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6岁的王志成是深圳一名长途客车司机,白天奔波在高速路上,夜晚靠在车座里打盹。生活完全被方向盘、油烟和路灯串联起来。表面上,他是车队最能干的那个——能连跑十几个小时不喊累,修车、卸货样样来。可在妻子眼里,他是一个总不在家的丈夫;在儿子眼里,他是个一直说“再等等
46岁的王志成是深圳一名长途客车司机,白天奔波在高速路上,夜晚靠在车座里打盹。生活完全被方向盘、油烟和路灯串联起来。表面上,他是车队最能干的那个——能连跑十几个小时不喊累,修车、卸货样样来。可在妻子眼里,他是一个总不在家的丈夫;在儿子眼里,他是个一直说“再等等”的父亲。长年劳碌奔波,再加上久坐和睡眠不足,王志成的身体已早早亮起了警报。
2020年5月2日清晨,王志成正驾驶着一辆满载乘客的客车,沿着返程的高速疾行。连夜的长途让他的眼睛布满血丝,呼吸急促,双手紧扣方向盘。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光线刺进车窗,晃得他视线模糊。就在这一刻,下腹部忽然传来一阵钝痛,像被什么硬物顶着。他本能地收紧小腹,却只换来更明显的灼热。尿意一阵一阵地往上冲,他不敢随意停车,只得死死忍着。随着车程拉长,腰骶部的酸胀感不断扩大,连坐垫都变得硌人。每踩一次油门,疼痛都像被针扎。等车停进服务区,他几乎是小跑着冲向洗手间,尿线断断续续、细如丝线,排完仍有残余的胀闷。低头一看,尿液颜色发暗,带着刺鼻的味道,他皱了皱眉,自言自语:“坐太久,憋坏了。”
走出洗手间的那一刻,冷风迎面吹来,腰和小腹同时抽紧,整个人险些弯不下腰。他靠在墙上喘息,腰背像被压着一块石头,稍一挺直,腰眼处立刻传来酸刺的疼。他回到车上,重新启动发动机,双手一撑方向盘,感觉一股隐隐的钝痛顺着脊柱往上窜。大腿根部发麻,脚掌踩刹车时抖得厉害,连带着腰肌一阵抽跳。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他几乎是咬着牙把车开完。晚上收车时,背后的汗早已凉透,衣服贴在皮肤上,走路时两腿发僵,下腹坠得像吊着一袋沙。
5月5日早上,妻子给他送早餐,刚进门就被他脸色吓了一跳——面色灰白,额头上还挂着细密的冷汗,腰微微佝着,走一步都艰难。妻子忙问:“是不是又腰肌劳损?”王志成勉强笑了笑,声音低哑:“老毛病,坐车坐多了。”话音刚落,腹部突然像被针刺般抽痛,他弯下腰,手撑着桌角,整张脸瞬间涨红。疼痛从小腹钻到腰眼,又顺着腿根蔓延,额角的青筋一根根鼓起,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他的呼吸变得急促,几乎说不出话。妻子吓得赶紧上前,一边搀扶,一边喊他名字。王志成咬牙摇头,却连站都站不稳。那一刻,妻子顾不得多问,扶着他下楼拦车直奔医院。
急诊医生触诊发现前列腺明显增大、质地偏硬。B超提示:体积约48ml,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血液检查PSA值升至25.6ng/ml,游离比值下降至0.09,提示高度怀疑恶性。进一步MRI显示右叶有占位性病变,包膜外轻度侵犯;骨显像未见异常。穿刺活检证实为前列腺腺癌,Gleason评分4+4=8。综合评估,医生诊断为局限期前列腺癌。
王志成盯着那份检查报告,久久没有说话。报告单上的数字冷冰冰的,每一行都像敲在心上。他的嘴角轻轻抽动了一下,想说什么,却怎么也开不了口。坐在旁边的妻子怔怔地看着他,神情茫然,半晌才哽咽出声:“医生,真的是……癌症吗?是不是弄错了?他平时也没什么毛病啊,怎么就成这样了?”
