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开卷第一回也,红楼梦第一句话交代了全书主题,什么意思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00:25 1

摘要:“红楼梦”不是书名,“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这句话庚辰本没有,是后来的甲戌本加上去的。庚辰本没有后来伪托的“凡例”,全书第一句话是“此开卷第一回也。”这句话并不仅仅是作书之套话,而是交代《石头记》写的是大明兴亡。

“红楼梦”不是书名,“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这句话庚辰本没有,是后来的甲戌本加上去的。庚辰本没有后来伪托的“凡例”,全书第一句话是“此开卷第一回也。”这句话并不仅仅是作书之套话,而是交代《石头记》写的是大明兴亡。

这句话之后,就交代了“甄士隐”,明确告诉读者,文本背后隐藏着真事,读《石头记》必须要“索隐”。也就是说,读者要以文本为线索,看“风月宝鉴”的正反两面才能“索”出背后隐藏的真事。索隐,就必须从第一句话开始。

那么,“此开卷第一回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隐藏的是大明兴亡历史呢?

“此开卷第一回也”,文本意思说的是:打开这卷书,这是第一回。卷,就是可以卷起来的书。古代以竹木简书写文章,用绳子把单片竹片或者木片串起来就是书,这样的书可以“卷”起来。因此,通称书籍为“卷”。

后来用绢、纸书写,也是可以“卷”的,古籍从右往左竖式书写,读书时也可以“卷”。后来改为从左至右横式书写,读书反倒不能“卷”了。这样很不方便,尤其是躺在床上读闲书时,书稍微厚一点,就得以双手托着,很累。所以,我比较喜欢买仿古线装本。

这是闲话,但闲话不闲,这就要讲到“卷”中所隐藏的“章”了。卷是书,后来又引申为书的分目。一部大书要分开装帧,就分为若干卷,比如现在所说的上卷、中卷、下卷。庚辰本《石头记》是分卷了的,八十回分为八卷,每卷十回,开卷都有“石头记,脂砚斋凡四阅评过”为卷首,然后是这十回的回目。八卷,便是八本书。

《水浒传》、《西游记》都是一百卷,共分为二十卷,每卷五回。为何这两部书以五回为一卷,下文再讲。

一本书是一卷,合为一“函”,用匣子之类的盒装在一起就是一整部书。古人的文章都不长,每卷书又有若干篇文章,比如《石头记》每卷有十回,这十回便称作“章”。“此开卷第一回也”,也就是第一卷第一章。

此“章”谐音为“璋”,是朱元璋的“璋”,这句话的后面接着写的甄士隐,“甄”就隐藏了“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此处的“章回”就是隐写的“璋”。

大明是朱元璋“开卷”的,因而,这句话又隐伏了《红楼梦曲》第一句“开辟鸿蒙”,这四个字又是开篇故事女娲补天的照应。

辟,明也,君也,“开辟”指的就是建大明之君主,那便是“璋”。

女娲补天出自《淮南子》,这部书本名《鸿烈》。东汉高诱作《淮南子序》,解读其本名:“鸿,大也,烈,明也。”鸿烈即大明。鸿,谐音“洪”,隐喻洪武。蒙,菟丝,是一种草,菟是草兔,大明朱氏出自邾国曹姓,四大名著均以“草”谐音,草兔即隐写的大明朱氏。《水浒传》中的蒙汗药便是此“蒙”。

烈,是书中的“烈火烹油”,隐写了朱允炆亡于火,朱由检是“烈庙”,以及南明最后一帝朱由榔“回首相看已化灰”。“开辟鸿蒙”隐写的是大明兴亡,“开卷”也讲的是朱元璋开辟大明。

至于女娲补天为何指的是大明开辟,这其中的寓意我已经讲过多次,就不再重复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纠正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错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而是《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总共二百四十则故事,每则故事讲一件事,比如“祭天地桃园结义”,只写刘关张结义的事。明末清初时,毛纶父子修订以及篡改原著,改书名为《三国演义》,合二百四十则为一百二十回,每回拟定双行回目,这才成了“章回体”。

那么,《水浒传》为何以“回”为目,又为何以五回为一卷呢?后来的《西游记》又为何效仿《水浒传》分出章卷呢?要知其中之谜,那就要从大明国号找答案了。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初一,“诸将奉上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春正月丙寅朔,李善长、徐达等奉上为吴王。”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上以国之所重,莫先庙社,遂定议以明年为吴元年,命有司营建庙社,立宫室。”

朱元璋建“吴元年”建庙社立宫室,意味着当时选定的国号是“吴”。依古代皇帝登基前先封国公再封王的惯例,朱元璋就由吴国公而吴王,然后登基称帝。那么,朱元璋为何如此热衷“吴”呢?

