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决定战争结果以及周期长短的因素有很多,综合国力、环境、将帅素质等都是关键因素,除此之外,战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逼哥舒翰出潼关作战,导致两京陷落,战争周期被拉长。肃宗在即位之后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文 / 子玉
决定战争结果以及周期长短的因素有很多,综合国力、环境、将帅素质等都是关键因素,除此之外,战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逼哥舒翰出潼关作战,导致两京陷落,战争周期被拉长。肃宗在即位之后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初九,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是为肃宗,肃宗的即位最大的好处就是,中原忠于大唐的势力有了主心骨,朝廷可以统筹调动一切资源为平叛战争服务。
至德元载(756)九月,肃宗以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以李泌为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将平叛的重任交给了这两人。
对于如何平叛,肃宗和李泌之间有过一次著名对话,肃宗问李泌:“今敌强如此,何时可定?”
李泌呢,先是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作出了叛军必败的判断,理由有两点:叛军将从中原掳掠的财富都打包输送到范阳,这明显就是小家子气,根本就没有雄踞四海的志向;叛军的骁将不过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等数人而已。
对于战争的周期,李泌的判断是:“以臣料之,不过二年,天下无寇矣。”
当然,肃宗需要的可不是一碗鸡汤,而是实实在在的破敌战略,对此,李泌也及时给出了详细的作战方案,具体为: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陉,郭子仪自冯翊入河东,分别威胁河北和长安,如此,史思明、张忠志就不敢离开河北,安守忠和田乾真也不敢离开长安,而安禄山身边就只有阿史那承庆。
同时,一定要叮嘱郭子仪不要取华阴,要保证长安和洛阳之间道路的畅通。之所以如此,李泌的规划是,肃宗以所征之兵驻扎于扶风,然后令郭子仪和李光弼轮流出击,叛军救首则击其尾,救尾则击其首,主打一个让叛军在数千里的战线上疲于奔命。
唐军呢,则以逸待劳,叛军来攻时避其锋芒,叛军撤退则乘机攻打,但是却不攻城、也不断路。
等到明年春天再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出军河北,与李光弼南北犄角以取范阳,直接将叛军的老巢给端了。
这样的话,叛军就会陷入退无可归,留又惶惶不安的尴尬境地,然后大军再从四面进行合击,必然能搞定叛乱。
肃宗听完是大喜。
用一句话来总结李泌的战略就是,先不急着收复两京,等将叛军的老巢给端了之后再对叛军发动总攻,如此战争就必然能在两年之内结束。
这和哥舒翰之前死守潼关,等李光弼和郭子仪搞定河北之后再合击叛军的战略是一样的。从这就可以看出,高手总是能在战略层面不自觉地达成共识,李泌虽然不如郭子仪和李光弼那般出名,但他在历史上也绝对是一个相当有水平的人。
如果肃宗能够听从李泌的建议,严格按照这个方案执行,那么大唐就可以早点结束战争,将精力用于发展生产。
这里还必须交代一点,在十月份的时候肃宗曾经以房琯为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兵部尚书王思礼为副,将五万兵分三路向长安进击,结果却遭遇大败,唐军死伤四千余人。此次兵败对唐军的整体士气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由此就更可验证李泌战略的正确,而肃宗和李泌的对话正是在肃宗第一次尝试收复两京失败并遭遇镇守江陵的永王李璘的内乱的情况下展开的。
接着,肃宗为了更好地平叛又置北海节度使、上党节度使和兴平节度使,这和玄宗在战争爆发之后的作法是一样的。客观地说,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平叛,但却会导致帝国境内的藩镇数量越来越多,朝廷对天下的控驭力不断减弱。
至德二载(757)正月,身在洛阳的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联合严庄和宦官李猪儿给杀了。叛军的内乱对于唐朝来说本来是个机会,但朝廷内部也爆发了李辅国和张良娣向肃宗谏毁建宁王李倓,导致李倓被肃宗赐死的事。
大唐皇室的父子关系非常敏感、脆弱 图源/剧照
可见,内部的权力斗争永远都是影响前线军事的最大因素,唐朝之所以会爆发安史之乱,又不能及时平定叛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内乱的影响。
