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国家持续推动品牌强国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白酒行业得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及战略转型的新机遇,自2017年起,国家层面相继出台多项品牌建设的政策文件,诸如工商总局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 推进中国品牌建设的意见》明确宣称,品牌是引领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力
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伴随国家持续推动品牌强国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白酒行业得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及战略转型的新机遇,自2017年起,国家层面相继出台多项品牌建设的政策文件,诸如工商总局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 推进中国品牌建设的意见》明确宣称,品牌是引领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要求切实强化商标保护与品牌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推动企业从“产品经营”过渡到“品牌经营”。二〇二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多部门共同推出的《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更是把品牌提升明确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目标,规划出清晰的发展道路和时间日程,商务部也提出加强商务领域品牌的打造,激励企业实施跨境品牌孵化与国际传播行动,这些政策的接连出台,明显体现出国家对品牌价值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重视,也为白酒行业造就了良好的外部发展局面,助力企业从传统产能导向过渡到价值导向。
在此政策推动和消费升级背景下,M白酒企业作为中国高端白酒的代表性企业,其发展路径体现出行业最高水平的品牌塑造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构建逻辑。数据显示,M白酒企业的主力产品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烈酒品牌价值首位,仅“F”单品年销售额便突破1,265亿元,是中国白酒市场上唯一一个“千亿级单品”,同时“M1935”年销已突破百亿元,远超多个头部竞品的核心产品。根据2024年行业统计,中国白酒总营收约8,000亿元,其中13家营收过百亿的企业合计贡献约4,500亿元,而M白酒企业旗下F单品就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行业主导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在品牌维度上,公司以872.98亿美元的品牌价值,连续七年稳居凯度“BrandZ中国最具价值品牌”酒类第一,并首次跃升至全国品牌价值第二;在国际品牌榜中,以501亿美元的估值第九次蝉联“BrandFinance全球烈酒品牌榜”第一名,品牌影响力覆盖全球烈性酒高端市场。
在产品品质层面,M白酒企业构建了“全域、全链、全员”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涵盖30道工序、165个质量管控环节,严格执行“高温制曲—堆积发酵—低出酒率—多轮次取酒”的传统酿造工艺,勾调工艺依靠调酒大师的经验与感官判断完成,以酒勾酒、微调数十次,形成“幽雅细腻、回味悠长”的风格特征。目前其酒体香气物质已检测出超过1,400种,其中吡嗪类与酚类化合物构成了独特酱香的主体。在工艺层面,企业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12987工艺”——1年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强调与赤水河流域气候、微生态的时序契合性,体现出“天人共酿”的工艺哲学。此外,企业所使用的酿酒原料红缨子高粱与冬小麦,均来源于本地特定地理条件,其微生物群落与窖泥系统经过数百年稳定演化,构建起“离开原产地便不可复制”的生态优势。
在文化建设方面,企业始终围绕“酿造高品质生活”的使命定位,积极构建文化叙事体系,形成从“巴拿马摔坛夺金”到“红军长征医用M”的国家级品牌记忆,并通过“M之夜”“M玖章”等国际文化IP出海,不断推进品牌的全球文化表达。近年来,企业还围绕“客群转型、场景转型、服务转型”开展渠道改革,探索“悦自己”“悦知己”等新型白酒消费场景,显著增强品牌与年轻代际的互动粘性。
基于上述背景,M白酒企业身为我国高端白酒市场的代表性企业,借助其别具一格的酿造工艺、卓越的品质把控和厚重的文化底蕴,长时间在行业里处于领先的水平,从上市之后,该企业在市值拓展、品牌认可度、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表现不凡,核心产品已然成为中国白酒文化的标志,还在全球烈性酒市场当中占据关键地位。其成功不光是因为对传统酱香工艺的持续坚守,还受益于现代企业制度跟品牌战略的结合,在行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难题的大背景下,M白酒企业的发展思路为众多同类型企业提供了重要借鉴,该企业在品牌打造、工艺延续及文化输出等方面的经验有典型研究意义。