医生放下听诊器,语气平稳而有力:“确诊没错,是前列腺癌。不过还在可控阶段,影像显示病灶局限,没有远处转移。现在手术时机非常合适,做完根治性切除,再配合药物治疗,恢复机会很大。”他用笔在病历纸上画了一个简图,指着位置解释:“前列腺癌常常起病隐匿,和长期久坐、憋尿、饮水少、压力大有关。王先生的病属于早期,可以手术解决,不要太悲观。”
妻子红着眼睛点头,声音微微颤抖:“医生,他才四十多岁,这手术……会不会影响生活?以后会不会再犯?”医生耐心回应:“根治性切除属于标准治疗,我们医院做得很成熟,风险可控。术后前几周可能会有排尿不稳、乏力等问题,但大多数人都能恢复。至于复发风险,只要规律复查、遵医嘱服药,控制得好,生活质量可以很高。”
在医生一连串解释中,妻子终于鼓起勇气,拉着丈夫的手轻轻点头:“咱听医生的,先把病治好。”王志成深吸一口气,神情平静下来,随即郑重地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
几天后,王志成被推进手术室。妻子坐在门外的长椅上,十指交握,整整等了五个小时。直到医生摘下口罩走出来,她才猛地站起。医生的语气透着疲惫,却带着安慰:“手术很顺利,病灶和可疑组织都已切除干净,恢复得好就能出院。”那一刻,妻子的眼泪瞬间涌出,哽咽得说不出话。
术后头几天,王志成下腹持续胀痛,排尿不畅,腰部仍有钝胀感。医生解释:“这是正常现象,随着组织恢复会逐步缓解。”他需要卧床静养,几乎每天都要护士帮忙换药。妻子在床边小心地擦拭伤口,动作一刻不敢急。
出院前,医生为王志成开出了度他雄胺和比卡鲁胺,并特意叮嘱:“这两种药是术后维持治疗的一部分,用来抑制体内雄激素水平,帮助减少复发风险。每天都要按时服用,切记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饮食方面要清淡,多喝水,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不要补得太过。平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不熬夜、不久坐,适当活动,有助于身体恢复。每三到六个月需要来医院复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泌尿系统彩超和骨密度评估,必要时做影像检查。规律复查、心态平稳,才是长期恢复的关键。”
妻子在一旁仔细听着,一边点头一边掏出笔,在病历夹上逐条记下。王志成静静地听完,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医生说的每一句话都不只是叮嘱,更像是在提醒他以后的生活要慢下来。出院那天,他拎着药袋,背有些微弓,走出医院时回头望了一眼,像是在默默告别过去的自己。
从那之后,生活的节奏彻底变了。王志成不再跑长途,只在车队帮忙接送短线。他每天早晨按时服药,然后在小区花园散步半小时,步伐不快,却一丝不苟。妻子帮他准备三餐,米饭小半碗,蔬菜占大半,每一口都细嚼慢咽。下午,他会躺在客厅的竹椅上打个盹,醒来后帮妻子擦车、整理院子,晚上八点便关掉电视,听听收音机或翻翻报纸。十点准时睡觉,从不再熬夜。
时间一天天过去,生活平淡却安稳。半年后复查结果显示一切良好,指标平稳,影像检查也未见异常。医生夸他恢复得快,让他继续保持。王志成笑着点头,正当他认为癌症的威胁就此远去时,新的意外迅速将他的美好生活击碎。
