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被央视点名,又是向粉丝道歉,鸡排哥终于扛不住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11:38 1

摘要:爆红之后,鸡排哥其实挺累的。要说他能扛住风头,确实不容易。面对镜头,他没有飘飘然,反而三句话离不开感谢:“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功,是你们一直支持我,是你们把摊子捧起来的。”

鸡排哥被央视点名了,这次是好名,是出圈。

国庆假期,景德镇最火的不是陶瓷,而是一块鸡排。

鸡排哥,这个从陶瓷厂下岗的小哥,靠着一辆三轮车、一个炸锅,成了全网追捧的“顶流”。

短短几天,从清晨炸到深夜,摊位前排队的人比买iPhone的人还多。连央视都专门报道了他,说他是“劳动者的代表”“烟火气的守护者”。

但人们往往只看到热闹的一面,很少有人设身处地替主角考虑。

爆红之后,鸡排哥其实挺累的。要说他能扛住风头,确实不容易。面对镜头,他没有飘飘然,反而三句话离不开感谢:“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功,是你们一直支持我,是你们把摊子捧起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国庆小长假的最后一天,鸡排哥发视频向广大粉丝朋友们道歉称:“感谢大家来景德镇买鸡排,天气热让你们排几个小时队,真不好意思。”“这几天工作强度太大,明天(10月9日)想休息一天,之后用更饱满的状态迎接大家,亲爱的朋友们别跑空。”

有网友说,鸡排哥不像“网红”,更像隔壁大哥,话不多但实诚。没错,就是这种“烟火味”让他火了。

但流量是双刃剑。爆火后,鸡排哥的摊位成了“景点”,主播、游客、黄牛全来了。有人代购溢价卖鸡排,有人直播蹭热度,比鸡排哥赚得还多。假冒账号、盗用名义卖周边的“李鬼”也跟着冒头。甚至有网友开玩笑:“排队两小时,吃鸡排三分钟,拍照发朋友圈一整天。

面对这些,鸡排哥的选择很清醒。他没有借机涨价、开连锁、直播带货,而是低调注册了自己的餐饮管理工作室。有人质疑他是不是要“割韭菜”,而在我看来,他只是想保护自己的品牌,保护劳动成果。

他说得很实在:“我自己都不吃的东西,肯定不会卖给大家。”他宁可限购,也不让黄牛钻空子。有黄牛把票炒到了150元一张,鸡排哥表示黄牛行为“完全违背初心”,他强硬的表示:“下次再发现卖号行为,我肯定报警!”

其实,鸡排哥不是唯一一个经历流量风暴的小人物。山东的拉面哥,就是典型案例。拉面哥靠一碗三块钱的拉面,二十年没涨价,火遍全网后,一度成了“网红朝圣地”。

但爆火后,他的生活也变得不再安稳。排队、直播、拍照、蹭流量,各种人蜂拥而至。生意越做越累,生活反而被打乱。很多人感慨,流量给他带来的,不全是祝福。

鸡排哥显然吸取了前人的教训。他从不把“红”当作理所当然,也不把“流量”当成万能钥匙。他更在乎的是摊前的那点人情味和顾客的信任。

央视点名后,他第一反应不是激动,而是感恩,说“镜头外藏着你们每一位支持我的朋友”。

他明白,自己的优势不是摊子的大小,也不是粉丝的多少,而是“面对面地认真对待每一个顾客”。这在今天的快餐社会,太稀缺了。

现在的互联网,制造“爆红”容易,守住“长红”却很难。许多火过的小吃摊火了一阵后,要么被黄牛搅黄,要么被直播带货带偏。连那些明星餐饮品牌,也可能因为一次翻车迅速跌落神坛。

鸡排哥没有趁热打铁搞连锁、卖周边、签代言,而是选择“休息一天”,并且成立了工作室,慢慢沉淀。这其实不是保守,而是一种真正的聪明。他说得好:“三五天赚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后面三百六十五天。”

鸡排哥的故事,其实折射出了当下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悖论:大家都在追求新鲜感,都喜欢烟火气和真诚,但真正能守住初心的,太少太少。流量能把一个普通人推上风口浪尖,也能迅速让人跌下神坛。你能火靠的是运气,能长久靠的还是本分。

其实“鸡排哥现象”不是鸡排的胜利,而是真诚、实在、认真做事的胜利。他没有让流量决定自己的人生节奏,也没有对粉丝许诺什么“财富神话”。他更像是现代社会里的一股清流:不被焦虑裹挟,不被功利诱惑,做自己擅长的事,服务好顾客,守住小生意的底线。

在这个谁都可能一夜成名的时代,真正难能可贵的,是守住本心、稳稳当当做事的能力。流量可以带来一时的热闹,但只有信任和本分,才是生意长久的底气。不管你是卖鸡排,还是拉面,还是任何普通的劳动者,认真、真诚、善良永远不会过时。

来源:大佬灼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