作为处于高位运行的行业翘楚,M白酒企业在稳固领先优势的同时,正面临着由宏观经济调整、行业周期变化与自身发展阶段叠加带来的一系列系统性挑战。当前,消费需求呈现出更加理性、个性、多元的趋势,如何在保持高端定位的基础上实现产品结构的适配,是企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品牌建设层面,企业正在探索更具活力、包容性和创新性的年轻化表达方式,力求在不牺牲品牌稀缺性的前提下,增强与新一代消费者的链接。此外,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尚处于从“产品出口”向“文化出海”过渡的阶段,在海外定价权、文化认同和标准输出方面仍需持续突破。同时,如何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稳妥推进产品创新、科技赋能与产业延伸,也成为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
因此,本研究把白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作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案例时选定M白酒企业,围绕“品质、品牌、工艺、文化、环境”五大关键维度,打造科学恰当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合文献综述与专家访谈,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去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而凭借模糊综合评价法实施竞争力水平的评估。基于此,找出M白酒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主要短板,给出包含产品多元化、品牌年轻化、工艺数字化、文化再造及生态扩展等方面的优化路径建议,研究将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方面借鉴,也为行业提供方法层面的支持与战略上的借鉴。
关键词:M白酒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建设;AHP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
(二)选题意义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在当前白酒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里,怎样切实评估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关键议题,即便已有研究对白酒企业的品牌建设、市场战略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但针对核心竞争力的系统评价和提升路径的研究依旧不足。本研究选取M白酒企业为例进行探讨,采取理论框架结合实证分析的途径,构建出一套体系完备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针对“品质、品牌、工艺、文化、环境”五大核心维度做细化与量化的分析处理,本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应用场景,为白酒行业的学术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借助AHP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联合运用,增进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实操性,给企业竞争力评价给予了理论支撑。
(2)现实意义。白酒行业作为我国传统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正面临消费结构升级、品牌认知代际更替以及国际化竞争等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唯有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存量竞争格局中保持可持续发展优势。M白酒企业作为行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代表,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与应对机制具有典型性与参考价值。本文通过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系统识别企业在“品质、品牌、工艺、文化、环境”等关键维度上的现实短板,并提出一套可操作性强、适应行业发展趋势的优化路径,既为企业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也为行业内其他白酒企业在竞争力提升过程中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框架。同时,研究成果亦可为政策制定部门优化产业扶持政策、完善行业治理体系提供有力参考,对推动我国白酒行业由“规模增长型”向“价值驱动型”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政策指导价值。
