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水南流,香港8成的淡水竟来自内地!东深供水工程究竟有多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11:38 2

摘要:想象一下,每四天才能盼来一次供水,而且只有短短四小时。全城的命运悬于一线,水库的储量警报灯疯狂闪烁,仅够支撑43天。这就是曾经香港的日常,一场持续了几代人的缺水噩梦。

编辑:欣阅

提起香港,脑海里浮现的总是繁华都市的璀璨灯火。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国际大都会的繁荣,曾一度被“水”这个最基本的生存要素死死扼住喉咙。

想象一下,每四天才能盼来一次供水,而且只有短短四小时。全城的命运悬于一线,水库的储量警报灯疯狂闪烁,仅够支撑43天。这就是曾经香港的日常,一场持续了几代人的缺水噩梦。

然而今天,香港超过七百万居民的用水需求,有七到八成是由内地稳定供应的。这背后,是一条奔流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线”——东深供水工程。

它的故事,远不止“引水入港”那么简单,而是一部关于征服、守护、共生与远见的史诗。

东深供水工程的起点,就是一场与大自然的硬碰硬。香港的地貌以丘陵为主,平地稀缺,自身的河流又短又急,一到旱季就几乎断流,根本无法满足一座城市的用水需求。

水源最终选定了年均径流量高达257亿立方米的东江。但问题来了,东江的水位海拔只有2米,而最终要送达的深圳水库,海拔却有46米。更要命的是,输水线路中的石马河,是自南向北流的,而工程需要水从北往南走。

这无异于要让水倒流,还要爬上一座十几层楼高的小山。当时有英国专家断言,这种规模的工程,没三年根本搞不定。

然而,周恩来总理亲自拍板,将这定义为解决同胞困难的民生工程。一声令下,广东省超过两万名建设者奔赴现场,开始了不分昼夜的24小时轮班作业。全国14个省市的60多家工厂,紧急生产了2160多台套专用设备,铁路部门更是为这些物资开了绿灯,优先运输。

最初的方案,就是沿着天然河道,硬生生设置了8级泵站,像接力赛一样,一站一站地把水“抬”上去。这个看似“笨拙”却极具魄力的方法,最终只用了11个月就完成了主体工程。1965年3月1日,来自东江的清泉首次正式注入香港。

解决了“有没有水”的问题,新的挑战很快就浮出水面。随着珠三角工业化的浪潮,原本作为输水通道的开放式河道,水质开始急剧恶化。

那条被寄予厚望的石马河,因为污染严重,被当地人无奈地称作“乌龙江”。检测数据显示,河水里的氨氮含量一度超标了整整20倍。

最沉重的打击发生在1998年。由于水质实在不达标,香港方面被迫做出了一个令人心痛的决定:将价值30亿港元的东江来水,全部排入大海。

这记警钟,催生了一场彻底的技术革命。从2000年到2003年,国家投入49亿元人民币,对整个工程进行了第四次、也是最彻底的一次改造。

这次改造的核心思想,就是“清污分流”。不再利用天然河道,而是新建了一条与外界完全隔离的封闭管道。这条管道由巨大的隧道、宏伟的渡槽和坚固的箱涵组成,像一条地下巨龙,将纯净的东江水与沿途的污染源彻底隔开。

为了从源头上保证水质,上游的水源地河源市,甚至主动关停了价值数百亿的工业项目。这种从源头到龙头的全链条守护,最终换来了输港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的承诺。

稳定的供水,成了香港经济腾飞的基石。自1963年以来,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增长了超过266倍,人口也从三百多万增长到七百多万。可以说,没有这股北来的生命活水,就没有今日的东方之珠。

当然,这并非单向的“恩惠”。香港以合同形式向内地购买东江水,这背后是一套复杂的区域经济共生关系。

这笔账,首先要算内地的投入。工程历经三次扩建和一次彻底改造,总投资早已是百亿级别。再加上水源地为保护生态而牺牲的经济发展机会,这些都是看不见的成本。

因此,香港支付的水价成本,大约是每立方米4.32元,这个价格显著高于珠三角其他城市。这体现了对工程运营、维护以及环境保护成本的一种共同分担。

这笔水费贵吗?对比一下就知道了。香港本地也建有海水淡化厂,但其产水成本,几乎是东江水价格的三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东深供水方案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一目了然。

面对气候变化和湾区发展的未来,这条“生命线”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进化,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区域水安全系统。

就在2024年,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通水。这条新的水脉可以从西江调水,与东深供水工程形成了“双水源”保障。这意味着,即便一个水源遇到极端情况,另一个也能立刻补上。这种“双保险”格局,在应对2020-2022年的持续干旱中,已经证明了它的强大。

工程的管理也早已鸟枪换炮。先进的SCADA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超过8万个数据点,泵站已经实现了无人值守。

更厉害的是,一个名为“数字东江”的系统计划于今年启用。它能模拟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为调度决策提供超前的科学依据。

在需求侧,香港自身也在努力。通过建设智慧管网等措施,力求将本地的管网漏损率从14%降至10%以下。供需两端共同发力,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如今,粤港两地的水务部门建立了常态化的“双周磋商”机制,而《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更是将这种协作提升到了区域协同治理的新高度。

回望过去,东深供水工程从一个解决生存危机的物理奇迹,进化为保障发展质量的生态工程,再到一个平衡各方利益的经济工程,如今正迈向一个面向未来的智能韧性系统。

周总理当年那句“一定要保护好东江源头水”的嘱托,言犹在耳。今天,“保护好”的内涵,已经从一份朴素的责任,演变为一个动态、科学、可持续的系统工程。

这条流动的丰碑,承载的不仅是淡水,更是跨越半个多世纪,不断演进的承诺与智慧。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