时间一晃到了2022年6月14日。那天傍晚,王志成刚跑完省际班,车子停在客运站后,他帮同事搬行李。弯腰时,左大腿忽然一阵酸胀,像被钝物狠狠压了一下,疼得他下意识吸了口气。那种痛不同于普通的肌肉拉伤,而是一种从骨头深处往外散开的钝痛,带着隐隐的灼热。他忍着,继续搬完最后一件行李,额头渗出细细的汗。回到宿舍时,大腿隐隐发紧,走路时总感觉那条腿比另一边沉重几分。他以为只是劳累过度,坐在床沿揉了几下,心想睡一觉就能好。可到了夜里,疼痛从大腿深处一点点往髋部蔓延,像一根细线在骨缝间不断收紧,让人彻夜难眠。
6月15日清晨,王志成几乎是顶着昏沉起床。左腿的酸痛不但没缓解,反而更重。每迈一步,大腿根处都传来一阵钝响,像骨头在轻微摩擦。疼到极处时,他不得不靠着床边慢慢坐下。妻子看他一瘸一拐,赶忙问是不是又腰椎犯了。王志成勉强笑了笑,说:“老毛病,歇歇就好。”午后他照旧出去走动,没走几步就被一阵剧痛逼得停下,整条左腿僵直,汗水顺着鬓角直滴。他咬着牙回家,躺在床上却找不到姿势,左侧一碰就痛,右侧又牵扯着髋部,翻身像撕裂一样,夜里反复醒来。
到了6月16日清晨,疼痛彻底失控。王志成起床时左腿一软,几乎跪倒在地,手撑着床沿才勉强稳住。那股痛从大腿内侧钻入骨髓,沿着股骨一路往下烧,连小腿都开始发麻。脚底踩地时像有无数针在扎,腿抬不起来,膝盖也变得僵硬。妻子见状,吓得赶紧上前搀他,他却仍硬撑着说“歇两天就好”。可刚迈出一步,左腿再度一阵剧痛,冷汗瞬间浸透后背。疼痛沿骨传导的那一刻,他的脸色刷地惨白,胸口发紧,连说话的声音都变了调。妻子再也不敢耽搁,扶着他出了门,直奔医院。
在医生的安排下,王志成很快做完了一系列检查。血液检查结果最先出来,PSA(前列腺特异抗原)高达78.4ng/ml,比正常值高出近二十倍。医生眉头深锁,语气沉重地说:“指标太高了,不太乐观。”随后又安排了骨扫描和MRI。几个小时后,报告显示:骶骨、腰椎以及左股骨上段出现多发放射性浓聚灶,MRI进一步提示多处骨质硬化影,部分区域已见轻度骨皮质受损。医生看着片子,久久没说话,终于叹了口气:“是前列腺癌骨转移。”
确诊后,医生立刻对王志成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注射,口服恩杂鲁胺以抑制雄激素信号;同时配合放射治疗缓解骨痛,再联合地舒单抗保护骨骼结构。治疗开始后,副作用远超想象。每天注射激素让王志成的身体像被抽空,潮热、出汗、头晕、乏力轮番上阵。放疗让他的皮肤出现红斑、脱屑,夜里骨痛如刀割,常常痛到咬紧牙关不敢出声。
医生根据情况调整镇痛方案,从布洛芬口服换成吗啡缓释贴片,疼痛稍有缓解。每次复查,PSA值虽有下降,却始终高于正常。1月20日凌晨,病情突然恶化。王志成在病床上痛苦地呻吟,呼吸急促,疼痛从腰部向胸骨放射,胸口起伏剧烈。护士紧急呼叫医生,推来止痛泵,心率飙升至135次/分,血压降到80/50mmHg。
医生立即给予吸氧、升压药物及静脉补液。监护仪上的心电波一阵紊乱,转为室性心动过速,随后骤变成心室颤动。医生下令除颤:“300焦耳,一次!”电击过后心电波短暂回升,却又陷入平线。抢救小组轮番上阵,持续胸外按压、静推肾上腺素、加压输液,时间一分一秒过去。45分钟后,主治医生看着监护屏幕上那条无声的直线,缓缓摘下手套,低声道:“抢救无效。死亡原因为前列腺癌术后复发伴广泛骨转移,继发高钙血症与心搏骤停。”
医生摘下手套,声音低沉而沙哑:“我们已经尽力了……请节哀。”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在每个人心上。王志成的妻子整个人瘫倒在病房门口,双手死死抓着门框,泪水顺着脸颊止不住地往下掉。她的声音撕裂般嘶哑:“不会的!不可能!他明明恢复得好好的!半年前复查都正常,医生说只要坚持治疗就没问题!他才四十几岁啊,怎么会突然就这样没了!”头发散乱,脸色惨白,她跌坐在冰冷的地面上,哭声几乎让整层病区都安静下来。