二月初十,肃宗前往凤翔,郭子仪也在十一日按照李泌的战略设计拿下了河东。
随后,陇右、河西、安西和西域的兵都到达凤翔,来自江淮的财赋也到达了洋川、汉中。另外,关中许多人在听说肃宗在凤翔之后也都自发前来,络绎不绝,肃宗在凤翔一时聚集起了巨大的军事势能。
这个时候,李泌就请求肃宗按照他之前的设计派安西及西域之众去攻打范阳,将叛军的老巢给端了。但肃宗此时却改变了主意,表示:“今大众已集,粮食也到了,应该集中兵力收复两京,何必先取范阳,你这也太迂腐了吧。”
李泌则反对说:“这些军队确实能收复两京,但叛军依然会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我们还是会陷入被动局面,这不是长久之计。”
理由是,唐军执意收复两京,叛军必然退往河北,完了还是唐朝的劲敌,但如果先将叛军范阳的老巢给端了,然后再收复两京,那叛军的势力就会彻底凉凉。
不过,肃宗却执意于收复两京,根本就不听李泌的大道理,果断下令诸军向长安进发,他拒绝李泌的理由是:“朕要赶紧收复两京将太上皇给接回来。”
十九日,安庆绪之将安守忠先对驻扎于武功之东原的唐兵马使郭英义发动攻势,唐军战败,安守忠一直追到大和关,离凤翔只有五十里,导致凤翔大震。
不过,镇守太原的李光弼却击退了敌军的进攻,保住了山西高地。
二十二日,郭子仪又派遣其子郭旰及兵马使李韶光、大将王祚渡河攻潼关,破之,斩首五百级。但在安庆绪派兵救潼关的情况下唐军却遭遇战败,死者万余人,李韶光和王祚战死,仆固怀恩是抱着马脖子游过渭河才逃到河东的。
三月二十三日,安守忠率二万骑兵攻河东,被郭子仪打败,损失万余人。于是,肃宗以郭子仪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其将兵赴凤翔,调整部署,进攻长安。
以郭子仪前往凤翔为转折点,肃宗是已经彻底放弃了李泌此前所设计的战略。肃宗之所以如此也有自己的理由:收复两京对于大唐的意义不一样;此时的朝廷手里没钱,只能不断给文武官员开空头支票;唐军并不能钳制长安和洛阳的叛军。
对于第三点子玉想说一下自己的观点。按照李泌的方案,李光弼负责钳制河北叛军,郭子仪负责钳制长安叛军,然后大军前往河北攻打范阳,但郭子仪部此前在潼关所遭遇的战败已经足以证明唐军很难钳制长安和洛阳的叛军,而且还导致凤翔震动,那还不如集中兵力先将两京给收复了。
所以,我们也不能一味怪肃宗大局观不强,将我们代入肃宗当时的角色可能也会这样选。
七月十二日,回纥援助大唐的援兵到达凤翔,闰八月二十三日,肃宗设宴劳飨诸将,准备再次进攻长安,当时,肃宗是充满期待地对郭子仪说:“事之济否,在此行也。”
郭子仪回答说:“此行不捷,臣必死之。”
郭子仪负责收复两京的实际事宜 图源/剧照
二十六日,前线唐军先行攻击,连克骆谷和武功。郭子仪觉得回纥兵战斗力彪悍,于是就请求肃宗再请一些过来,回纥呢,也干脆,又派了四千精兵前往凤翔。
九月十三日,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偕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及副元帅郭子仪,率诸军十五万,号称二十万,自凤翔向长安进军,二十七日,到达沣水之东,叛军十万则列阵于其北。
此战,唐军由于有谋士李泌和名将郭子仪的指挥,再加上回纥及西域的精兵,因此是大败叛军,斩首六万级,叛军当时是大溃,仓皇退往城中。
二十八日,侦察兵汇报,敌将安守忠、李归仁与张通儒、田乾真已经放弃长安向东而逃。因此,唐军顺利进入西京,京师长安克复。
当然,叛军之所以这么容易失败则又是因为,在进入长安之后安禄山没有指挥诸军乘胜向四方扩地,导致叛军当时在长安的势力是南不出武关,北不过云阳,西不过武功,根本不具备优势。
叛军逃亡后,郭子仪率蕃汉军向潼关追击,斩首五千级,克华阴、弘农二郡。
安庆绪呢,也赶紧发洛阳大军,让御史大夫严庄率领前往增援张通儒,以保住陕郡,当时叛军兵力仍有十五万。
但是呢,叛军已经对回纥兵产生了严重的畏惧心理,因此严庄和张通儒最终又放弃陕城向东逃亡。
安庆绪此时面对败局于是就在本能的驱使下选择逃回河北,于十月十六日匆忙杀掉之前投降的唐将哥舒翰、程千里等三十余人,然后率众逃往河北,唐军因此克复洛阳。
二十一日,郭子仪派遣左锋兵马使张用济、右步锋使浑释之将兵取河阳及河内,严庄投降。当时,陈留人也杀了叛军之将尹子奇举郡来降。
同时,郭子仪又命河南节度使张镐率南阳节度使鲁炅、颍川节度使来瑱及吴王李衹、李嗣业、李奂五节度使分徇河南、河东郡县,皆下之。
但是呢,唐朝虽然收复了两京,可安庆绪及叛将李归仁、阿史那承庆等人和数万胡兵都成功逃往了河北,导致叛乱的周期无限延长。
假设肃宗当初能选择李泌的方案先搞定河北,那么不仅可以收到歼敌、削藩的效果,还能尽快结束战争。
只能说,战略的选择决定了战争周期的长短。
不过,肃宗选择先克复两京也有他的理由,也不能一味否定。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来源:子玉史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