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番无奈又心痛的话语,来自河南省新乡一名六旬妇人的女儿。这位63岁的母亲在近两年间,深陷多个直播带货的古钱币与收藏品直播间,购买了大量号称出自“雷氏家族财产”的“珍贵藏品”。这场以“高价回收”为诱饵、以“家族争产”为剧本的骗局,不仅耗尽了老人的近20万元积蓄,
“买了两年,砸进去差不多20万,最后专家鉴定说,绝大部分都是一文不值的仿制品,就三枚真钱币,总价值不超过15块钱。”
这番无奈又心痛的话语,来自河南省新乡一名六旬妇人的女儿。这位63岁的母亲在近两年间,深陷多个直播带货的古钱币与收藏品直播间,购买了大量号称出自“雷氏家族财产”的“珍贵藏品”。这场以“高价回收”为诱饵、以“家族争产”为剧本的骗局,不仅耗尽了老人的近20万元积蓄,更深深伤害了一个家庭的亲情。
据媒体报道及多方线索,该犯罪团伙的直播套路之精妙,已远超传统销售模式,它精准地瞄准了老年群体的情感空缺与财富增值心理。在直播镜头前,主播团队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家族斗争”的戏码,声称因家族遗产纠纷、急需资金周转等离奇故事,将珍贵的“古钱币”低价出售。这种虚构的剧情,极大地激发了老年观众的同情心和“捡漏”心理。
更具杀伤力的是,主播们深谙情感营销之道,长期与观众互动,用“爹妈”“家人们”等亲密称呼,建立起一种虚假的“家人”情感连结。对于许多生活相对孤单的老年人而言,直播间不仅是购物场所,更成了一个充满“温情”的社群。这位新乡妇人正是因为这种长期、高频的情感互动,对主播深信不疑,认为他们是值得信赖的“家人”。在情感共鸣和一夜暴富的双重刺激下,她疯狂下单,将养老钱投入到这一堆堆被专家鉴定为“粗劣仿品”的“垃圾”中。
面对这种荒唐的“投资”结果,钱币专家一语道破了骗局的核心逻辑:“如果真能保证高价回收,主播自己早就囤货了,怎么会冒着风险在网络直播叫卖?”
专家指出,这种收藏品诈骗套路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环套”:
虚假权威背书: 为了打消老人的疑虑,直播间会出具所谓的“鉴定证书”。然而,这些证书的实际成本往往仅为2元,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后,链接的却是虚假网站,以此营造出“权威机构”认证的假象。
心理锚定与贪婪: 主播们贩卖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种“暴富”的幻想。通过“捡漏”、“低价转让”、“未来升值数倍”等话术,成功激发了老年人对财富增值的渴望,让他们相信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最终不惜投入所有积蓄,甚至借钱购买。
算法“帮凶”与“信息茧房”: 一旦老年人开始沉迷这类直播,背后的算法推送便成了“帮凶”。系统会持续向他们推送相似内容,将他们牢牢困在“信息茧房”之中。在算法的强化下,老人接收到的信息单一且具有高度诱导性,对外界和家人的劝告产生了极强的排斥心理。
亲情矛盾: 报道中提到,许多家庭曾试图劝阻,但老人往往固执己见,宁愿相信主播在镜头前的“温情表演”,也不愿听从子女的提醒,导致了严重的亲子矛盾。
新乡妇人20万换15元的悲剧,不仅揭示了骗术的狡猾,更暴露出老年消费者在网络直播时代所面临的维权困境。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法律定性模糊。在我国的法律实践中,此类案件往往难以被认定为“刑事诈骗”,而多被视为“消费纠纷”处理。根据刑法理论,诈骗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导致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
然而,在直播带货中,主播往往会巧妙地使用模糊话术,例如不直接承诺“古董”的真伪,而是用“家里留几件以后要发财”、“可高价回收”等暗示性语言。这种“擦边球”的营销方式,让警方难以认定其具有明确的“诈骗故意”,从而难以启动刑事追诉。
一旦案件被定性为“消费纠纷”,受害者就必须通过民事诉讼来维权。但这条路同样充满陷阱:
取证困难与分散订单: 这位妇人的订单分散在不同的小店和不同时间,使得家属难以锁定具体的直播间和主体。直播结束后,直播内容被删除、商家更换“马甲”(换账号)继续行骗(此现象在古董直播中非常普遍),都加大了取证的难度。
合同陷阱与败诉风险: 不法分子往往在商品描述或合同条款中预设了陷阱,例如注明“工艺品”、“收藏品非文物”等免责声明。这使得受害者在民事诉讼中,因无法证明商家存在明确的欺诈故意,或因合同条款限制,多数案例都以败诉收场。
前车之鉴: 此前,曾有人因“投资翡翠”损失46万元,最终也被定性为“消费纠纷”而不了了之。这无形中给其他受害者追讨巨款蒙上了一层阴影。
新乡妇人的遭遇绝非孤例。从卖假古董、假保健品,到虚假直播培训,老年群体正成为网络诈骗的“重灾区”。这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数字素养相对薄弱、渴望财富增值、以及情感孤独的特点,构建起一套套针对性的情感和财富陷阱。
这不仅是一场经济损失,更是一次对数字时代伦理的拷问:平台是否尽到了审核、监管和风险提示的责任? 当主播利用“亲爱的爸妈”这种称呼来诱导消费时,这种行为是否已经跨越了商业营销的界限,构成了道德和法律上的欺诈?
保护“银发族”的“指尖钱包”,刻不容缓。这需要多方合力:
监管升级: 执法部门应更加主动介入,对于利用虚构剧本、虚假权威、承诺高价回收等手段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商品的商家,应从严从快界定其行为性质,推动从“消费纠纷”向“刑事诈骗”的转化。
平台担责: 平台应加强对古玩、收藏品等高风险直播间的审核与监控,尤其是对高回报率承诺和亲情营销话术进行重点筛查,并建立关联账号识别机制,防止不良商家“换个马甲”死灰复燃。
社会关爱与数字教育: 社会和家庭应加强对老年人的数字反诈教育,更重要的是,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的情感关怀。填补老年人的情感空缺,才是抵御这些虚假“亲情”诱惑的最有效防线。
在数字浪潮中,我们不能让孤独和信息不对称,成为不法分子“围猎”老年人的工具。保护老年人的财产安全和精神健康,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