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谈“斩赖狗头”恐遭法办?徐巧芯回应原话:未具犯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9 01:18 1

摘要:结果很快就摆在眼前:馆长那场直播里的一段话,让他可能会被以国家安全相关法条和恐吓罪查办。事态从周五晚上的一句话,直接拉到了周末的调查可能性上,整个事件的节奏很快。

结果很快就摆在眼前:馆长那场直播里的一段话,让他可能会被以国家安全相关法条和恐吓罪查办。事态从周五晚上的一句话,直接拉到了周末的调查可能性上,整个事件的节奏很快。

接下来的几天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点点往外倒。周六,馆长自己在6号的时候公开说,他很担心会有人来找他,直接点了可能牵涉《国家安全法》和“恐吓罪”。这话一出,大家就更盯着那段直播去看:到底他说了啥,能不能站得住脚,说的只是复述还是有鼓动的意思。

把时间往后推到7号的节目《吃饱来打脸》,主持人朱凯翔当场抛出一个对比:之前有人把蓝白两派立委的头像做成“遗照”、搭灵堂摆在路边,这样的挑衅行为也没立刻引起同样强烈的法律反应,那馆长一句话为啥能被拿出来说成可能触法?这是质疑,也是把讨论拉到语境和影响力上来。

国民党立委徐巧芯在节目里把馆长当时的语境尽量还原。她说,馆长并不是自个儿突然提议什么“斩首行动”,他是在转述大陆网友在讨论“武统”“精确斩首”时的说法,然后表达自己的看法。按她的说法,先有新闻在讲对岸有人谈“斩首打击”的演练或言论,馆长把这段话复述出来,再说了自己的主张:现实上更可行的是通过选举把民进党替换掉,蓝白要合作走选举路线。

媒体对话稿里也还原得更完整些:馆长当时提到国民党内部应当团结,蓝白要合作,把政权通过合法程序取回。他也提到某些对岸网友说“等到2027年我们会动手”,馆长好像是以一种半信半疑、带点玩笑的口吻回应,说自己“等得起”,但更强调在现实里还是靠选举、靠合作。听起来他是在转述别人的言论,并且用不太当真的方式表达不认同,甚至带了点调侃,把民进党“送进土城看守所”这种话也被当成玩笑去讲。

节目里有人提醒一句:语言很关键。举个例子,鹿希派之前一提“炸弹”就被查,这说明警方和社会对任何涉及暴力、恐吓类的字眼都很敏感。徐巧芯也承认,那些关键词确实敏感,理论上可能会被安全机关或检警约谈。不过她认为,从整体语境看,馆长没有明显的动手意图,更多像是在转述并非鼓动。

还有一点被反复强调:办案的关键不是只看嘴上说了啥,而是看能不能证明有付诸行动的准备或鼓动。若只是转述别人的极端言论,再加上明确强调走选举这条路,检方要找到犯罪故意就难多了。但如果有证据显示他实际在组织、策划或者用其他方式鼓吹暴力,那么调查自然会更深入,也更容易成立。

到现在,几条线还没定:一是5号那场直播的原话和完整语境,二是6号馆长自己说可能被查,三是7号媒体和政治人物对话的还原与辩护,四是社会对类似言论会不会触法的既有判断和先例。这些东西交织在一起,形成现在的舆论场。说白了,敏感词一出,很多事就变得难以预测,哪怕原意只是复述或讽刺,执法机关要是觉得有威胁,调查就可能跟上。

在这种情况下,常有人把问题往两头看:一头是言论自由和引用他人观点的空间,另一头是公共安全和预防暴力的底线。以实际办案来看,检方会比较关注能不能找到——明确的动机、具体的行为、以及与之相连的准备工作。没有这些,光是几句尖锐的话语,法律认定上就有壁垒;有这些,事情就会变得很严肃。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和媒体报道把事件放大,本来一句话的背景就容易被切割、放大或断章取义。公众在看这件事时,也要注意时间线:哪些话是原话、哪些是转述、什么是断句后的效果。法律上比舆论更讲证据和意图,公众舆论则更容易被情绪和片段化的信息牵着走。

到这里,事情还在演化。不同的声音会继续交锋,有的人强调不能随便说这种话,有的人强调不能随便把复述当成鼓动。司法机关会不会进一步行动,要看接下来有没有新的证据或更明确的线索。

来源:时刻在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