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俄罗斯远东的堪察加地区发生了地震和海啸,传说太平洋舰队的核潜艇基地都被地震所波及,好几艘潜艇受损。因为堪察加基地是军事禁区,他们损失情况到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所以我说“如果是假的,我希望是真的;如果是真的,我希望加大力度”。没想到这话放下还没一个月的
前段时间,俄罗斯远东的堪察加地区发生了地震和海啸,传说太平洋舰队的核潜艇基地都被地震所波及,好几艘潜艇受损。因为堪察加基地是军事禁区,他们损失情况到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所以我说“如果是假的,我希望是真的;如果是真的,我希望加大力度”。没想到这话放下还没一个月的时间,老天爷居然又显灵了,堪察加又来一次7级以上地震,什么叫“举头三尺有神明”,什么叫“天不佑,作恶之人”,这就是。
◇ 图为相关新闻截图
说起来,这俄军的堪察加基地位于俄远东地区的堪察加半岛,这地儿,从沙皇时代就已经形成军事要塞,经历战火考验,一直作为俄海军的基地。到后来因为自然条件太恶劣,俄国人甚至想卖给美国拉到,但阴差阳错之间,又成了苏联人至关重要的战略基地,甚至为了保密,苏联人把这里封锁了几十年。那么,堪察加都经历过怎样的历史,又是如何成为俄国人的领土,从俄国人不想要到苏联人要封锁保密,堪察加为啥受到了区别对待?今天就来聊聊这个。
堪察加半岛位于俄国东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从这里到俄国首都莫斯科的直线距离差不多7000公里,勘察加半岛西濒鄂霍次克海,东临太平洋和白令海,面积大约37万平方公里。不过,最早和堪察加有往来的不是俄国人,而是中国人。唐太宗时期,当时唐朝国势鼎盛,唐太宗或打压、或拉拢,一通软硬兼施的政策下,让周围的番邦纷纷遣使纳贡,打造出一番“万国来朝”的盛景。
◇ 图为唐朝时期的东北亚
这四面八方进贡的使团里面,就有从东北来的靺鞨人,靺鞨人不光自己来进贡,还带着一群异族人来到长安朝觐皇帝,靺鞨人说这些人来自一个叫“流鬼国”的地方,他们的头领还是流鬼国的王子。这个流鬼国就是生活在东西伯利亚地区的一群渔猎民族,他们的活动范围就包括今天的堪察加半岛,在建立了朝贡关系后,流鬼国也成为当时与唐通使的亚洲国家中最北方的一国,今天有人把流鬼国称为“大唐最北藩属国”。
◇ 图为堪察加半岛的地理位置
不过由于东西伯利亚地区环境实在是过于恶劣,这样的条件下很难建立起类似于国家的政权组织,所以,这个“流鬼国”可能就是一个部落,流鬼王子充其量就是个部落首领的儿子。 中国古代有“羁縻州”,简单来说,就是中原王朝管理边疆少数民族的一种政策,类似于现在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像流鬼国王子这次进贡以后,就被李世民封了个“骑都尉”的官。而流鬼国也就在名义上承认李世民是“天可汗”,唐朝是宗主国。按这么说的话, 中国对东西伯利亚拥有自古以来的管辖权是不争的事实。
◇ 图为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阿特拉索夫(1664年—1711年2月1日),俄罗斯帝国探险家,他是第一个系统性探索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的俄罗斯人
随着时间推移和王朝兴衰,后来的中原朝廷难以维持这种宗藩关系,中国与流鬼国的交流就逐渐断了,此后东西伯利亚的历史便不见于史籍记载,直到17世纪才再次被人记录。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俄罗斯帝国逐渐往东渗透,征服了西伯利亚大片土地后,效忠于沙皇的哥萨克军队从两个方向向远东渗透,其中一支向东继续探索。
