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千年来,火药始终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爆炸物,凭借稳定安全的特性,成为制造弹药的理想之选。可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后,采矿等行业对爆炸威力的需求与日俱增,火药渐渐难以满足这一需求。
地球是一个奇迹
文化|全球
一枚金灿灿的诺贝尔奖奖章上,镌刻着其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的肖像。|国家地理图片集
近千年来,火药始终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爆炸物,凭借稳定安全的特性,成为制造弹药的理想之选。可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后,采矿等行业对爆炸威力的需求与日俱增,火药渐渐难以满足这一需求。
1847年,硝化甘油的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种化合物爆炸威力极强,危险程度却也令人咋舌。高挥发性赋予它强大威力的同时,也酿成了多起致命事故。
当时发明家们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将硝化甘油的威力与火药的稳定性结合起来。最终攻克这一难题的,正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这项成就让他积累了巨额财富,却也让他陷入深深的纠结。
诺贝尔兼具天才智慧、商业头脑与良知,正是这种复杂特质,促使他创立了全球最具盛名的奖项,用以表彰为人类作出积极贡献的人。
颠沛岁月与家庭悲剧
阿尔弗雷德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Immanuel Nobel)是瑞典商人兼发明家,他在俄国定居,为沙皇效力。
19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期间,他的工厂为俄国军队供应武器。但1859年,战争结束数年后,武器需求大幅下降,他的生意也宣告破产。那时,阿尔弗雷德正和父母住在圣彼得堡,已在当地开始学习化学。
此后,他回到斯德哥尔摩,专注于炸药研究,其中就包括对硝化甘油的探索。
1864年,诺贝尔家族亲身领教了硝化甘油的毁灭性威力。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工厂发生爆炸,造成数人死亡,阿尔弗雷德的弟弟埃米尔(Emil)也在其中。这场悲剧非但没让诺贝尔打退堂鼓,反而可能激励他更加投入研究,坚定了寻找更安全炸药替代品的决心。
诺贝尔工厂生产的炸药棒。|国家地理图片集
三年后的1867年,诺贝尔偶然间有了一项让他家喻户晓的发现。纯粹是机缘巧合,他发现一种名为硅藻土的多孔沉积岩,具有吸收硝化甘油的特性。测试这种混合物时,他惊喜地发现,它既是高效炸药,稳定性又远超纯硝化甘油。
诺贝尔将这种化合物命名为“炸药”(dynamite),这个词源自希腊语“dynamis”,意为“力量”。 这项发现让他迅速富起来,也赢得了认可,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
1875年,他又发明了一种由硝化甘油和硝化纤维素混合而成的炸药,这种炸药不仅更耐水,威力也比最初的炸药配方更强。
晚年离世与震撼遗嘱
1896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意大利圣雷莫的一座别墅中去世,年仅63岁。当亲属们听到他的遗嘱内容时,所有人最关心的无疑是谁会继承他的巨额遗产——这也在情理之中。
可让他们又惊又气的是,诺贝尔只给他们留下了遗产的一小部分。他将遗产的绝大部分捐赠出去,成立了一个新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每年会向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领域的杰出人士颁发奖项。
意外诞生的和平主义者
到底是什么促使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设立这笔捐赠,创办这一殊荣呢?
答案或许源于一次“身份认错”事件。
1888年,他的弟弟路德维希去世。一名法国记者误把路德维希当成了阿尔弗雷德,写下了“死亡商人已死”这样的标题。据说,这件事对诺贝尔触动极大,也让他开始思考自己会留下怎样的人生遗产。
诺贝尔家族与军火贸易的联系毋庸置疑。去世前不久,诺贝尔还收购了博福斯兵工厂。而且,诺贝尔的思想也不算特别开明:他反对女性拥有选举权,对待工厂工人也明显带着家长式作风。
但与此同时,他一直努力支持科学事业,也为不少公益事业提供帮助。要理解他死后设立奖项的举动,就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显然,诺贝尔受到了一些思想家的影响,比如他的熟人贝尔塔·冯·苏特纳男爵夫人——她后来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冯·苏特纳1889年出版的和平主义小说《放下武器》曾是畅销书。有证据显示,诺贝尔认为炸药或许能为实现世界和平出一份力。
他曾给冯·苏特纳写信说:“说不定我的工厂会比你们的会议更早终结战争:等到两支军队能在一秒钟内互相歼灭时,所有文明国家肯定会吓得退缩,进而解散军队。”
奖项背后的争议与坚守
诺贝尔在遗嘱中指定了几家机构,负责以他的名义颁发奖项: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卡罗林斯卡学院负责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学院负责颁发文学奖。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Stockholm’s City Hall)会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文学奖颁发后,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国家地理图片集
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认为这些奖项太过铺张,会导致每年有大笔资金流出瑞典。
诺贝尔的亲属们也满心不满——他们几乎被剥夺了所有继承权。其实,他们自己并不缺钱(除了其他业务,他们在高加索地区还拥有利润丰厚的油井),但由于阿尔弗雷德的生意和亲属的生意联系紧密,他们有理由说,清算逝者的资产确实会对自己的业务造成威胁。
这些反对声音和压力,本可能轻易毁掉诺贝尔这一高尚却复杂的遗愿。比如,只要诺贝尔指定的任一机构拒绝接受这一并非主动争取的荣誉,整个计划就可能泡汤。而且,不管是遗嘱本身,还是相关的附带文件,都没明确规定新基金会该如何成立、资金该如何管理。
最终,诺贝尔的愿景之所以能成真,要归功于年轻工程师拉格纳·索尔曼(Ragnar Sohlman)——诺贝尔在遗嘱中委托他成立诺贝尔基金会。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或许提供了资金支持,但拉格纳・索尔曼才是让诺贝尔奖落地成真的人。|国家地理图片集
索尔曼和同事鲁道夫·利杰奎斯特四处奔波,以遗产的名义寻找并保全诺贝尔的资产(包括股票、债券、现金和文件),并在这些资产被冻结前,一步步把它们转移到瑞典。
索尔曼特别担心法国当局会阻止资金出境,于是他把文件装箱,以挂号信的方式寄往瑞典,确保万无一失。
1901年,经过五年筹备,第一届诺贝尔奖正式颁发。从那以后,诺贝尔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每年秋天,人们都会热切期待奖项评选结果,对结果展开深入分析,有人大加赞赏,也有人激烈批评。
撰文:Juan José Sánchez Arreseigor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