1.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企业竞争力作为衡量企业于复杂市场环境中不断发展、获取优势地位的关键指标,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术界跟实务界关注的重点课题,伴随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企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有关企业竞争力的概念释义、测量方式、影响因子及提升途径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化,本节从国际与国内两个维度出发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开展白酒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创建与提升策略研究奠定理论支撑点。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际研究的视野范畴内,企业竞争力问题一般跟产品力、产业生态和系统适应性紧密相关,研究聚焦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系统测量方法及提升途径等方面,强调多维度跟定量分析方法的联合。
在企业竞争力相关研究里,在不一样的研究背景下,对其概念和定义的探讨显出多样性,Kondratenko(2009)宣称,产品的市场表现乃是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基础,直接反映出企业的竞争优势,Senyshyn等学者(2020)以系统管理的角度出发,把产品竞争力界定为企业、产业乃至国家层面的系统性能力,牵扯产品、制造商和市场等诸多层面。Nuryakin和Maryati(2020)强调绿色产品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意义,指出绿色创新可显著提升产品的竞争力,Ivan等人(2011)宣称,产品质量乃提升农业食品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这些研究证实,企业竞争力不只是与产品质量和市场表现有关,还包含企业在管理、创新本领和环境适应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企业竞争力研究的过程里,用科学方法测度竞争力是一个关键课题,Tyulyaev和Turyanskaya(2000)提出一种涉及市场需求、价格竞争力、产品质量的多阶段评估举措,Kontareva(2015)采用将影响因素系统化的方式研究乳制品竞争力,认为安全性、质量与价格是主要影响要素。Antamoshkina等学者(2020)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评估农业机械产品竞争力,证实了DEA方法在竞争力测度上的有效性,Popa和Pater(2006)突出在不同层面测度竞争力,推出了综合评价模型,这些研究彰显,测度企业竞争力需将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全面考量市场表现、质量、安全性以及企业的管理与创新能力。
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包含内部管理、市场环境和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Sokolska(2008)说明,农业产品质量的提高直接影响到竞争力的上扬,Miao和Wan(2025)分析了财务稳健性对新零售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影响程度,认为外部监管和信息披露质量可强化其促进效果。Traiyarach和Banjongprasert(2022)考察了工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发现市场差异化战略可切实提高产品的出口表现水平,Jaya等人(2020)针对人力资源质量、产品表现和本地文化对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状况展开研究,说明这些因素在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方面作用显著,研究挖掘出企业竞争力的多维影响因子,为企业在各异环境下制定提升策略奠定了理论根基。
在强化企业竞争力方面,研究者们设计出多种方法,Petrovcikova等人(2022)对糖业产品竞争力开展分析,建议借助提升产品附加值与推动市场多样化来增强竞争力,Sabaruddin和Sunde(2024)表明经济外交和双边贸易协定对提升产品竞争力起到的作用。Prasetyani等人(2020)说明,借助改善要素条件与市场需求条件,可有效增强印尼纺织品的全球市场竞争力,Glynskyi(2010)主张,依靠创新以及市场适应性提升银行产品竞争力的方式,企业提升竞争力时应结合自身特点与市场实际需求,制定相符的战略及办法,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针对企业竞争力开展研究时,同样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研究路径稳步从概念探讨朝着测度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延伸,又在多个具体产业里进行了应用上的拓展。
就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及定义,国内学者从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企业竞争力不只是与产品和服务相挂钩,还关涉创新能力、市场适应状况和顾客关系等多个范畴,金碚(2001)强调企业在市场里具备的长期生存能力,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持续且高效地提供产品或服务,达成盈利与发展的综合本领。武永红和范秀成(2004)从顾客价值的视角出发,认为竞争力的核心是创造并传递更高的顾客感知价值,郭震等(2025)在探讨人工智能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的时候,再度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这些定义一起揭示出企业竞争力的多维属性。