1659年,探险家伊万·堪察基来到鄂霍次克海北部找海象牙,结果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半岛,由于当地环境太恶劣,不宜久留,所以堪察基在做了大致勘探后就收兵回国。于是,作为第一个发现半岛的人,这地儿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堪察加半岛”。在这还得多说一句,这时候,还有大量沙俄殖民者向南进发,入侵了大清的黑龙江流域,最终被康熙皇帝派兵驱逐,沙俄和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分国界。在这个《尼布楚条约》中还强调,清朝领土北边还有大片地区,比如外兴安岭以北、堪察加半岛、楚科奇半岛等地,由于没有被勘探,所以被笼统的称为“待定地区”,俄国人看这些还是无主之地,就继续往北渗透,建立了一连串贸易和军事据点。
◇ 图为《尼布楚条约》拉丁文版
1697年,哥萨克阿特拉索夫带领士兵侵入堪察加半岛,对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和原住民的生活状态坐了记录。两年后,他带着堪察加的调查报告和地图回到了莫斯科。俄国历史学家就拿1697年为起点,把堪察加划为俄国土地。再后来,俄国人在此地对当地人征收繁重的毛皮赋税,而半岛上的原住民也不堪忍受俄国人严酷的剥削,纷纷起来反抗。虽然俄国也想派大军进行镇压,奈何这苦寒之地气候实在是恶劣,交通不便。俄国人没办法进行大兵团围剿,只能派来小股部队和当地反贼来来回回拉扯。
◇ 图为1784年,俄国人第二次北极探险航线
直到18世纪初期,俄国人开辟了通往堪察加的航线,俄军的镇压行动才算有了起色。18世纪30年代之后,由于哥萨克的屠杀和天花的流行,堪察加半岛上的原住民大部分被消灭殆尽,而剩下的原住民也无力再组织反抗,只能接受了俄国人的统治。等到俄国人彻底占据堪察加半岛后,立马修建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要塞,作为他们太平洋舰队的基地。而俄国人以此为据点,继续探索了阿拉斯加和北美洲西海岸,并且一直抵达加利福尼亚,建立了罗斯堡。总之,俄国的海外殖民活动在此期间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
前面提到,俄国人把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作为海军要塞,就解决了俄海军在远东军港的有无问题,从此以后,堪察加就成了俄国人南下的跳板。看地图,堪察加半岛的南部是千岛群岛和库页岛,从18世纪初开始,俄国人就不断派出军队和探险队在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勘探,在地图上标注了千岛群岛中22个岛屿的具体位置。这千岛群岛南部可就是日本的北海道了,而从19世纪开始,日本幕府也把千岛群岛作为扩张领土的目标,他们在南千岛群岛,也就是咱们今天知道的北方四岛设置衙门,开辟航路,派遣官员,严禁千岛群岛居民与沙俄接触发展贸易,同时也派兵登陆库页岛。最后双方在1855年签订《日俄和亲通好条约》,将千岛群岛一分为二,北部归沙俄南边属日本。
◇ 图为《日俄和亲通好条约》日文版本
不过,这条约名字,有“和亲”有“通好”,看起来好像双方都挺满意。都知道有句老话:如果你跟一个俄国人握手,就一定要小心他掰断你的手指头。俄国人是无利不起早,看起来平等的条约,在当时的日本人来看就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因为早在签这个条约之前,俄国人的舰队就多次逼近日本沿海,向幕府示威亮肌肉。而当时的日本根本没资本跟俄国人讨价还价。
在日本人眼里,这千岛群岛都是日本的传统势力范围,等到条约签订后,日本人认为俄国吞并了大部分千岛群岛,直接损害了日本的领土主权。除了领土损失,俄国人还通过这个条约,获得了长崎、下田、函馆等口岸的领事驻扎权和通商特权,俄国人在日本也不受日本法律管,而由本国领事裁判。这被日本人视为“司法主权丧失”。当时的日本社会舆论就批评幕府和俄国人签这个条约,就是“屈辱投降”。当然了,这笔帐也被日本人记下来,等到1904的日俄战争,这是旧账新账一起算,当然这是后话了 。
