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学作品“黑”的最惨的周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00:20 1

摘要:接受任务后,诸葛亮并未急于行动,直到第三日的凌晨,他才乘船向江北出发。此时江面大雾弥漫,诸葛亮却在船舱中与老友鲁肃饮酒弹琴,同时命令士兵向曹营大声呐喊。曹操听见喊声,因看不清江上的情形,便命令弓箭手放箭。随着大雾逐渐散去,诸葛亮的船只掉头返回。

影视剧中,在三国时期,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对诸葛亮的才华心生嫉妒。

影视剧中的周瑜与诸葛亮

在赤壁之战前夕,他决意设计除掉诸葛亮,于是命令他在十日内打造十万支羽箭以备战时使用。

诸葛亮却回应说,战事迫在眉睫,十日太过充裕,三日足矣。这让周瑜震惊不已,但内心却暗喜不已。周瑜生怕诸葛亮食言,还让他当众立下了军令状。

接受任务后,诸葛亮并未急于行动,直到第三日的凌晨,他才乘船向江北出发。此时江面大雾弥漫,诸葛亮却在船舱中与老友鲁肃饮酒弹琴,同时命令士兵向曹营大声呐喊。曹操听见喊声,因看不清江上的情形,便命令弓箭手放箭。随着大雾逐渐散去,诸葛亮的船只掉头返回。

此时,二十只船已插满箭支,任务超额完成,令周瑜大为恼火。由于罗贯中先生的生花妙笔以及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周瑜和诸葛亮这对充满纠葛的黄金搭档形象已深入人心。一个年轻气盛,一个温文尔雅;一个嫉贤妒能,一个胸怀宽广。他们的形象甚至连孩童都能轻易辨别。

然而,历史的真相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存在差异。

周瑜出身于官宦世家,堂祖父和祖父都曾担任汉朝的太尉,父亲和叔父则是地方高官。尽管家世显赫,周瑜却并未沾染官家子弟的恶习。相反,他自幼文武双全,还是个音乐爱好者,加之长相英俊,风度翩翩。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代,他都是女性心目中的理想伴侣。

周瑜画像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周瑜与孙策一同率军攻占了皖城(现安徽安庆)。孙策及其领导的东吴集团是当地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周瑜与孙策自幼亲密无间,关系犹如手足。此后,他们还成了连襟。在攻下皖城后不久,两人分别纳当地美女大乔和小乔为妾。为什么说是纳而不是娶呢?因为这两位女子的身份可能只是妾而非正室。

周瑜与孙策当时都是二十四岁,即使在现代也接近晚婚年龄,而在汉代,尤其是贵族子弟,一般在十五六岁时家人就会为他们操办婚事。因此,在那个时候,周瑜和孙策已经拥有原配夫人的可能性是相当高的。何况在汉末,门阀观念极其严苛,以他们的身份而言,在城破之后,未经长辈同意就仓促完婚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然而,若是纳妾,流程则简便得多。只要容貌姣好,出身清白,通常就不会有什么阻碍。直白地说,乔家两姐妹便是城破后专门为孙策和周瑜所准备的战利品。周瑜后来也曾对孙策言及,乔家姊妹虽历经战乱,但能嫁给咱们二人,也算她们福气满满。在他的话语之间,除了自信满满外,还隐隐透露出一种优越感。倘若两位乔姑娘确是正妻,周瑜绝不可能用这般高傲的语气说出这番话。当然,周瑜确有足够的资本。那时候,他已官至建威中郎将(大致相当于国防部长),凭借赫赫战功在吴郡声名鹊起,前途一片光明。而与此同时,诸葛亮还蛰伏于隆中,静待生命中的伯乐出现。

两人出身背景迥异,性格各有特色,所处阵营也截然不同,甚至在赤壁之战前,或许从未有过交集。他们之间究竟有何仇怨,非要一决高下不可呢?这着实令人费解。

就在周瑜与小乔完婚的数月后,吴中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大将军孙策遭遇刺杀,不幸离世。临终前,他将江东大权托付于弟弟孙权,并嘱托周瑜、张昭等人辅佐少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周瑜心中悲痛不已,然而时局却不允他沉溺于哀伤之中太久。当时,外有强敌环伺,虎视眈眈地觊觎着吴郡这片富饶之地;内有诸多对少主心不服、口不服之人。周瑜深知,唯有内部团结一致,方能携手抵御外患。于是,在孙策去世后,周瑜以君臣之礼对待孙权。其一,向众人表明,如今天下大乱,汉室江山岌岌可危,咱们的这位少主将来定有登基为帝之命,你们切不可对他有所不敬。其二,向孙权传达忠心,您只管放心施政,我必当誓死追随,不离不弃。这一策略果然奏效,吴郡的权力交接得以平稳过渡。