就企业竞争力的测度手段方面,学者们拿出了多种科学的评价标准,有效的测量方法是研究里的关键课题,张进财和左小德(2013)构建了一个突出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金碚(2003)宣称,测评得把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结合,共同运用测评指标及分析指标。范晓屏(1997)针对多相测度指标体系展开探讨,强调从多个维度实施综合估价,单令彬和朱传华(2009)借助对茅台与五粮液的财务情况分析,呈现了竞争力模型在企业竞争力度量方面的运用,这些研究为企业竞争力的量化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证验证。
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涉及技术、市场、管理等多个范畴,研究探究出企业竞争力的多维影响因子,杜传忠等(2024)说明,人工智能凭借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化与智能化水准,切实强化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潘艺和张金昌(2023)剖析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发现其在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时,也许会造成财务方面的困境,张治栋和桂雅清(2023)说明创新投入与市场地位协同对企业竞争力具有正向效应,魏龙等(2022)从价值链稳定性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其对提升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有何作用,这些研究为企业制定改进策略提供了参照。
在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层面,国内研究总结了多种策略和方式,郭震等(2025)研究得出表明,人工智能能借助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与提升技能溢价,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赵恩北(2025)讲到,AIGC营销直接促使新零售企业竞争力上扬,还对顾客意识进行了调节层面的分析。伦蕊(2020)强调高端制造企业需借助研发创新驱动和产业链协同强化竞争力,卢琳(2011)钻研了供应链整合对宜宾白酒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指出它凭借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机制,强化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这些策略为企业在不同环境当中提升竞争力提供了实践借鉴。
(2)白酒产品及其竞争的相关研究
伴随全球酒类市场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本土品牌的壮大,白酒产品竞争力的相关问题正日益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尤其在中国白酒行业向着高质量发展阶段前行的背景下,怎样精准识别白酒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里的竞争地位、搭建科学的竞争力评价体系,并给出实用有效的提升办法,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展的核心指引。就已有的相关研究而言,国外学者更多聚焦在葡萄酒等烈性酒品的国际比较及集群优势解析,国内针对白酒产业的区域发展、评价手段、品牌构建以及文化特色做了系统性探究,本文从国外与国内两个层面出发去研究,归拢白酒及相关酒类产品竞争力研究的主流成果,给“M白酒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以及实践上的启示。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针对酒类产品竞争力的研究大多把葡萄酒当作核心对象,聚焦到产品比较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路线及创新能力的建设等方面,为中国白酒产品国际化竞争力研究提供了思路以及操作方法。
就多维度的竞争力测度方法而言,传统RCA指标在评估酒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体现出直观性,但存在对国内销售规模兼顾缺失的局限,为填补这一欠缺,Ndou等(2012)依靠“行业创新系统”框架,分析了意大利和另外一些地区葡萄酒的创新能力,指出区域创新要素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作用。而Thome等(2023)则将工业组织理论跟比较优势理论结合在一起,凭借RSCA、市场集中度(HHI)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展现了各国葡萄酒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持续性,Antamoshkina等(2020)给出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评估农业机械产品竞争力的思路,可推广到白酒这一产业,凭借投入 - 产出效率测算手段,分析不同酿造工艺对白酒企业竞争地位的贡献大小。