这次扩张让俄国舰队彻底获得了以堪察加为基地,南下的安全航道,俄国人用这个跳板就跳的更远了。1854年,沙俄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这场战争的主战场自然是在克里米亚,但在其他战场上,英法与俄国也有交火,其中就包括堪察加地区。由于担心沙俄在太平洋上的舰队南下,威胁香港和东南亚的航线,英国决定主动出击,寻机歼灭沙俄舰队,拨除沙俄在堪察加和鄂霍次克海沿岸的军事据点。英法在远东的海军占有绝对优势,联军共有25艘军舰,其中有6艘蒸汽军舰,沙俄只有6艘军舰,均为老式风帆战舰,其中还有两艘还因为故障无法出航,能作战的只有4艘军舰,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俄国人都远在下风。沙俄的军队最高长官是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此时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境遇,知道根本打不过英法联军,就采取了“避其锋芒,收缩防守”的策略,下令俄军军舰全部撤回远东最大的要塞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
◇ 图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围城战示意图
当时的英法联军由于缺乏准确情报,在海上白转了几个月找俄国舰队,一无所获以后,终于在1854年8月,直接来到堪察加半岛的俄军据点——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城下,准备强攻这座沙俄在远东的军事重镇。当时攻城的英法舰队共有6艘军舰,2000名士兵,200门大炮,而沙俄守军只有800人,66门大炮,而且增援和退路完全被切断,联军此战势在必得。可非常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开战第一天,联军舰队司令官,英国人普莱斯突然开枪把自己崩了。这事儿到现在有两种说法,一是普莱斯在擦自己的左轮手枪时走火,还有一个说法是普莱斯是个太平将军,对外宣称有38年从军经历,可是这几十年英国人没仗打,等于这38年时间里普莱斯绝大部分年头都在办公室里度过,现在突然要指挥舰队进行攻坚任务,他没那个经验自己心里也没底。临战前的压力让他崩溃自杀。甭管哪个原因,反正是开战第一天主帅阵亡,严重打击了联军士气。
经过一天的炮战,第二天联军派700人登陆作战,结果由于对地形不熟,选的登陆点道路崎岖陡峭,很难前行。而且,更糟糕的是,英法两军没有统一指挥,英军的陆战队和俄国守军制服还有些类似,弄得联军是昏头转向,进展非常缓慢。而俄军这边,在大战之前,俄国人就动员了大量堪察加当地人,他们基本上都是从事毛皮生意的海狸猎手,这些人为了避免损坏毛皮,打猎的时候专朝海狸的眼睛瞄准儿,天长日久这些人几乎人人都是神枪手。以前是打海狸眼睛,这回待在掩体里,打英法军官,这人可比海狸目标大,好打多了。在俄军的伏击下,英法联军溃不成军,扔下一地尸体狼狈逃窜,联军回到船上后,发现登陆部队损失了一半。又经过两天的攻击,还是没有进展,联军舰队只好撤退休整,沙俄难得的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
◇ 图为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1809年8月23日—1881年11月30日),俄罗斯帝国军人、伯爵、探险家
这场保卫战的胜利,让俄军上下欣喜若狂,但主帅穆拉维约夫却保持着头脑清醒,他判定英法联军还会卷土重来,就下令驻扎在要塞的沙俄军民准备收拾东西跑路。1855年4月,俄国人扶老携幼,带着家眷辎重登上军舰和商船撤离。不出穆拉维约夫的所料,一个月后,英法联军果然再次气势汹汹的杀来,却发现要塞已经是一座空城。
撤走的俄军一路南下,到了黑龙江出海口,并再次安营扎寨建立新的定居点。此地其实是《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规定的中国领土,不过从签条约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里,清政府对这块儿地方的移民非常不热衷,整个外东北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稀稀拉拉的2万居民。现在俄国有这么多人涌进黑龙江出海口,一下子就在当地人口数量上占据了优势地位。清政府闻听此事,赶紧派黑龙江将军奕格前去和俄国人交涉,然而奕格竟然未战先怯,向咸丰皇帝上奏自己已经一病不起,毫无痊愈希望。
◇ 图为《瑷珲条约》条约规定划归俄国的黑龙江北岸(黄色区域)和“共管”的乌苏里江东岸地区(红色区域),后者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划归俄国所属
