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精心编排的“爱国”大戏,一个惊心动魄的“海外文物追杀”故事,加上“巨额保管费”的诱人承诺,让不少心怀民族情结的观众深信不疑。然而,这场直播间里的“情景剧”,最终被沈阳警方的一纸通报撕下了虚伪的面具。近日,沈阳警方成功破获一起利用直播间售卖假古董的诈骗案件,
一场精心编排的“爱国”大戏,一个惊心动魄的“海外文物追杀”故事,加上“巨额保管费”的诱人承诺,让不少心怀民族情结的观众深信不疑。然而,这场直播间里的“情景剧”,最终被沈阳警方的一纸通报撕下了虚伪的面具。近日,沈阳警方成功破获一起利用直播间售卖假古董的诈骗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某某等人以离奇的剧情和高额回报为饵,将廉价的工艺品包装成“流失文物”,非法牟利超过70万元。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网络直播环境中新型诈骗的复杂套路,也为公众敲响了警钟:在眼花缭乱的直播间里,所谓的“捡漏”和“爱国义举”,很可能只是诈骗团伙精心设计的“圈套”。
沈阳警方通报的这起案件中,核心人物网络主播李某某的“人设”和故事线堪称精彩。他首先将自己塑造成一位不畏艰险、致力于回购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爱国者”。
根据警方和受害人的描述,李某某在直播间里声称,自己在东南亚地区进行古董收购时,不慎触怒了“日本的某一神秘家族”(或“日本间谍”),正面临着被追杀的生命危险。这个戏剧性的设定立刻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营造出一种紧张、危机四伏的氛围。
接下来,剧情进入高潮。李某某表示,由于自己无法携带这批“流失海外的国宝”安全回国,急需找“爱国人士”帮忙。他的请求是:粉丝们拍下这些所谓的“文物”,暂时进行“保管”。为了让这个请求更具吸引力,他抛出了一个难以抗拒的诱饵:一旦他安全回国,将以等价回收的方式将文物赎回,同时还会额外支付一笔高达100万元的“保管费”。
主播的这套说辞,巧妙地利用了受众的两种心理:爱国情怀和一夜暴富的幻想。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购买“文物”不仅是帮助一位“爱国者”度过难关的义举,更意味着有机会参与到“追回流失国宝”的行动中,具有极高的情感价值。同时,“等价回收”和100万元巨额保管费的承诺,又在经济上提供了巨大的诱惑。在这种双重心理驱动下,许多人,包括受害人郭先生,心动不已。
郭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抱着“追回文物”和赚取“保管费”的想法,随即在直播间支付了3888元人民币,拍下了一个所谓“古董花瓶”。然而,当他收到货物时,幻想瞬间破灭。寄来的“古董”并非珍贵的文物,而是粗制滥造的“国宝帮”劣质工艺品。当郭先生意识到被骗,试图联系主播李某某时,发现自己已经被拉黑。此时,他才选择了向沈阳警方报案。
警方的介入迅速揭开了这场荒诞大戏的黑幕。
1. 廉价工艺品变“流失文物”:
警方调查发现,李某某直播间里所谓的“流失海外古董”和“文物”,根本不是什么古董,而是通过小商品批发网站以极低价格购入“国宝帮”发廉价工艺品或现代仿古制品。这些商品成本可能只有几十元,却被主播以数千元的价格出售。
2. “一件代发”的隐蔽链条:
犯罪团伙采用“一件代发”的模式,即李某某在直播间售出商品后,直接由上游的批发商将廉价工艺品快递给网友,这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运营成本,同时也让其诈骗行为更具隐蔽性。
3. 承诺回收与保管费:彻头彻尾的谎言:
至于主播承诺的“等价回收”和“100万元保管费”,警方证实这完全是彻底的谎言,目的是诱骗受害人下单。一旦粉丝上钩,完成交易,主播便会迅速将其拉黑,切断联系,从而达到非法占有的目的。
4. 团伙作案,非法牟利巨大:
警方查明,李某某并非单打独斗,他伙同另外3名犯罪嫌疑人共同运营着多个直播账号。他们用同样的剧本和诈骗手段,在短时间内非法获利高达70余万元人民币。目前,所有涉案犯罪嫌疑人均因涉嫌诈骗被依法刑事拘留。
沈阳的这起案件并非孤例。近年来,利用直播间进行古董文玩诈骗的案件层出不穷,其套路往往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尤其容易将中老年人作为目标。通过结合其他地区的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直播间“古董骗局”的几个典型特征:
离奇剧情吸引眼球: 主播们普遍采用“剧本杀”式的演绎,情节往往离奇曲折,例如本案中的“遭神秘家族追杀”,或宣称“为不与配偶分割财产而变卖祖传宝贝”、“急需筹钱治病”等,通过卖惨或制造紧张感来获取粉丝同情和信任。
高价回收的“空头支票”: 承诺未来会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高价回收“藏品”,是这类骗局的核心诱饵。这种“投资升值”的承诺,让受害者相信自己是在“捡漏”或“投资”,而非简单的消费。
营造稀缺与价值假象: 主播会为廉价的工艺品冠以华丽的名称,赋予它们根本不存在的历史和价值,例如声称某件瓷器是“全世界保存完整的只有这一件”、“曾拍出天价”,以此迷惑粉丝,让他们误以为买到了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
利用“爱国”或“情怀”绑架: 像本案中利用“追回流失文物”的爱国情怀进行道德绑架,是极具煽动性的手法,让受害者觉得购买行为是一种光荣的使命。
频繁更换账号逃避监管: 一些诈骗团伙为了逃避平台封禁和用户投诉,会频繁更换直播账号,或开设多个同名小号进行引流,甚至将交易引流到微信群等私人平台,以分散资金流,增加警方追查难度。
结语
沈阳警方破获的这起“古董”诈骗案再次提醒我们,网络直播间并非“捡漏”的宝地,而是新型诈骗的高发区。面对涉及“文物”和“高额回报”的诱惑时,公众必须保持清醒和警惕。文物古玩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其交易应遵循正规渠道和法律法规。任何脱离常理的“好机会”,尤其是涉及“巨额回报”的承诺,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陷阱。
监管部门也需持续加强对直播平台内容的审核力度,特别是针对古玩、文玩等非标品的交易,应建立更严格的准入和监管机制,对利用虚假剧情、虚假宣传进行诈骗的行为实施“零容忍”打击,保护广大消费者的财产安全。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