT部门提供报表就能直接追踪销售业绩、渠道管理,实现了真正的“数据化”

图源:网络

在数据驱动的企业里,没有真正的"后台部门"。更关键的是,数据成为了解决“扯皮”的利器。业务重心该深耕老客还是开拓新客?技术优先投向哪些场景?当各部门争论不休时,不用开会吵架,直接看数据说话。

从直播电商到汽车制造,数据驱动的进化正在各个行业悄然发生。

“利润共享”

真金白银给出的硬核回答

在帆软,"财散人聚"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创始人陈炎常说:"老板拿得太多,员工就只能帮你打工,事业永远做不大。"

图源:网络

这句话在2022年底得到了最硬核的验证。当年公司利润突破1亿元,按制度该发8000多万年终奖,但奖金池只剩6000万。

面对这个缺口,陈炎做了一个让同行直呼"看不懂"的决定。自掏腰包补足差额,自己当年只领了10万元。

图源:帆软官网

这种"反资本"的操作在创始团队中已成常态。另一位创始人薛宝更是把"极简"发挥到新高度——他在机房的唯一特权,就是有张行军床可以午睡,理由是怕打呼噜影响同事。

更让人惊讶的是,帆软为了兑现"让员工买得起房"的承诺,直接把总部从南京搬到了房价更亲民的无锡。这个看似冲动的决定,让普通员工真正看到了五年内攒够首付的希望。

图源:网络

就连日常报销这样的细节,也都透着这家公司的与众不同:无需签字、24小时到账,发票统一由财务处理。这些看似微小的制度设计,让企业文化从墙上的口号,变成了员工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呼吸。

图源:知乎

在这个充斥着股权神话和上市造富的创投圈,帆软用最朴实的方式证明了价值观的战斗力。不依赖资本驱动,同样能把企业做到行业第一。

图源:中国网

行业暗战与生存拷问

不上市的“灯塔”能照亮多远?

在中国BI赛道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厮杀正在升级。一边是微软、Tableau等国际巨头虎视眈眈,一边是阿里、腾讯等云厂商跨界打劫,还有层出不穷的AI创业公司想要分一杯羹。

据IDC报告预测,2022年中国商业智能软件市场总体承压,全年规模约为8.8亿美元,尽管保持了13.8%的同比增长,但增速因疫情冲击低于市场预期。

图源:IDC

整个行业陷入了不融资就可能出局,融了资也可能迷失方向的怪圈。

回看当时年仅19岁的帆软,当同行都在忙着融资烧钱,它坚持不上市;对手不断追逐风口,它依然死磕产品。但这份特立独行背后,是三层难以言说的焦虑。

首先是市场争夺战。巨头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新玩家的差异化打法层出不穷,帆软引以为傲的产品优势正在被逐渐蚕食。

图源:网络

其次是技术突围战。AI大模型来势汹汹,正在重构整个行业格局。微软Power BI已经凭借Azure云能力实现智能分析,帆软能否跟上这波技术浪潮,还是个未知数。

最后是组织保卫战。从当初的"黑网吧"到如今的两千多人规模,如何让"不上市、利润共享"的文化持续传承,如何避免大公司病,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

图源:网络

更让帆软睡不着觉的是,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低代码/零代码平台快速崛起,分走了传统BI的蛋糕;信创市场虽然广阔,但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产品适配;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好用,还要智能。

面对这些挑战,帆软的选择是:不跟风融资,但要跟风创新;不盲目扩张,但要深耕行业。

这条路能否走通,时间会给出答案。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上,留给它的试错空间,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写在最后

答案不在墙上,而是在路上。


帆软19年的成长故事里,没有一夜暴富的神话,只有日复一日的"笨功夫"——在产品上死磕到底,在管理上让数据治人,在分配上散财聚心。

不靠资本续命,用价值观造血。这家公司硬生生走通了一条反共识的路。

这也给整个行业抛出了一个灵魂拷问:当风口退去,潮水散尽,究竟什么样的企业才能留下脚印?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深一度#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