对烈性酒市场竞争力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有产品质量与地理标志,Prodanović等(2021)宣称,技术现代化、生产资源投入以及人力资本开发是提高产品市场表现的决定性条件,Ratten(2018)借助对澳大利亚巴罗萨谷的研究,揭示生态创新与区域集群对国际市场表现的关键意义,着重说明环境可持续性与产品差异化的协同功效,Flores和Ortiz(2019)从品牌层面研究国别品牌策略对增进国际社会认同的作用,Goyal等(2024)聚焦人工智能在葡萄园管理里的应用,验证数字化技术对产品品质稳定性以及市场响应速度的显著成效。
采用跨国集群比较与区域协同的方式可实现提升竞争力的战略路径,Sarturi等(2016)针对智利和巴西葡萄酒集群所做的对比研究表明,智利在技术引进与国际化水平方面优势明显,而巴西凭借内部协作实现了突破进展,Cabrera-Flores等人(2020)依靠“五螺旋”创新模型,提出在自然资源管理与政府治理效率等范畴的协同机制,进而构建可持续竞争框架,Wurz和Brighenti(2019)分析了巴西国内葡萄酒跟进口葡萄酒的市场竞争结构,点明政策扶持对本土品牌崛起的重大意义。
2.国内研究现状:
伴随我国白酒行业快速成长与市场竞争日益尖锐,学术界就白酒产品竞争力开展的研究渐趋深入,开创了以区域发展、评价方法、品牌建设、社会责任及核心能力为主要视角的多样化格局,研究者们借助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合,从审视高质量发展路径到搭建起竞争力评价体系,然后到集群品牌培育与社会责任强化,还有对地域特色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得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就白酒产业区域化发展与高质量发展路径而言,研究者开展了相关的系统研究。郄广平等(2025)依托中心—外围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剖析了贵州白酒产业在环境承载能力、品牌打造和技术革新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同时提出了基于区域发展策略及资源配置、产业多元化与创新等多维度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李士燃等(2024)在顶层设计维度揭示了白酒产业区域化的内涵与特质,指出消费升级、政策环境以及产业升级是驱动白酒产业往区域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提出了区域化建设方面的对策,石自彬与赵天惠(2023)经探讨泸州酒业产业联盟、建设集群品牌矩阵以及统一品牌形象标识等路径,提高了区域公共品牌的效应水平,这些研究为M白酒在区域化背景下探究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
随着国家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注,白酒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创新成为近年研究的一个热点。李子健与牛贵宏(2022)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技术,以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出发,找出了七种提升白酒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组合路径,强调多条件彼此交互作用的复杂性。廖斌等(2019)从可持续竞争力的视角出发,搭建了资源、技术、管理、环境四维度的评价体系,且借助层次分析法算出了指标权重,给出了实操便捷性强的评价工具,陈小兰等(2016)采用灰色关联模型构建了四川省白酒上市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体系,吴莎莎、何玉梅(2016)采用GEM模型来测定泸州白酒产业集群竞争力,给出优化产业链的相关建议,黄妍与戴新民(2013)把因子分析应用到白酒上市公司财务指标评估里,增加了财务竞争力测度的精细水平,上述的方法论创新为M白酒核心竞争力的量化评估提供了可借鉴的测度思路。
品牌建设跟企业社会责任被认为是提升白酒竞争力的主要路径。石自彬与赵天惠(2023)把集群品牌建设当作切入点,依靠泸酒产业联盟进行统一营销、构建品牌矩阵以及标识统一,实现品牌提价与市场匹配。翁靓与曾绍伦(2014)审视了白酒上市公司在引入“全球契约”、ISO26000等社会责任指标后竞争力的差异情形,指出社会责任和主营业务、企业文化以及战略竞争性的匹配状况。卢琳(2011)研究提出,供应链整合借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方式,可大幅提升宜宾白酒企业的竞争力。而葛露露(2016)则采用战略群组理论,推出了差异化竞争策略,强调了品牌定位与市场细分的关键意义,这些研究揭示出品牌和社会责任对行业竞争格局的深度影响。
地域特色跟核心能力构建成为白酒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主要视角,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了探讨。谭宏(2010)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跟地域性层面,表明了传统手工艺技能跟独特地理环境共同构成中国白酒的核心竞争力,蒋元贵(2012)针对地方白酒企业竞争环境展开分析,倡导灵活运用防御、扭转跟增长型战略应对差异化竞争。黄烨敏(2009)等针对茅台和五粮液开展了竞争力模型的财务分析,着重指出核心财务指标对企业竞争力的支撑意义,提倡按照地域特色与核心能力构建竞争力,并借此协助M白酒在激烈市场里形成难以效仿的竞争壁垒。
(3)相关理论基础
1.道斯矩阵(TOWS)分析法
