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练太极的朋友,大概都绕不开“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这句话。但真要往深了想:“啥叫中正?站得笔直就算吗?”“八面支撑是浑身使劲往外撑吗?”我当初就这么琢磨,越想越糊涂——直到前后好几次找我师父王敏夫先生讨教,又对着武禹襄、王宗岳等前辈的拳论慢慢捋,才总算从“
练太极的朋友,大概都绕不开“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这句话。但真要往深了想:“啥叫中正?站得笔直就算吗?”“八面支撑是浑身使劲往外撑吗?”我当初就这么琢磨,越想越糊涂——直到前后好几次找我师父王敏夫先生讨教,又对着武禹襄、王宗岳等前辈的拳论慢慢捋,才总算从“瞎使劲”的误区里走出来。今天就把这些实在体会跟大家聊聊,少走点弯路。
一、先破误区:别把“中正”练僵,把“支撑”练散
刚开始我以为,“中正安舒”就是像站军姿似的,挺胸抬头、一动不动;“支撑八面”更简单,站桩时往上下左右前后都用力,想着“这样就能四面八方都有劲”。结果呢?站一会儿就浑身发紧,别人轻轻一碰,我要么顶回去,要么晃得厉害——后来我师父王敏夫先生笑说:“你这是把自己练得‘五马分尸’,再练下去,身子都要散架了!”
其实这俩词的核心,根本不是“使劲”,而是“找中”和“松透”。
武禹襄在《太极拳解》里说“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这里的“中正”,不是僵挺的“直”,是像个圆球的“中线”——我师父王敏夫先生拿圆球打比方:“太极就像个球,不管怎么滚,球心到上下的距离永远不变。人也一样,百会穴往上‘悬’着(就像头顶有根线轻轻提),会阴穴往下‘沉’着,这根线就是你的‘中’,不偏不倚、不俯不仰,才叫中正。”
至于“支撑八面”,更不是浑身往外顶劲,而是“松出来的气满感”。我师父王敏夫先生说:“功力到了,你就像个撑满气的气球——不是硬邦邦的足球,是轻的、灵敏的,碰哪儿哪儿有弹性,不碰的时候浑身舒舒服服。”后来我才明白,这就是老辈说的“周身无处不太极”,不是练力,是练“浑身都能化、都能发”的灵敏劲。
二、找“中”是关键:太极拳的“跟步”,藏着稳中线的窍门
想练出八面支撑,先得把“中定”稳住——就像盖房子,地基扎稳了,才能往上搭架子。可这“中”怎么找?怎么练才能不偏?
我师父王敏夫先生特别提了太极拳的一个特点:跟步。往前弓步时,后脚往前跟半步;往后退步时,前脚往后收半步。看似简单,目的就是“让你的中线始终稳着”——不管进退,百会到会阴的那根线不歪,底盘又稳又灵活。
李亦畲先生总结过太极拳的核心:“两股前节着力”。刚开始我不懂,后来我师父王敏夫先生帮我摆动作才明白:不是让腿使劲,是让膝盖、脚踝的劲儿“顺”着,不僵不硬,这样身体的“中”才不会因为腿的动作偏掉。“你把这一点弄懂了,摆出来的架子,自然就有八面支撑的意思;要是不懂,练一辈子也找不着那股劲。”
平时站桩也能练“中定”,我师父王敏夫先生教过一个简单办法:背靠着门框站,后脑勺、胸椎中间、骶骨这三点轻轻贴住门框,别使劲压,也别离开。这样一来,头不歪、胸不驼背、腰不塌,“中正”的架子就出来了。站的时候再想着“气沉丹田”,别浮躁,站一会儿就会觉得身子“稳当又舒展”——这就是“安舒”的感觉。
三、别踩这3个坑:很多人练错了,还以为在“找劲”
聊到这儿,我师父王敏夫先生特意提醒过我,不少拳友练“八面支撑”,都栽在这3个误区里,得避开:
1.用僵力“压势子”:越使劲,越找不到劲
有人觉得“站得越低越稳,越容易练出支撑劲”,于是刻意压低膝盖,浑身使劲绷着。我师父王敏夫先生说过:“我们练的是太极的鼓荡劲、软弹劲,不是蛮劲。势子越低,你越容易僵,气也沉不下去,反而把‘中’给憋偏了——这样练,永远练不出气球那种灵敏劲。”
2.过分追求“技巧”:三尖相对、三七劲,反而丢了“中”
有些拳友会纠结“三尖对不对”“是不是得有三七劲”,刻意调整手、眼、脚的位置。可往往调着调着,重心就偏了——要么往前倾,要么往侧歪。我师父王敏夫先生说过:“太极讲‘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不是靠这些‘死规矩’卡出来的。你的‘中’一偏,最多只能支撑两面、四面,不可能八面都顾到,那还叫什么支撑八面?”
3.把“含胸拔背”和“中正”搞对立
有人觉得“含胸”就是驼背,会破坏中正;也有人觉得“拔背”就是挺胸,会气浮。其实这俩是相辅相成的——含胸不是缩胸,是胸口微微内收,像抱着个小气球;拔背不是挺胸,是后背轻轻展开,像背靠着个枕头。这样一来,胸口不僵,后背不紧,气能顺下去,“中正”反而更稳。杨澄甫先生就说过:“含胸拔背非偻背,松腰落胯自中正”,就是这个道理。
四、最后想说:“八面支撑”不是“神通”,是松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状态
我师父黎朝安先生跟我试手时,我最佩服的是“细微处的劲”——就一个手指头搭着,他都能分出阴阳虚实,我想推,他不顶,顺着我的劲轻轻一引,我就站不稳了;想撤,他又黏着我,我去哪儿,他的劲就跟到哪儿。“这就是八面支撑的意思,”我师父黎朝安先生说过,“不是说我浑身都有劲等着,是我松透了,你碰哪儿,我的劲就自然到哪儿,化和发都在分厘之间。”
他还怀念刘瑞先生:“当年刘瑞先生给我点这层窗户纸,就是让我‘松着练’。先把身子松透,把‘中’稳住,别老想着‘怎么支撑’,练到一定程度,那种‘八面都有劲儿’的感觉,自然就出来了。”
其实对咱们普通拳友来说,不用急着追求“八面支撑”的境界。每次走架、站桩时,多注意“头别歪、腰别塌、气别浮”,把“中正安舒”先做到;推手时别想着“顶回去”,试着“松松地黏着对方”,顺着劲走——慢慢练,说不定哪天搭手时就会突然发现:哎,对方推过来,我没使劲,却自然能接住、能化开了。
这时候你就懂了:“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从来不是练“使劲”,是练“松”,练“稳”,练“顺”——这才是太极的劲儿,也是太极的智慧。
本文是明中个人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内容有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前辈、拳友批评指正。希望大家练好太极拳的功法,掌握好太极拳功法的要领,身体越练越健康。
来源:清雨箭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