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毒”蚊子!种群扩张基本靠人类,广东全省出现多起病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18:46 1

摘要:2024年,巴西遭遇了四十年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全年报告病例超648万例,死亡人数逼近6000人,首都联邦区发病率高达每10万居民9907.5例。

2024年,巴西遭遇了四十年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全年报告病例超648万例,死亡人数逼近6000人,首都联邦区发病率高达每10万居民9907.5例。

几乎同一时期,中国深圳一周内新增登革热病例120例,广东全省病例数较7月翻了近6倍。

而这些看似孤立的疫情背后,都指向同一个元凶,那就是埃及伊蚊。

这种被称为虫媒病毒 "超级快递员" 的昆虫,不仅传播登革热,还是黄热病、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的主要携带者。

从西南印度洋的原始森林到遍布全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埃及伊蚊用数万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伴随人类足迹的扩张史诗。

埃及伊蚊的演化故事始于遥远的西南印度洋地区,约8.5万年前,它们从发源地进入非洲东南部,随后逐渐扩散至整个非洲大陆。

当时的它们还是典型的野生型昆虫,栖息在森林中,依赖树洞等天然容器积水繁殖,以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等多种宿主为食,呈现出明显的泛食性特征。

真正的"驯化"始于约5000年前,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撒哈拉沙漠的扩张引发了长期干旱,迫使埃及伊蚊不得不依赖人类储存的水资源繁殖,这种环境压力成为其行为转变的关键推手。

在塞内加尔等地区,野生型埃及伊蚊逐渐演化出偏好吸食人血、在人造容器中产卵的习性,成为最早的家栖型种群。

基因组分析显示,在这一过程中,编码化学感应受体的基因发生显著变异,让蚊子具备了识别人类气味的特殊能力,同时神经递质调节基因的改变也重塑了其宿主选择行为。

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团队对四大洲14个国家的蚊虫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在全球554种埃及伊蚊中检测到3.14亿个高置信度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其中非洲种群的SNP数量占基因组比例达3.99%,是非非洲种群的近两倍。

如果说干旱环境开启了埃及伊蚊的 "驯化" 序幕,那么人类的全球贸易则为其搭建了扩散的高速公路。

16世纪起,殖民贸易的船舶成为蚊虫跨洋迁徙的免费载体,埃及伊蚊借助这些移动的 "繁殖舱",从非洲扩散至美洲、亚洲和大洋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大西洋奴隶贸易是其扩张史上的关键转折点。美国研究团队对全球73个点位的1206只埃及伊蚊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1200个全基因组数据集,鉴定出超过1.41亿个SNP位点。

其中53.3%仅存在于野生型中,而分析显示对人类侵害性最强的种群正是在这一时期从非洲原始谱系中分离出来的。

通过比对塞内加尔原始家栖型与美洲种群的基因差异,研究人员发现两者在300年到400年前发生分化,而阿根廷的家栖型种群则被证实是当前全球广泛分布的侵略性种群的直接祖先。

阿根廷的野生型埃及伊蚊在320年前随奴隶贸易船只抵达南美,经过约100年的演化,分化出具有强攻击性的家栖型种群。

这些南美家栖型不仅完美适应了人类居住环境,还进化出携带黄热病病毒等病原体的能力,在加勒比海和南美多地的自然选择痕迹证实了其环境适应能力的跃升。

进入近现代,全球化带来的人员与物资高速流动,引发了埃及伊蚊的 "二次扩张"。

具有抗药性的美洲家栖型种群通过航空、海运等现代交通方式重返非洲,与当地原生种群杂交,使非洲蚊虫的抗药基因频率显著上升,给疟疾、登革热等疾病的防控带来巨大挑战。

这种种群回流直接加剧了全球虫媒传染病的流行态势。

2025年世卫组织通报显示,全球40个国家报告基孔肯雅热病例超44.5万例,死亡155例,其中美洲区域病例数居首,而非洲的科摩罗、肯尼亚等国也出现疫情复发。

更值得警惕的是目前全球已有 27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埃及伊蚊种群但尚未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这些 "空白区域" 随时面临疫情暴发风险。

巴西登革热疫情的研究表明,气温上升和降雨模式改变改善了蚊虫繁殖环境,成为疫情加剧的重要诱因。

普林斯顿大学的预测未来 30 年,快速城市化将使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城市蚊虫对人类的偏好度持续提升,而干旱气候与密集人口的叠加会加速这一进程。

在中国,广东、深圳等南方城市因气候适宜且人口密集,已成为埃及伊蚊的高发区,2024 年夏季的登革热疫情正是这种风险的现实体现。

防控技术的突围

面对埃及伊蚊的全球扩张,人类正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干预,基因组研究带来的认知突破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技术。

中国科学院王四宝团队研发的 "一箭多雕" 防控策略,通过改造蚊虫肠道共生菌沙雷氏菌 AS1,使其在吸血后合成抗病原蛋白,可同时抑制疟原虫、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在蚊体内的繁殖,半田间试验证实其能有效阻断多种疾病传播。

在巴西全球最大的 "蚊子工厂" 已准备投产,这座占地1300平方米的工厂每周可生产1.9亿只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埃及伊蚊。

这种细菌能阻止登革病毒在蚊体内复制,且可通过繁殖传递给后代,从而逐步改造野外蚊群基因构成,覆盖1亿人口的防控需求。

不仅如此新型驱蚊分子的研发也取得进展,从葡萄籽提取物中分离的酯类分子与避蚊胺复配后,可实现5小时长效驱避,还能应对传统驱蚊剂无法覆盖的蚋、旱蚂蟥等吸血生物。

埃及伊蚊的全球扩张史,是一部人类活动与生物演化交织的历史。每一次关键演化都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来源:聆听娱纪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