道斯矩阵(TOWS Matrix)是一种基于传统 SWOT 分析模型延伸出的战略组合工具,由美国管理学者 Heinz Weihrich 于 1982 年在《The TOWS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一文中首次提出。与 SWOT 分析主要侧重于识别组织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不同,TOWS 分析更强调通过系统化地交叉匹配内外部因素,导出具有操作性的战略路径。具体而言,TOWS 构建了一个四象限矩阵,提出四种典型战略组合类型:SO(利用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ST(利用优势抵御外部威胁)、WO(用外部机会弥补内部劣势)、WT(规避风险并减少弱点)。该方法的核心在于促使决策者不只是“描述环境”,而是“匹配资源与战略”,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战略选择。
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中,TOWS 分析法常被用作战略识别和对策制定的逻辑起点,帮助研究者从全局出发,把握企业在特定阶段所处的发展环境与资源禀赋,明晰战略发力方向。例如,Helms 和 Nixon(2010)在对多家制造业企业战略分析的实证研究中指出,TOWS 有助于将模糊的 SWOT 描述转化为结构清晰的战略动作,增强了战略决策的执行力和现实适配性。近年来,TOWS 分析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研究中,特别是在白酒、制造、医药等传统产业领域,因其强调“内外联动”的战略整合能力,成为战略诊断与策略设计的重要工具。
在本研究中,TOWS 分析法可用于识别 M 白酒企业在“品质、品牌、工艺、文化、环境”五大核心维度上所处的内外部战略位置,帮助构建从竞争力评价结果到策略对接路径的桥梁,确保策略建议具备系统逻辑与现实依据。
2. 层次分析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学者萨蒂在研究结合不同部门对国家福利的共享程度分配电力总量”时提出了“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指的是把和决策相关的元素具体细分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多种不同的复杂层次,基于此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式。层次分析法综合运用多目标评价法、网络系统理论等,这一方法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权重性,可被广泛应用在项目决策中。
层次分析法强调把含有多种不同决策要素进行有效分解,将因素按照相应的权重或具体标准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对比不同要素的情况下挑选出最优应对方案。
层次分析法实质上是运用系统理念解答某个高难度问题,逐层把复杂的问题细分成很多个细小的层次指标。基于此,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指标要素进行排序,将其视作优化多目标、复杂问题的有效解决方式。
层次分析法的具体过程可见下图,即首先结合项目问题实际发展状况设置整体目标和各层次小目标,再结合具体的评价准则拆解大目标,将所拆解成的小目标分别分摊到其他层次上,再通过构建判断矩阵的形式实现元素对应,即实现某层级元素对其上层元素的优先对应,明确权重系数,完成所有的权重系数和备选目标权重的加权处理,所得出的最大的权重值便是最后的最优方案。但值得注意的是,层次分析法可被广泛应用在多层次复杂指标、难以量化分析的问题中。
图1 层次分析法步骤图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中,AHP 方法被广泛用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层指标的权重。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将主观判断转化为一致性权重值,增强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透明度。本研究将利用AHP对M白酒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维度——即“品质、品牌、工艺、文化、环境”五个一级维度——及其下设的二级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和权重分配。通过邀请行业专家与企业管理者对各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成对比较,构建判断矩阵,并利用一致性检验确保判断逻辑的合理性,从而生成指标体系的权重结构。基于此,为后续模糊综合评价法提供科学、权威的权重依据。
3.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数学原理是模糊综合评价法得以产生的基础,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运用定量分析法分析问题,规避了其他那些只能使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的弊端,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模糊数学理论强调复杂因素对某种特殊研究对象的全面评价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目前,学术界多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难以量化且难以预测风险的研究对象。关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具体可见下图。
