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错!没有缺斤短两。此时就想到了一个问题,记得看过资料,“斤”这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铜权(后称秤砣)更是商代就有了。
去超市买了一斤糕点,回家拿到电子秤上,不偏不倚刚好500克。
嗯,不错!没有缺斤短两。此时就想到了一个问题,记得看过资料,“斤”这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铜权(后称秤砣)更是商代就有了。
3000多年前的称量标准,和现在难道一样?仔细一查才知道,这是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秦朝“高奴禾石”铜权
商代存在一个重量单位叫“寽”(即甲骨文中的“锾”字),这也是后来钱币的价格标度。
有学者统计过100多件带有铭文“寽”的商代青铜器,发现重量集中在250克至300克之间,浮动较大。
轻是因为那时候生产力低,平时称的多是粮食或者小物件,重量大了反而不方便。
到了西周,斤稍微重了一点,陕西郿县出土的一个铜权上刻着“一斤”,实际称出来是258克。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半斤环权,推算出当时一斤约合251克。
可见,古人也讲究“够用就行”,一斤有大致范围,但严格来说还不算“标准”。
后来演变的秤杆
秦朝统一六国后,那句“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直接改写了后面2000多年的历史。那真是秦始皇吃花椒:赢麻了。
我们常说“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因为从秦朝开始,古代一斤就分为16两,这是很多人经常搞错的常识。
咸阳出土的“始皇廿六年瓜棱权”显示,秦朝的一斤约253克,变化不大。
汉承秦制,当时的一斤大约248克到250克左右。
但到了唐朝,中国的斤却“膨胀”了。一个唐朝人去买一斤丝绸,他实际拿到手的重量可能接近600克,比汉朝时重了一倍还多,这又是为啥?
大唐的繁华
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得快,商业交易越来越多,过去的那点重量已经满足不了现状。所以《唐律疏议》规定,在租税征收中,布帛等物品的尺寸和重量都要有明确标准,一斤定在了约600克(前期后期有浮动)。
这意味着,同样叫“一斤”,唐朝能买到更多的东西,甚至比现代还重。
到了宋朝,经济达到了封建王朝的一个巅峰,“斤”又更丰满了。
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当时的年度商税收入曾高达一千万贯,这么多钱直接体现在了度量衡上。
宋代经济繁荣
为了适应大规模的商品交易,宋代的一斤约合今天的640克左右。
比如在四川,茶叶贸易极其兴盛,商人进货动辄上千斤。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当时蜀地一年的茶叶产量就超过了两千万斤。
你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在汴京的肉铺里,掌柜的用精准的宋秤,为茶商称出一斤羊肉,那实实在在的640克,足够一群人美餐一顿。
明清时期,一斤在590克左右,清中期官方规定的“库平斤”约596.8克,这也是后来各种称重的标准了。你要是看到有人讨论古代一两有多重,除以16换算下来就是37.3克,基本分毫不差!
古代更精准的“戥子”
但到了清代晚期,大家都知道,洋人进来了。国际贸易的时候就遇到了麻烦,1公斤约等于1.676清斤,计算起来非常不方便。
当时确实出台政令想和国际接轨,但没啥效果。1929年民国政府颁布《度量衡法》,才堪堪把一斤改成500克。
但在民间受到的阻力还是比较大,大部分都用在对外贸易上。所以当时各种换算很麻烦。
直到1959年,新中国才正式将一斤等于十两,等于500克的标准彻底定下来!
药铺的秤
从此人们都用这个度量标准。但也有例外,当时的金银铺和药铺,必须还沿用老的称量方法。
传统的秤是16两一斤,秤杆上的星花不仅代表刻度,还被赋予了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的寓意。在称重昂贵金属和严格要求剂量的药材的时候,一丁点都不能有偏差,所以这两个行业还是“老一套”。
再到1979年用“克与毫克”之后,才真正全部统一标准!
所以,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500克等于1斤”,并非自古有之,而是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演变形成的。
来源:收藏大视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