王志成的儿子脸色发白,整个人僵在原地,扶着墙才没倒下。嘴唇发颤,声音几乎断断续续:“医生……他不是说一切都稳定了吗?一直按时打针、吃药,每天都按你们的要求来,从不敢乱吃东西,也没再喝酒抽烟……他不是一直在好转吗?你们不是说这病能控制住吗?”妻子趴在床边,拍打着胸口,泪水混着汗水:“他真的很配合,你们知道吗?他每天早上五点准时起来,吃药、走步、喝水、测体温,连饭都我亲自做的,从没乱来过。他说自己活得比以前还健康,他还打算等身体彻底恢复再回去开车……”
哭声、呼喊声在走廊间回荡。医生没有立刻回答,只是站在床尾,神情凝重。根据所有病历资料,王志成术后恢复平稳、生活规律,服药依从性极高,各项指标一度恢复到正常区间。前列腺癌早期患者在接受根治性切除后的五年生存率超过90%,而复发并发生骨转移的比例极低。理论上,他的情况不该恶化得如此迅速。医生低头看着手中的复查记录,PSA值逐月平稳下降,CT影像在术后一年时仍显示骨结构完整,无明显异常,一切都符合标准的良性恢复轨迹。可现在,现实却残酷地摆在眼前。
为了查清缘由,医生开始回溯每一个细节。他问:“王志成术后有没有出现过漏服药、私自停药的情况?”妻子连连摇头,泣声中带着一种倔强:“绝对没有!每天几点吃药都是我盯着的,他从不马虎。连出门都带着药盒,我都看着他吃下去。”医生继续追问:“有没有自行服用其他药物?比如止痛药、保健品或者补剂?”妻子哽咽着摇头:“他怕乱吃东西影响治疗,从来不敢碰。您交代过的药我们一片都没落下。”
医生沉默片刻,又问:“饮食上有没有特别的变化?比如近期喜欢吃什么?有没有吃过高钙或高铁的补品?”妻子努力回忆,哽咽道:“没有,他一直吃得很清淡,早粥晚汤,肉菜搭配,偶尔喝点豆浆。他特别注意,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吃辛辣。您上次说要多活动,他每天都在楼下走路锻炼,按理说不会出事啊……”
医生轻叹,调出王志成所有的电子病历。从手术记录到每次复查报告,数据清晰、规范。术后PSA迅速下降,骨扫描未见转移,体重平稳,体能评分良好。每一项都让人挑不出毛病。这完全不合常理,手术彻底、药物规范、生活规律,病人配合度极高——从任何角度看,都不该如此快速复发并出现广泛骨转移。
望着这对泣不成声的妻子与儿子,医生心头也沉甸甸的。为了寻找更确切的答案,医院再次召开多学科联合会诊:肿瘤科、泌尿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的主任们聚在一起,逐项分析检查报告。有人提出是否存在未检测到的雄激素受体突变,有人怀疑是否有隐匿的骨髓微转移,也有人猜测是否是肿瘤细胞对药物产生了耐受。可无论哪一种假设,都无法完全解释王志成病情恶化的速度。会议室里一片压抑,连呼吸声都显得沉重。就在众人陷入僵局时,一名主任忽然抬头,视线落在病例记录上那个熟悉的药名——“比卡鲁胺”。
他的表情瞬间凝重起来,眉头深锁。沉思片刻,他起身合上病例夹,环视四周,语气低沉却笃定:“或许,我们从一开始就忽略了问题真正的根源。”会后,他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径直走向病房外的家属休息区。面对疲惫不堪的妻子与神情恍惚的儿子,他声音温和却带着一丝谨慎:“我想再确认一下王志成的用药细节。他每天的比卡鲁胺是怎么服用的?有没有同时吃其他药?或者与某些食物重叠?”