不久之后,周瑜又为孙权引荐了一位重量级人才——鲁肃,即《三国演义》中那位常被诸葛亮巧妙忽悠的忠厚长者。然而,真实的鲁肃才华横溢,具有非凡的政治远见。他所提出的“天下三分”之策,比诸葛亮还早数年。

为了留住鲁肃,周瑜甚至将鲁肃的母亲接到身边悉心照料,此举让鲁肃感动不已,自此决心留在孙权身边,效忠于他。性情温和且能力出众的周瑜,在吴郡已然树立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众人对他无不敬重钦佩。然而,大将军程普却是个例外。程普年岁与孙权的父亲孙坚相仿,资历深厚,因此颇为轻视周瑜这个后起之秀,时常借故挑起事端。周瑜面对此状况,却表现得极为大度,始终对程普恭敬有加。

随着时间推移,程普逐渐感到过意不去,最终卸下心中的成见,主动与周瑜和解,并时常在人前夸赞,与周公瑾相处犹如品饮甘甜的蜜酒般愉悦。您看,周瑜这般宽宏大度的性情,怎会在影视剧中被刻画成小肚鸡肠的形象?着实令人为他感到不平!

倘若让观众说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最扣人心弦的一段剧情,想必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确实精彩绝伦!连环计、苦肉计、借东风、草船借箭……每一幕都化作了流传千古的典故。而每一个典故几乎都在烘托着诸葛亮那宛如天上神祇般的人物形象。然而,历史却无情地揭示了一个真相:赤壁之战与诸葛亮并无直接关联,当时指挥江上作战的乃是周瑜。

赤壁之战的序幕,源自一场激烈的辩论。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攻占荆州重地,锋芒直指建业(南京)。东吴内部因此一片哗然,于是围绕着“是否投降曹操”的主题,展开了一场辩论。正方辩手以张昭为代表,他的观点是:孙将军,如今曹军气势如虹,我军恐难以匹敌,一旦城破,百姓将遭涂炭,我们这些臣子亦会成为阶下囚。反之,若选择投降,不仅百姓安然无恙,我们的身家性命和官位也能得以保全,岂不是两全其美?反方辩手鲁肃则言简意赅:孙将军,您快把周都督召回来吧!周瑜当时正在鄱阳湖督战,得知同事们纷纷主张投降孙权的消息,心中顿时燃起熊熊怒火。他风尘仆仆赶回建业,迫不及待地拜见孙权,顾不上喝一口水,便将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和盘托出。首先,我们不能投降,因为我们有胜算。原因有四:其一,曹军远道而来,将士疲惫不堪,战斗力大打折扣;其二,北方人不善水战,我们在水上交锋,他们毫无胜算;其三,曹操虽有八十万大军,但据可靠消息,仅有十五六万,其中七八万还是从刘表处接收而来,士气低迷;其四,关西马超、韩遂虎视眈眈,曹操若敢倾巢而出,后院必定起火。孙权听了周瑜这番有理有据的分析,顿时抽出长剑,砍掉桌角,斩钉截铁地说:谁若再提投降,便是此桌下场!

由此可见,周瑜思路清晰,对孙权的影响力之大,根本无需诸葛亮来“智激”,更不会出现“舌战群儒”的场面。

毕竟诸葛亮是外人,即便东吴与刘备结盟抗曹,他依旧是个局外人。疏不间亲,周瑜无法说服孙权的情况下,断然不会轮到诸葛亮去劝说。

就这样,我们魂牵梦绕的赤壁之战拉开了序幕。首先登场的是老将黄盖。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就是这位老将军!黄盖说道:“周都督,您派人打我一顿吧!这样我就能去找曹操投降,咱们的计划也能顺利进行。”周瑜看着黄盖花白的头发,心中有些不忍,但转念一想,为了大计,只能狠下心来。来人,打!于是,黄盖“背叛”了周瑜,毅然决然地投入曹操的怀抱。

