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八五”普法巡礼 | 徐汇区湖南街道以法治文化推动“新消费亿元街区”发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7:40 1

摘要:徐汇区湖南街道地处衡复风貌核心区域,武康路—安福路街区“新消费亿元街区”是区域内的网红地标,总长约1500米。街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法治文脉,云集61处历史文物建筑、37处文化资源,湖南街道在这里积极打造法治文化街区。同时,自2021年以来,随着一批

徐汇区湖南街道地处衡复风貌核心区域,武康路—安福路街区“新消费亿元街区”是区域内的网红地标,总长约1500米。街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法治文脉,云集61处历史文物建筑、37处文化资源,湖南街道在这里积极打造法治文化街区。同时,自2021年以来,随着一批新消费品牌陆续入驻,其全新的商业模式、营销方式与风貌街区居商旅融合的空间特征相互交织。如何通过法治文化促进风貌街区新消费业态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街区品质,成为了湖南街道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主要做法

坚持浸润式传播

推动业态与法治文化的互嵌交融

湖南街道注重打造沉浸式的红色法治传播项目,向新消费群体进行浸润式的文化传播。

注重将大历史与微叙事相结合。推动街区内张乐平故居、聂耳故居等红色点位列入“上海市红色法治资源名录”,并深入挖掘其中鲜为人知的法治故事。

注重从单一点位到多元体系的打造。以文化涵养法治,以法治浸润人心,结合新消费群体喜好的“city walk”推出“行走中的红色法治课”,选取衡复风貌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武康路、五原路等,串联起武康大楼、张乐平故居等20余处红色法治点位,让新消费群体在“逛街区、喝咖啡、品建筑”中沉浸式领略法治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新消费群体成为街区流量。

将法润人心的日常表达

融入街区的商业环境

湖南街道着力营造“处处是法治空间,人人可生动实践”的法治文化氛围,将法治建设融入区域整体空间。

一是充分利用街区空间建设法治文化。在街区世纪商贸楼宇内的党群服务中心融入法治文化角,法律宣传和服务直送“亿元楼”。在这个空间内举办的“亿元街区下午茶”系列品牌活动,法治宣传更是常客。法院、行政执法部门、楼宇内的律所、商事调解组织在这个平台上就知产保护、海外投资等热门话题进行探讨,为新兴业态发展提供了养分。而坐落于街区内的居委临街设置、共建商户中随处可见的各类公约、法治宣传品,则更是让新兴消费群体浸润于法治氛围之中。

二是以数字赋能法治文化对街区影响力。以数字赋能提供红色法治文化新体验。设计街区法治文化形象法小松(松仔),并形成了一系列以它为主角的法治海报、漫画,在微信平台广泛宣传。在区司法局支持下,开放“81号梧桐书房沙龙”、“直播谷”、“12348云客厅”等线上法治文化项目,发挥“梧桐习法”法宣品牌,一体式服务企业。

宣传“负面清单”与“积极监管”

相结合的监管策略

以监管制度创新破解风貌街区保护性开发和新兴经营模式难题。

一是以“负面清单”规范日常经营。按照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范和市场主体经营要求,明确企业在经营中必须遵守的“负面清单”。如,店铺日常经营严格遵循“不扰民”要求、风貌保护建筑的运维等。

二是以积极监管拓展营商内涵。针对企业出现进口小众品牌服装国内外质量标准不一致、进口化妆品溯源系统滞后等新问题,市场监管部门跨前一步帮助企业查找原因,督促企业更新升级溯源系统,完善门店管理制度,护航新兴消费业态规范发展。

倡导“邻居理念” 构建“共赢生态”

湖南街道积极倡导“和谐邻里”“和谐商居”等理念和法治文化的宣传,推动居商旅相互赋能共赢发展。

一是将“矛盾商居”变为“和谐邻里”。新消费业态在店铺设计、产品展陈等方面有着诸多新要求,进而引发居、商矛盾。如,全球美妆集合店HARMAY話梅希望“实体店像‘社区’,成为与商业空间融合的文化场域”,将租金高昂的一楼商铺设计为完全开放空间,但毗邻居民对消防楼梯与施工提出意见。湖南街道立即启动“多方协商”机制,通过法治宣传和调解使得HARMAY主动拆除消防楼梯并调整施工方案,职能部门全程指导、居民主动签署谅解书,最终实现按期开业。

二是以共商共议实现自治共治。街区通过“对话—共创—共享”街坊参与机制,引导各方主体共商发展需求、共享资源信息、共议治理方案,相继出台的《住户自治公约》《商户公约》《游客公约》,让街区有序运营又活力迸发。

主要成效

湖南街道以全新法治文化的逻辑推动风貌街区居、商、旅融合发展,变身兼具烟火气息与时尚氛围的沉浸式法治文化街区,实现依法治理与经济治理、软法治理全面融合、全面提升。

街区法治营商环境实现全面提升

湖南街道以全新的法治营商环境为支撑,以首发经济等扶持政策为保障,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目前,武康路-安福路街区1500米的街区中入驻178家主要商户,税收从2021年的6977.13万元跃升至2023年的10018.67万元,达成“亿元街区”。2024年全年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街区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吸引了一大批新兴消费领域的“潮牌”加入街区。

街区成为法治文化的典型样本和著名地标

经过多年发展,武康路—安福路风貌街区不但成为“国际顶牌+国民潮牌+小众尖牌”的特色消费品牌集聚地,也成为了湖南街道法治文化集聚地。从张乐平故居“三毛学法”法治文化阵地到聂耳故居国歌诞生地,一条法治文化行走路线串联起越来越多的法治文化点位。百年法治文化历史底蕴与新锐创新业态融合的武康路—安福路街区活力焕发,并辐射引领周边街区乘势而上,让新消费品牌集群和法治文化集群更加出圈,为衡复风貌街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创新提供了重要指引。

街区的经济治理和软法治理实现有机融合

湖南街道以软法治理的理念,统筹风貌街区经济治理、法治社会建设,确保引入业态与街区社会需求高度匹配,实现商业品质和街区治理相得益彰。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社区商业和配套设施,打造高质量宜居环境;以协商共治形成治理“软法”,规范街区秩序,实现居、商、旅“多向奔赴”,共同努力,打造了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美好街区。

经验启示

武康路-安福路街区通过法治文化促进营商实践有效践行了依托法治营商环境的现代营商发展理念,其启示有:

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思想

源清流洁,湖南街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紧扣人民性这一宗旨,将法治精神注入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和法治营商工作中,延续了法治文化之流,建构起法治文化建设和风貌街区新兴消费模式相互交融的互嵌式的结构,为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引。

要打造“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的发展生态

街道在打好法治文化街区“硬实力”牌的同时,主动链接法律服务与资本、技术、人才、制度等服务要素来共同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不断提升风貌街区法治赋能企业发展的“软实力”,形成“硬实力”和“软服务”相得益彰的优质发展生态,进而让诸多优质新消费企业主动选择,成为新消费高地。

要坚持“系统谋划+依法治理”的服务逻辑

湖南街道紧跟市场发展趋势,积极构建契合新消费业态的全新法治营商服务模式,实现街区发展能级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引领居、商、旅成为风貌街区的治理主体,探索居民社区与商业街区共建共治模式,实现居商和谐、邻里相亲、共赢发展。这种整体性、系统性、精细化兼具的营商服务逻辑,激发了各类主体共促风貌街区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动力,进而实现街区“产、城、人”的深度融合。

来源:法治上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