图2模糊综合评价法步骤图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中,模糊综合评价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竞争力评估、供应链绩效、企业管理成熟度等领域。在白酒行业中,“文化”“环境”等维度本身存在较强的主观感知属性与评价模糊性,单一使用量化手段往往难以全面反映实际竞争力状态。因此,本研究在AHP基础上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前期权重设置结果,构建评价对象与评价等级之间的隶属度关系矩阵,进而计算出各维度的模糊综合得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研究将依据“品质、品牌、工艺、文化、环境”五个一级维度,构建因素集合U = {u₁, u₂, …, uₙ},并设定评价等级集合V = {v₁, v₂, …, vₘ}。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各项指标在不同等级下的隶属度值rij,形成模糊矩阵R。同时,将AHP所得的权重向量W与模糊矩阵R进行矩阵乘法运算,得到综合评价结果B = W × R。最终根据最大隶属原则,确定M白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总体等级,并可据此进一步识别其相对优势与短板维度。
综上,模糊综合评价法能有效解决传统评价方法在主观模糊性上的缺陷,还能为白酒企业多维度竞争力结构供整体评分依据,是本研究实现“评价—诊断—优化”闭环的关键工具之一。
(4)指标体系构建
在M白酒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本文以“品质、品牌、工艺、文化、环境”这五大维度为核心主轴,呈现出对核心竞争力内涵的多元认知与本土化再构。该设计依照了Prahalad与Hamel(1990)提出的核心竞争力三重标准,即进入多元市场、为消费者带来价值、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同时融入了资源基础观所主张的“VRIN”标准(Barney,1991),并引入Teece等人(1997)提出的“动态能力”视角,强调企业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整合、创建与重构资源的能力。基于这一基础,本文进一步融合了王莉(2021)对M白酒品质表达体系的五维划分、李保芳(2020)“文化M白酒”的理念,以及白酒行业在品牌、生态、文化和工艺方面的结构属性,建立拥有理论嵌入性与行业适配性的指标设计体系。五大维度彼此支撑,一同搭建起M白酒企业差异化优势的根基,为后续的量化评估以及策略优化事宜提供了结构化理论支撑。
一、品质维度:夯实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物质依托
品质是白酒企业生存跟发展的根基,更是铸就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部分。资源基础理论中, Barney(1991)指出,只有同时拥有“价值性(Value)、稀缺性(Rarity)、难以被模仿性(Inimitability)、不可被替代性(Non-substitutability)”的资源,才能造就持续的竞争优势。在白酒行业范畴内,品质恰是最贴合“VRIN”标准的资源形态之一。以M白酒企业为例,其主打核心产品采用了“12987”传统工艺,采用高温制曲、九次进行蒸煮、八次实施发酵、七次取酒,以及多轮的存放与勾兑,构建起风味独特、风格稳固的产品体系(王莉,2021)。M白酒企业所在地独有的酿造环境,如赤水河水源、亚热带湿热小气候、稳定的微生物群落等相关要素,进一步凸显了产品品质的不可复制性(李聪聪,2022)。在指标体系当中把“品质”设为首要维度,既彰显了对白酒产品核心属性的敬重,也顺应了RBV对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显著强调。
二、品牌维度:构建消费者与价值认同的连接点
品牌作为企业跟消费者之间情感及价值传递的重要媒介,是企业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层面。Prahalad与Hamel(1990)强调,核心竞争力应当支撑起企业多个产品线,为客户赋予价值,而且不易被复制,而品牌正是这种“整合性认知”的集中凸显。M白酒企业凭借多年积攒的高端形象以及文化认同,已在多个层面构建起了品牌护城河,依照BrandZ与BrandFinance(2024)所发布的报告,其品牌价值在全球烈性酒市场里长期稳坐头把交椅,单品实现营收超千亿元,成为高端白酒的标志性事物。这种品牌效应力源自持续稳定的品质输送,更依靠“文化M白酒”战略里“品价匹配”“真善美”价值观的长期培养(刘渝蓉,2021)。同时,中国消费者对“原产地品牌”与“地理标志”的认知增强,也进一步强化了品牌认可度。引入品牌维度展现了企业在消费者心理塑造中的战略意义,是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感知、可溢价的关键形式。
三、工艺维度:反映“不可模仿性”的核心要素
工艺作为传统白酒产业内的核心技术及文化载体,不仅是产品出现差异化的源头,更是呈现出不可模仿性的体现。Teece等(1997)提出的“动态能力”理论提出,企业须在变化的环境当中不断重构自身资源基础,而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正是白酒企业适应市场转型的关键环节。M白酒企业奉守“天人共酿”的理念,依靠原料筛选、微生物调节、高温发酵、陶坛储放等一整套精细步骤,促成了产品极高的一致性以及工艺稀缺性(王莉,2022),其“以酒勾酒”“典型体调配”等工艺流程,高度依靠酿酒师傅沉淀的经验与感官方面的判断,形成明显的“隐性知识”壁垒(陈兴唏,2021)。该维度既看重工艺自身的技术含量,也体现出企业在传承、优化和保障传统技艺方面的本事,是维持核心竞争力长久稳定的内部驱动力。
四、文化维度:夯实情感认同与战略延伸的根基
