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阴雨“缠秋”,齐鲁大地上演着一场与天争时的“粮食保卫战”。在这场保卫战中,传统的“靠天吃饭”思维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科技为盾、以协作为矛、以远见为纲的现代农业应急体系。它启示我们,面对极端天气常态化趋势,构建农业韧性已非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阴雨“缠秋”,齐鲁大地上演着一场与天争时的“粮食保卫战”。在这场保卫战中,传统的“靠天吃饭”思维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科技为盾、以协作为矛、以远见为纲的现代农业应急体系。它启示我们,面对极端天气常态化趋势,构建农业韧性已非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从“被动受灾”到“主动破局”
阴雨天气最直接的威胁是粮食霉变与收获困难,而技术装备的精准投入,成为化解危机的第一重保障。一方面,差异化农机调度彰显精准施策。面对轮式收割机陷于泥泞的困境,江苏、河南、安徽等地近900台履带式收割机的跨区支援,其通过性强、对湿软田地适应性好的特点,成为抢收关键。这种“以机适地”的快速响应,体现了农机调配从粗放向精细的转变。另一方面,烘干体系的快速激活筑牢产后防线。1800余处烘干服务点、最大日烘干能力达13.72亿斤的庞大网络,将“晾晒难”的劣势转化为“即时烘”的优势。从种粮大户的连轴运转,到服务点为农户提供的“一条龙”服务,烘干技术不仅减少了“落地损失”,更通过“以质论价”的价格机制,倒逼粮食质量的提升,实现了减损与提质的双赢。
从“单打独斗”到“系统作战”
此次秋收,展现出一种强大的资源动员与协同能力,这是现代农业应急体系的核心。首先,是跨区域、跨主体的高效协作。统筹发挥全省1312支应急抢收服务队、526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作用,组织各市签订市域间农机应急支援合作协议,打破了地域壁垒,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机动格局。其次,是政府与市场的有效互补。政府层面,农业农村部门动态绘制“烘干地图”、开通保障热线、落实用油优惠,提供了精准的公共服务;市场层面,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提供烘干、收购服务,甚至开放自有设施。更为重要的是,信息资源的整合发挥了“导航”作用。通过系统梳理并实时公布服务点信息,构建网格化调度体系,实现了需求与资源的快速对接,避免了盲目奔波与资源闲置,极大提升了效率。
从“应急抢收”到“常态韧性”
此次连阴雨考验的不仅是应急能力,更是农业系统的长期韧性建设。这要求我们的农业政策与管理思维实现根本转变。灾害预警与农艺指导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气象数据与农情调度的结合,使得抢收抢烘能够抓住降雨间隙的“窗口期”。专家对“适当晚播”“增加播种量”等技术指导,避免了因盲目抢收抢种导致的二次损失。近期的秋收战役,是一场在雨水洗礼下的现代农业压力测试。它证明,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并非无能为力。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即时应对能力,通过资源整合构建协同网络,通过战略前瞻夯实系统韧性,我们完全可以将自然灾害的影响降至最低。
这场“粮食保卫战”,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未来农业的图景——一个更加智能、协同、坚韧的农业系统,能够从容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真正将大国粮安的基石筑牢于风雨之中。(大众新闻记者 曹萌萌)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