清朝官员的卑怯进一步鼓励了沙俄的侵略野心,很快沙皇下令设立“东西伯利亚滨海省”,管辖面积不仅包括堪察加,还包括新占领的中国领土。终于在1858年,趁着清政府受困于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人趁火打劫,穆拉维约夫和新任黑龙江将军奕山签署了《瑷珲条约》,割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两年后又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割走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国东北永久丧失了自己的出海口。俄国在占领外东北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名运动,签署《瑷珲条约》的地点海兰泡改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翻译过来叫“报喜城”,远东最大的港口海参崴也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统治东方”。
和原来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要塞相比,海参崴是更优良的出海口, 一来,这海参崴距离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非常近,俄国人的手就能随时插手干预东亚事务。二来,金角湾是天然深水良港,可以容纳大型军舰,而且湾口狭窄,易守难攻。再有一点,海参崴年均气温有2-8℃,冬季虽然有薄冰,但通过破冰船还能保持常年通航。这对舰队长期驻扎和调动可太重要了。 于是俄国太平洋舰队整体搬迁新家,原来堪察加的战略地位就大大降低。
◇ 图为1 875年 :库页岛千岛交换条约 1905:《朴资茅斯条约》 1945:二战结束后俄国占领所有北方土地
到了1875年,沙俄与日本签订《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日本获得整个千岛群岛,俄罗斯获得整个库页岛。条约签署后,日本的领土一直向北延伸到距离堪察加半岛仅11公里处,基本上堪察加半岛彻底失去了战略价值。也是因为没有价值,所以沙俄末期统治者对于堪察加半岛的开发并不上心。等到苏俄建立后,堪察加甚至成了拿来交换的筹码。由于刚成立的苏俄在国际上处于四面受敌的窘境, 当时有14个国家派兵干涉苏俄,其中甚至北洋政府还派出2000多军人开进海参崴,当了一把列强。这还是自1860年以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再次踏上故土。
为改变这一局面,1920年苏俄政府找到美国人,给了美国人60年的堪察加资源开发权,以此换来美国人的外交承认。同样是在1920年,苏俄还默认远东地区成立了独立的的远东共和国,这个国家国土面积相当辽阔,覆盖了贝加尔湖以东的外东北、库页岛等区域,实控面积超过170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186.6万,而苏俄此时正处在内战中,政权摇摇欲坠,迫于形势,他们只能暂时放弃了整个远东的利益。如果历史继续这么发展,苏俄是妥妥的卖国政府无疑了,可后来风云突变,随着苏俄打败列强干涉并迅速稳定其国内局势,跟美国签订的协议就被废弃,而远东共和国也仅存在了短短两年,于1922年重新并入了苏俄。
◇ 图为苏军进攻东北
时间进入二战末期,苏联人趁乱打秋风,果断撕毁了《日苏中立条约》,不仅派兵攻入了中国东北和朝鲜,还重新占领了千岛群岛,让堪察加半岛重新获得了安全航线,本以为这个举动只是把苏联实际控制领土扩大一点而已,不成想在冷战时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由于冷战后世界进入核武器时代,各国都在发展战略核导弹,而核潜艇搭载的海基核导弹由于其发射隐蔽,不易被发现,获得了各个核大国的青睐,其中就包括苏联,在冷战时代苏联先后服役了几十艘战略导弹核潜艇。