吴,指的是吴回。《史记·楚世家》记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这个“庚寅”,就是薛蟠说的“庚黄(唐寅)”。吴回是火正祝融,“融,大明也。”问题是,朱元璋又为何以吴回之“融”为大明国号?

再看《楚世家》吴回是谁:“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吴回是楚国的先祖,楚国的先祖是姬姓高阳氏颛顼帝。《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上)出自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原来,朱元璋竟然是吴回的后裔。

吴回之子陆终生六子,第五子曹安的后代就是周武王封到邾国的曹侠——这就是曹雪芹的“曹”,又以“草”谐音,大明朱氏便是书中所写的“草胎”。陆终的第五子名叫季连,“季连,芈mǐ姓,楚其后也。”因此,吴回就是楚国的先祖。

《水浒传》以“回”为目,以五回为一卷,就是以吴回隐写的大明,《西游记》仿此。《石头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同样隐写的是吴回,而且,更加明确地写了“章回”,朱元璋就是“开卷第一回也”。

目,“重瞳子”,《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上)龙颜天表,凤姿日章,重瞳隆准,太平天子也。”重瞳子隐写的是大明成祖,《水浒传》中写的卢俊义、皇甫端都是“重瞳子”。当然,施耐庵那时还没有成祖,却以唐朝“太宗文皇帝”隐写大明“太宗文皇帝”,隐喻靖难之役就是一场玄武门之变,建文帝是被天策上将(朱高煦)射杀于禁城玄武门。

“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这句话,隐写了大明二祖,也就是开篇故事中的一僧一道。太祖曾入佛门,是《西游记》中的佛祖。成祖自称玄武大帝转世,便是“那道”。

曹,是邾国曹姓,“芹”便是吴回。芹即芹菜,书中又以“钦差”谐音。芹菜有一个别名叫做“楚葵”,也就谐音为“楚魁”,吴回便是“楚魁”。

朱元璋以吴回为国号,又自称吴国公吴王,他就是大明第一“芹”。所谓大荒山无稽崖之“无稽崖”,其实是“吴姬鸭”、“无鸡鸭”的谐音。“无”便是吴回的“吴”,吴回是姬姓高阳氏之后,朱元璋也是,稽就是“姬”的谐音,又谐音为“鸡”,大明朱氏世居金陵,又定鼎金陵,朱元璋因而自称“金鸡”。朱元璋有一首《金鸡报晓》时,就是写的“开辟鸿蒙”,大明是他这只金鸡三啼而成。

鸭指的是凤阳与南京,凤是“甲鸟”,石头城乃朱雀之地,朱雀也是“甲鸟”,“无鸡鸭”隐喻大明灭亡。所以,夏金桂就爱吃“油炸鸡鸭焦骨头”,这句话,隐藏了“焦大”,照应葫芦庙炸供、秦可卿“烈火烹油”:朱允炆被弓箭射杀,然后遭火焚;南明称崇祯为“烈庙”;南明朱由榔“回首相看已化灰”。

灰,即女娲补天“积芦灰以止淫水”之“灰”,书中以“雪”隐喻,朱明最终的结局就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朱由榔是南明最后一帝,也是大明最后的“芹”。吴回薨后,葬在了衡州衡山祝融峰,朱由榔出自桂王家,藩地就在衡州。此外,书中还暗藏了一个假“芹”,那就是在“贾复(假借复明)”然后在衡州称帝的吴三桂,夏金桂就有吴三桂的隐喻。

大明朱氏兴于“芹”亡于“芹”,且亡于“融”,岂不就是“又向荒唐演大荒”?

“此开卷第一回也”是句判断语,也就是第五回中的“判词”。判词即断语,隐伏“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所以,贾宝玉看过金陵十五钗册页,不知其意,警幻仙姑笑道:“且随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这闷葫芦。”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另讲,朱明就终结于葫芦僧与葫芦庙。所以,《石头记》已经“判断”了大明结局,全书只有八十回,更为后文了。吴三桂称帝,改衡州为应天府,所以,葫芦案就是在应天府“判断”的。

《石头记》是诗禅小说,以隐语隐写大明兴亡历史,每句话都要索隐才能真正读懂其中真相——这谈何容易。

来源:绿野萍踪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