文化不只是品牌延伸的一种软实力,更是搭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支撑基石。Prahalad与Hamel(1990)创建了“树形理论”模型,指出核心竞争力要像树根一样支撑起核心产品与外在业务,文化正是此支撑力里最有整合及增值效能的要素。M白酒企业于“文化M白酒”战略实施中,系统建设了由“M白酒玖章”、酒节IP、红缨子高粱节等组成的文化体系,加大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还运用情绪价值与仪式体验强化了其文化影响力(周皓,2022)。文化元素同样成为白酒国际传播的关键内容,令其拥有“从产品拓展到文化”的延伸能力(刘益帆,2021)。在消费升级跟国潮文化的当下背景中,文化维度已越过传统广告传播的既有范畴,成为保障消费者忠诚、推动国际化前行的核心战略资产。
五、环境维度: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支撑
环境是白酒企业实现持续酿造和创新发展的生态根基,也是绿色转型背景下评估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的维度。按照Teece等(1997)提出的“动态能力”理论,企业在顺应环境变化的同时,同样要整合外部资源打造自身的韧性系统。M白酒企业长期扎根于赤水河流域一带,其在生态保护与产区管理上同样看重,在地理标志、生态可持续、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皆呈现出较高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王莉,2021)。借助设定生态酿酒保护红线、推动绿色包装及循环操作工艺,其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协同上实现了价值体现(汪中求,2022)。企业针对微生态系统的研究,同样构成了其差异化竞争的重要资源储备,让“生态基因”转变为产生品牌溢价的重要手段。把环境作为独立范畴纳入,既贴合了国家“双碳”政策态势,也揭示了企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度布局意图。
(二)文献评述及问题不足
当前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已发展出相对完善的理论及方法体系,主要集中于概念释义、度量方法、影响缘由和提升渠道等方面,就概念所涉及的层面,研究普遍认同,竞争力是企业创新能力、资源储备、组织协调以及外部环境适应状况的综合反映,是产品或服务于市场上相对优势的呈现。从测度办法角度,展现出多元样式的走向:传统的比较优势指标(像RCA、RSCA)连同产业组织分析依旧广泛应用于国际竞争力的宏观评估,以DEA、灰色关联、因子分析、层次分析法(AHP)、模糊评价以及定性比较分析(fsQCA)为代表的定量定性结合测评工具,已在不同产业与区域的微观层面得到了深度实践。就影响竞争力的因素而言,研究提出要从产品质量、品牌建设、技术改良、生态与文化亮点等多维度实施,既留意“硬实力”方面的生产工艺与技术投入,也留意“软实力”中的品牌溢价与社会责任情况,就提升策略而言,研究强调区域集群、供应链整合、数字化转型跟生态创新的协同效能,为行业实践给出了可运用的路径,借助文献归纳、案例分析、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等主要脉络,研究把产出效率、市场表现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形成了研究架构和主要路线,为各行业竞争力的测评与增强提供了有力参考。
尽管在理论及方法层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仍旧存在若干值得留意的缺陷,研究视角多数聚焦于宏观或跨行业的通用框架,在白酒行业尤其是地方特色白酒的微观差异与深度特征挖掘上存在不足,较难精确剖析单一品牌或企业的核心驱动因素,方法应用虽逐步走向多样,但往往只是运用单一工具或开展静态截面分析,一些研究对模型假设以及样本选择的合理性论证不充分,影响了结论在普遍情形下的适用性。实证研究多数依托二级统计数据和文献计量手段,欠缺足量的企业层面调研与供应链、渠道网络、消费者行为等原始资料的支撑,难以达成对路径实践的深度引导,就理论深度层面而言,对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理论及区域发展理论的整合应用尚显不足,尚未在概念框架中实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的充分展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研究成果的创新价值以及产业应用效果。
面对上述不足,本研究将把M白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提升相关研究作为切入点,试图实现如下突破:就构成要素层面而言,采用文献研究法与专家访谈法相融合,精准辨别M白酒独特的产品品质、品牌文化、工艺技术、生态资源与组织能力等核心要点。在搭建评价体系方面,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跟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多方法融合,既考虑量化指标权重的科学安排,又呈现出定性因素的综合判断结果,在实证分析的路径范畴,将采用企业一手的调研数据与行业深度访谈,以提高模型验证的可靠水平与适用效能。就提升策略而言,把TOWS矩阵与模糊综合评价加以结合,给出产品矩阵差异化优化、品牌矩阵搭建、数字化营销及生态协同发展等系统性举措,以开展M白酒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识别及评价体系构建为切入点,试图在多方法融合评价与提升策略创新方面实现拓展,为行业及学界供给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来源:葱姐私房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