周瑜打黄盖插图

为了赢得曹操的信任,他献计将大小船只全部连接起来,如履平地:北方军队不习惯水战,此计正是破解之法。曹操听后赞叹不已:姜还是老的辣,看看这计谋多妙!周瑜看着曹军在江边忙碌的身影,心中暗喜:黄盖任务完成得不错,等打了胜仗,一定要好好犒劳这位大功臣。

终于迎来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孙刘联军与曹军在水上激战正酣,周瑜突然挥手,众将士齐刷刷地向对方射去火箭。木船瞬间火光冲天,将赤壁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昼。周瑜见状,嘴角露出一丝自信从容的微笑:让你们觊觎我们的地盘,这次,定让你们有来无回!曹操这下真的慌了神,千算万算,却没料到看似忠厚老实的黄盖竟然诈降。如今船只首尾相连,想逃也逃不掉,这是要活活烧死我们啊!曹操仰天长啸,莫非赤壁真要成为他的葬身之地?但他命不该绝,尽管身心遭受重创,尽管十几万大军损失大半,但在部下的掩护下,他成功逃脱。一次失败又何妨,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曹操的内心无比强大。

曹操画像

尽管赤壁之战的实际规模或许并未如小说与影视作品中所渲染的那般宏大,但它依然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之作。在这场战役中,周瑜作为一名杰出的青年将领,将其非凡的胆识与卓越的谋略展现得淋漓尽致。

北宋时期的文人苏东坡在谈及此事时,不禁挥洒笔墨,写下了两句极具代表性的词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词句间流露出的豪迈情感,仿若让人置身于那硝烟弥漫的古战场,感受到那份从容不迫、运筹帷幄之中的非凡气度。

周瑜之死,常常被误传为诸葛亮气量狭小所致。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周瑜之死,却是一个英雄在乱世中力战而亡的悲壮故事。

赤壁之战后,周瑜的身体已显疲态,但他并未选择休养生息,而是继续投身于战场,与曹仁在南郡对峙。不幸的是,在此期间,周瑜被敌箭射伤,伤势严重。尽管如此,周瑜依然带伤劳军,激励士兵再战,最终使吴军士气大振,击退了曹仁。作为东吴的重要将领,周瑜不仅智勇双全,而且身先士卒。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无人能及。而所谓的“既生瑜,何生亮”,不过是一些文人墨客为追求戏剧效果而编造的故事。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向孙权请战益州,孙权虽担心其身体状况,但最终仍批准了出征。不幸的是,这次出征竟成了周瑜的最后一战。周瑜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的一生,是英雄本色的一生。他的忠诚与勇敢,不仅为东吴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敬仰与追忆。尽管孙权心中有所不愿,但面对周瑜坚定的请缨,终究还是应允了他。经过反复思量,孙权无奈之下同意了周瑜的请求。然而,令孙权万万没想到的是,此次一别竟成了永诀。周瑜返回驻地后,还未及出征便身染重疾,加之早年旧伤未愈,使得病情愈发严重。尽管大夫们全力施救,却依然无力回天。周瑜逝世时年仅三十六岁,正值壮年,本是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提及年龄,这里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

多年来,受影视作品影响,人们往往误以为周瑜是行事莽撞的“愣头青”,而诸葛亮则是沉稳内敛的智者。实际上,周瑜比诸葛亮年长六岁,且更早扬名立万。回到正题,周瑜病逝的噩耗传来,孙权悲痛欲绝,无法自持,失声痛哭。从私人情谊来看,周瑜如同他的兄长,两人交情深厚;从公事角度而言,周瑜是他最为倚重的将领,黄盖、程普年事已高,吕蒙、陆逊尚显稚嫩,而周瑜正是承上启下的中流砥柱。随后,孙权特意穿上丧服,亲自迎接周瑜的棺椁回城。左右侍从见状,皆感动不已。孙权哀叹道:“公瑾实乃王佐之才,有辅国之功,然天不假年,令人无可奈何。”即便在孙权登基为帝后,仍对周瑜怀念不已,常言若无周瑜,便无今日之成就。可见,孙权对周瑜的感情的确深厚非常。若周瑜在天有灵,见孙权达成如此功业,想必也会深感欣慰。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