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每天跟应届生打交道的教育评论员,我最近总收到私信:“老师,我该考研还是找工作?”“去北上广还是留老家?”“考公稳不稳?”每次看到这些问题,我都想起3年前的自己——抱着“大家选的总没错”的心态,盲目考研、跟风闯一线、瞎报公务员,结果走了一大圈弯路,直到看到身
作为每天跟应届生打交道的教育评论员,我最近总收到私信:“老师,我该考研还是找工作?”“去北上广还是留老家?”“考公稳不稳?”每次看到这些问题,我都想起3年前的自己——抱着“大家选的总没错”的心态,盲目考研、跟风闯一线、瞎报公务员,结果走了一大圈弯路,直到看到身边人“选对路”的差距,才明白:应届生选职业路径,比努力更重要的是“不踩坑”。今天我不灌鸡汤,就用自己和身边人的真实经历,跟你们掰扯掰扯选路径的核心问题,帮你避开我当年的坑。
我当年第一个坑,就是把“考研”当成了“就业避风港”。我本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大四时看着室友们要么投简历要么备考,我慌了——怕找工作找不到好的,又觉得“多读两年书总能躲躲压力”,就跟风报了本校的新闻传播学硕士。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脑子进水了:我连新闻稿都没写过,对传播学理论一窍不通,复习时抱着厚厚的《传播学概论》,越看越犯困,每天硬撑着学到凌晨,结果初试差5分落榜。更惨的是,等我错过校招再找工作时,对口的文案岗都招满了,最后只能去一家小公司做行政,每天打印文件、贴发票,跟我大学学的东西半毛钱关系没有。
反观我同宿舍的小雨,她的选择就特别清醒。小雨学的是临床医学,大三就确定要当儿科医生,知道“儿科医生需要高学历”,所以从大二开始就泡在实验室,跟着导师做儿童常见病的研究,大四时精准报考了儿童医院的临床医学硕士,复试时还能跟面试官聊自己参与的课题。现在她已经是三甲医院的儿科住院医师,虽然每天要接诊几十个患儿,经常加班写病历,但每次看到孩子康复出院,她都跟我说“特别有成就感”。
后来我跟教育行业的前辈聊,才彻底明白:考研不是“躲就业”的挡箭牌,而是“给目标铺路”的工具。你得先想清楚,你未来想做的工作,到底需不需要高学历?比如医生、律师、高校老师,这些岗位没硕士学历基本连面试门槛都摸不到;但像新媒体运营、电商运营、线下活动策划,企业更看重你的实战经验——你本科期间做过3个优质实习,能拿出自己写的10万+文案、策划的活动数据,反而比“空有硕士学历没经验”的人更吃香。
所以应届生要不要考研,别问“大家考不考”,先问自己两个实在问题:第一,你想从事的职业,打开招聘网站搜岗位要求,学历门槛是本科还是硕士?别听学长学姐说“考研好”,招聘信息才是最真实的参考;第二,你考研的专业,是不是跟你未来的职业方向匹配?别像我一样,为了考研而考研,选个跟自己兴趣、职业规划没关系的专业,就算考上了,毕业还是得从零开始。如果这两个问题没搞清楚,不如先找份实习试试——你在实习中摸清了职业方向,再决定要不要考研,比盲目备考强10倍。
考研落榜后,我又踩了第二个坑:觉得“只有北上广才有机会”,一头扎进了深圳。当时听同学说“年轻人就得去一线城市闯,不然会后悔”,我连夜收拾行李,连工作都没找好就坐高铁去了深圳。结果呢?在城中村租了个6平米的单间,没有窗户,每月房租2500,占了我后来工资的一半;每天挤1小时地铁去上班,公司做的是我完全不熟悉的跨境电商,要跟外国人对接订单,我英语不好,连邮件都写不明白,试用期没结束就被领导找谈话,说“不太适合这个岗位”。
那段时间我特别崩溃,晚上躺在出租屋的小床上,闻着隔壁飘来的油烟味,第一次怀疑:“我来一线城市,到底图啥?”后来我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试试,说老家合肥这两年新媒体行业发展得不错,很多公司缺会写文案、做短视频的人。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回了家,没想到反而找到了方向。
我老家在合肥,这两年新能源、本地生活电商是重点发展的产业,很多公司刚起步,特别缺有想法的年轻人。我凭借在深圳攒下的一点电商经验,加上大学时写过的文章,顺利进了一家做本地生活的公司,负责写探店文案、运营抖音号。现在我每月工资8000,租的房子是两室一厅里的次卧,1500块,步行10分钟就能到公司,周末还能回家陪爸妈吃饭——比在深圳时轻松多了,而且公司愿意给我机会,让我尝试做直播策划,发展空间一点不比一线城市小。