儿子立刻坐直,语气带着激动与不安:“主任,您放心!我爸用药非常小心!每天定好闹钟,固定时间吃药,从不用茶、咖啡送药,也不碰酒精。我们在家都记着,吃药那段时间绝对不吃高脂高蛋白的食物,更不会同时吃补钙、维生素或止痛药!他偶尔腰疼,也从不自己乱用药,总是先问医生。医生怎么交代,我们就怎么做,从没马虎过!”
妻子也哽咽着接话:“他根本不吃保健品,也不信偏方,连别人送来的中药都没碰过。每次复查前,他都提前停一切辅助药物,就怕影响检查。我们生怕出一点差错,所有细节都一遍遍确认,为什么……还是会癌症复发?”她的声音渐渐颤抖,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不。”主任忽然打断,语气低沉,目光犀利,“你们有没有想过,问题可能就出在他每天吃的比卡鲁胺上?”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劈进屋子里,儿子整个人僵在原地,眼睛骤然瞪大。主任接下来的问题更是让所有医生都愣住了,那是一个没人曾想过的细节。王志成的妻子脸色瞬间惨白,儿子喉咙发紧,声音哆嗦:“他……他好像……确实有这个习惯……”短短几秒,两人像被抽空了力气,双膝发软,一同瘫坐在椅子上。妻子的泪水瞬间决堤,哭声撕裂:“主任!您是说……难道就是因为那几种药……才……”
主任的目光沉着而哀痛,语气却无比坚定:“王志成平时的生活已经算得上极为自律——饮食清淡,按时服药,休息规律。比卡鲁胺也遵照医嘱,没有与酒精、保健品或高脂食物同服,一切都做得近乎完美。但他仍然在无意中犯下了三个极其微小却关键的错误。这三个错误太常见,太容易被忽略,几乎每个患者都可能重复。正是这些细节,让治疗的效果逐渐被掩盖,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他停顿片刻,声音低沉而有力:“这已经不是单一事件。全国范围内,类似的病例真的太多了。很多人和王志成一样,看似谨慎小心,却忽略了这三种常见药与比卡鲁胺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并不稀罕,可能是日常里最常用的药。可一旦与比卡鲁胺搭配服用,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反应,不仅让药效下降,还可能诱发前列腺功能波动,甚至加快肿瘤细胞的复发进程。”
王志成在服用比卡鲁胺的头几个月,一切看似顺利。每次复查,指标都在可控范围内,他也严格按照医生的医嘱,坚持每天定时服药。可真正的问题,悄然藏在他自以为“保护身体”的小习惯里。手术后的他胃口不好,经常觉得烧心、反酸,于是便在药店买了一种常见的抑酸药,每天早晚各一片。他以为这样能减轻胃部不适,却不知道这一步,正慢慢削弱比卡鲁胺的药效。抑酸药能显著改变胃内酸碱环境,让本该在弱酸条件下溶解吸收的比卡鲁胺变得“难以释放”。药片在肠道中吸收缓慢,活性降低,血液中的浓度不再稳定。短期内,他感觉不到任何异常,但药物的抑制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减弱,潜伏在体内的异常细胞得以喘息。王志成一直以为自己做得很谨慎,谁能想到,一颗“护胃药”,成了病情反转的导火索。
到了冬天,王志成的腰腿酸痛加剧。他以为是天气冷、骨头冻的缘故,便开始服用止痛药缓解不适。这类药物属于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确实能迅速减轻疼痛,却对肝脏代谢造成额外负担。比卡鲁胺恰恰通过肝脏代谢清除,而止痛药中的成分会诱导肝脏酶系统的活性,促使药物被更快分解排出。原本该维持24小时稳定抑制效果的药物,在他体内可能不到十几个小时就被代谢掉。王志成自认为服药时间错开了几个小时,以为不会有影响,可实际上,两种药在血液中依旧发生了竞争性代谢,削弱了比卡鲁胺的作用。久而久之,血药浓度逐渐下降,激素抑制不足,原本被遏制的异常细胞又开始活跃。腰痛虽然暂时缓解了,可真正的隐患却在悄然扩大。