甭看苏联造了这么多大杀器,但是苏联的核潜艇有两个不小的短板,一是他的导弹射程近,潜艇必须要抵近到美国近海才能构成威胁,二是苏联人的机床太垃圾,车出来的潜艇螺旋桨质量严重不过关,使得潜艇发动时噪音巨大。而美国和北约在海里布下了大量的水下侦听器、并派大批反潜机巡逻,基本上苏联潜艇一出动,在美国声纳兵的耳朵里,这水里就跟有一台拖拉机一样。
◇ 图为鄂霍次克海地理位置
为了改善自己的核威慑能力,苏联开始规划“新核潜艇、新导弹+堡垒区”的应对策略,夜以继日,设计研发出了射程接近8000公里的弹道导弹,这样苏联核潜艇就不必冒风险强行通过美国和他盟国的反潜网,只要在自己本土的海域附近窝着,就能对西方世界构成威胁。不过本土海域也不是选哪都行,得找一个不容易被外界渗透、监听的地方安全海域。这种地方也被称为“战略核潜艇堡垒区”,而堪察加半岛附近的鄂霍次克海,因为海域比较封闭,实际上已经成为苏联内海,这就成了苏联“战略核潜艇堡垒区”的不二之选,这样一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也就成了太平洋舰队核潜艇部队的保障基地。
只不过作为战略基地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前面说了苏联人要求绝对安全,就得尽可能的保密,核潜艇基地设为军事禁区,无关人士不得靠近,拿着单反照相机的更是得滚远点,而且苏联最害怕境外势力渗透,所以基本上来个陌生面孔都得被盘查半天,就这样的高压统治之下,整个冷战期间,堪察加半岛基本处于封闭状态,连游客都很少,更别说外国人了。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政府允许堪察加地区有一定程度的开放,可由于俄罗斯对远东地区的忽视和当地基础的落后,直到今天堪察加半岛仍旧不通铁路,成为俄国最不发达地区之一。
◇ 图为堪察加边疆基本资料
其实堪察加地区拥有很丰富的自然资源,当地火山密布,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地热发电量占俄罗斯全国的百分之二以上。地下矿产资源更是惊人,金、银、铜镍、铂砂,各种贵金属可以说应有尽有。不过,即便如此,当地人基本没有享受到太多福利。由于俄国在此设置军事基地的原因,外国资本很难进行矿产开发,俄国人自己的经济和技术水平也难以开发这些资源,你不让外国人开发,你自己也没有开发的本事。那堪察加的居民,就只能守着这些矿产,过着贫困的生活。说到底还是堪察加人民的生活没有大帝的核潜艇重要,只要俄国的核潜艇能够安全的在鄂霍次克海发射,威胁到西方国家的本土,让大帝能够安心的坐在他那40米长桌之后,那么苦一苦堪察加百姓就是值得的。
咱们看堪察加的历史,自从俄国人把这块地方纳入帝国版图以后,从开发上始终以军事建设,掠夺资源为主。到了苏联时代更是这样,在计划经济下,作为红色帝国的“边疆要塞”,堪察加就俩作用,一是向苏联供应鱼类资源,二是作为核潜艇基地。什么民生不民生的,都不重要,乖乖听话,让老大哥上下其手揩油,满意最重要。到了苏联末期,连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人上人都要排队买面包,你一个老少边穷的地方谁有心思管你。等到苏联彻底凉了,国内社会经济一团糟,没了中央补贴,这地方就留不住人了。
有人统计过,说当地人口在八十年代的时候还有47万,到了2024年,就剩下28万多。大量青壮年用脚,要么跑到莫斯科这些大城市打工,要么润到欧洲。更惨的是,作为海军的军事基地,俄国政府还是延续苏联时期的政策,把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向当地的军事建设。可以说,这个被俄国人设计为“战略堡垒”的边陲,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悲剧命运。因为当国家安全凌驾于人民福祉之上,经济民生发展就成了水中泡影。强大,神秘的核潜艇固然可以让俄国看起来很好很有精神,但这种“厉害了我的俄国”,却是以当地长期的经济民生发展为代价换来的。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崇尚武力的国家来说,能拥有堪察加是上天赐予的礼物,但对于当地人民来说,难称福报 。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