我还有个高中同学,学的是农业技术,当年大家都觉得“学农业没前途,毕业只能回家种地”,他却没跟风去一线城市,反而回了老家的县城,帮当地农户做智慧农业。他租了个大棚,搞蔬菜的数字化管理,用手机就能控制浇水、施肥,还帮农户在网上卖菜,解决了“卖菜难”的问题。现在他不仅拿到了政府的创业补贴,还带动了周边十几个农户增收,去年还被评为“乡村振兴青年带头人”,日子过得比很多在一线城市打工的同学都滋润。
这件事让我彻底明白:选发展地点,不是“选城市名气”,而是“选行业匹配度”。北上广深的机会多,但竞争也大,生活成本更高,而且很多行业已经饱和,应届生想站稳脚跟很难;而像合肥、成都、苏州这些新一线城市,或者长三角、珠三角的二线城市,最近几年在新能源、生物医药、本地电商、乡村振兴这些领域都有政策扶持,反而特别缺应届生——你去这些地方,竞争小,生活成本低,企业还愿意给你试错的机会,反而更容易做出成绩。
所以应届生选城市,别只盯着北上广,不妨打开地图看看:你学的专业,在哪些城市有产业优势?比如学计算机的,除了北京深圳,杭州的互联网产业也很发达,很多中小公司比大厂更能锻炼人;学机械的,苏州、东莞的制造业需求大,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学文旅的,西安、昆明的文旅项目多,发展空间也不小。找对“专业+城市”的匹配点,比盲目闯一线靠谱多了。
回合肥工作后,我又差点踩了第三个坑:亲戚总劝我“女孩子还是考个公务员稳定,别在企业里瞎折腾”,我被说动了,又跟风报了老家市区的市场监管局岗位。每天下班就刷题,周末还报了培训班,结果呢?那个岗位报了200多人,只招1个,我连笔试都没进。后来跟身边考公的人聊,才知道自己有多盲目——我连市场监管局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只是觉得“稳定”就去考,怎么可能考上?
更让我清醒的是我表哥的经历。表哥当年考了深圳的公务员,大家都觉得他“端上了铁饭碗,一辈子不用愁了”,可我每次跟他聊天,他都吐槽“压力大到掉头发”:每天要处理几十件消费者投诉,周末还经常加班搞专项检查,虽然年薪能到20多万,但深圳的房租、房贷、孩子上学的费用加起来,每月也存不下多少,反而不如在老家的表姐轻松。
我表姐考了县城的事业单位,在教育局做行政,月薪3500,虽然工资不高,但朝九晚五,不用加班,每天能按时回家给孩子做饭,周末还能带着家人去周边旅游。她说:“我就想过安稳的日子,这份工作刚好适合我。”
这时候我才明白:体制内不是“一刀切”的铁饭碗,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模式”。你得先想清楚,你想要的是“高薪但高压”,还是“低薪但安稳”?如果想考体制内,应届生一定要注意两个点:第一,选地区要看“财政实力”,经济发达的地区,比如深圳、苏州、杭州的公务员,年薪能到20-30万,但竞争也激烈;但中西部的小县城,公务员月薪可能只有3000-4000,适合追求安稳、对薪资要求不高的人。第二,选岗位要看“个人性格”,如果你喜欢按部就班、不喜欢太大压力,行政、档案管理类岗位适合你;但如果你想做有挑战性的工作,市场监管、招商类岗位更适合——别只看“稳定”,忽略了自己能不能适应岗位的工作内容。
应届生身份考体制内确实有优势,很多岗位只招应届生,但别为了“稳定”盲目报考——你要是喜欢创新、想赚快钱,企业反而更适合你;你要是追求安稳、能接受慢节奏,体制内才是好选择。
毕业3年,我从盲目跟风到找到现在的方向,最大的感悟就是:应届生选职业路径,从来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但有“不踩坑的方法”——别听“大家都选什么”,多问“我想要什么”;别只看“表面的好”,多想“背后的代价”。就像我现在做教育评论员,每天跟应届生聊天,帮他们分析职业方向,虽然有时候要加班写稿,但每次收到“老师,我想清楚要考研了”“我找到合适的工作了”的消息,都觉得特别有意义——这就是我选对路的样子。
最后想跟应届生说:别焦虑,别着急,你可以先找份实习试试,也可以跟行业里的人聊聊,甚至可以先做一份“不那么完美”的工作——职业路径不是一开始就定死的,你可以边走边调整,但前提是:别随大流,别踩我当年的坑。你们现在纠结的是考研、工作还是考公?评论区跟我说说你的情况,我帮你分析分析!
来源:清风使者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