第三个问题出现在补钙这件事上。医生在复查时提醒他要防止骨密度下降,王志成立刻买来钙片,甚至还听朋友的建议,每天喝两杯牛奶“助吸收”。可他并不了解,比卡鲁胺与钙离子在肠道中会发生结合反应,形成难溶物,阻碍药物的吸收。尤其是在空腹或刚服药后马上喝奶、吃钙片时,这种反应最明显。比卡鲁胺原本该进入血液维持有效浓度,却被“拦”在了胃肠道里。久而久之,血液中的药效水平下降,雄激素受体无法被持续抑制,异常细胞趁虚而入。王志成以为补钙能保护骨骼,却没想到这一步反而让药物的防线被削弱,骨骼成了最先出现问题的地方。
更棘手的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用药顺序出了问题。王志成早晨起得早,常常是一口气把比卡鲁胺、钙片和胃药一并吞下,再喝几口温水,便急匆匆出门跑车。他认为这样省事又不容易忘记,可这种“混合服用”的做法,却让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为复杂。抑酸药改变了胃内环境,钙片又与药物结合,而比卡鲁胺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被充分吸收。药物在肠道中滞留时间过长,部分被分解失活,进入血液的有效量越来越少。随着时间推移,血药浓度波动变大,激素水平失去稳定,身体内的代偿机制被打乱,病灶逐渐扩大。王志成始终以为“按时吃药”就够了,却不知“怎么吃”才是关键。
他的饮食习惯也在无形中助推了问题。比卡鲁胺属于脂溶性药物,需要适量脂肪参与吸收,可王志成自从手术后为了“清淡养生”,刻意减少油脂摄入,每顿饭几乎只吃青菜粥和蒸鸡胸肉。缺乏脂肪让药物吸收率大幅下降,血液中浓度难以维持稳定。他觉得清淡饮食是恢复的保障,实际上却让药效“打了折扣”。这种持续的低剂量暴露让体内异常细胞的敏感性下降,对药物产生耐受。直到骨痛出现,他还以为只是劳累引起,殊不知病情早已悄悄越过防线。
当王志成再次入院时,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震惊。骨扫描显示多处浓聚灶,腰椎和股骨出现病理性破坏。医生追问他的用药方式,才逐渐拼凑出真相:护胃药降低了吸收,止痛药加快了代谢,钙片又形成了阻隔,连饮食结构都在无意间削弱了疗效。这些看似健康的举动,彼此叠加,让药物的作用被层层削弱。表面上,他严格遵医嘱、生活规律,可细节上的失误却足以让整个治疗体系崩塌。医学上常说“细节决定预后”,王志成的经历正印证了这一点——有时,并非治疗失败,而是被忽视的微小习惯悄然改变了结局。
参考资料:
[1]郝渺,彭莉莉,刘亚洁,等.桦褐孔菌提取物治疗大鼠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研究[J/OL].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4[2025-10-10].https://doi.org/10.13451/j.sxu.ns.2025097.
[2]杨克宁,徐小娜,徐自强,等.自制防水型膀胱造瘘鞘在单通道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25,32(19):50-51.DOI:10.19542/j.cnki.1006-5180.2411-620.
[3]邓芳琼,高锦芸,蒙锦莹.连续性干预模式联合反馈多点干预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术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25,47(09):1575-1578+1584.DOI:CNKI:SUN:HBYZ.0.2025-09-035.
(《纪实:深圳一男子前列腺手术顺利,2年后骨转移,医生:这三点不注意,还会再次复发转移》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