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娃哈哈董事长宗馥莉被相关部门带走调查”——10月8日,这则消息在社交平台以裂变速度传播,相关话题迅速冲上头条热榜首位,单条报道阅读量飙升至32.9万。就在舆论揣测这家国民企业将陷入动荡之际,一则“宗馥莉今日正常上班”的消息击碎谣言,娃哈哈董事会更明确回应:此
“娃哈哈董事长宗馥莉被相关部门带走调查”——10月8日,这则消息在社交平台以裂变速度传播,相关话题迅速冲上头条热榜首位,单条报道阅读量飙升至32.9万。就在舆论揣测这家国民企业将陷入动荡之际,一则“宗馥莉今日正常上班”的消息击碎谣言,娃哈哈董事会更明确回应:此为“假新闻”。从全网热议到快速澄清,这场舆论风波看似偶然,实则折射出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期的典型困境,更让宗馥莉执掌下的娃哈哈所面临的多重挑战浮出水面。
任何谣言的发酵都离不开“事实引子”与“传播土壤”,宗馥莉此次被造谣,根源在于近期娃哈哈体系内的系列变动与舆论聚焦。
谣言的直接导火索,是宗馥莉核心团队成员的被查事件。杭州市上城区纪律检查委员会近期对宏胜饮料集团生产中心总监严学峰立案审查,这位在近190家娃哈哈关联公司担任监事的高管,自2007年起就跟随宗馥莉打拼,被视作其“心腹干将”。纪检部门的介入调查本属企业内部管理范畴,却在国庆假期这个信息传播敏感期,被演绎成“核心负责人涉案”的猜测,港台媒体更添油加醋传出“宗馥莉和30多名高管被带走”的不实消息。
而谣言能迅速燎原,更与娃哈哈正处于舆论漩涡中心密切相关。自2024年宗庆后逝世、宗馥莉全面接掌企业以来,这家老牌企业就风波不断:9月香港高等法院驳回其遗产纠纷案上诉,对相关汇丰银行账户实施资产保全;推动渠道改革淘汰492家负增长经销商引发争议;启用新品牌“娃小宗”替代沿用近40年的“娃哈哈”商标,被外界解读为“战略豪赌”。多重事件叠加下,企业核心人物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极易被放大,为谣言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传闻中伴随的“利益转移”“转移国有资产”等猜测均无实据。工商登记信息显示,娃哈哈股权结构清晰: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持股46%、宗馥莉持股29.4%、职工持股会持股24.6%,其中宗馥莉的股权系通过遗嘱公证合法继承,相关工商变更已全部完成。截至10月8日傍晚,娃哈哈终端市场供货稳定,正常运营未受传闻影响,用事实印证了谣言的虚妄。
谣言的快速澄清,离不开企业的及时回应,但更本质的原因,是宗馥莉正以实际行动推进企业改革,根本无暇陷入传闻中的“调查风波”。从2024年正式接棒至今,她始终在三条战线上同时发力,这场“传承攻坚战”远比谣言更值得关注。
第一战:改革深水区的“利益重构”
宗馥莉的改革从一开始就直面最核心的利益格局。在渠道端,她推进扁平化改革,淘汰低效经销商,同时增投冰柜加强终端管理,推动线上渠道占比从7%跃升至19%;在内部管理上,她打破“人治”惯性,重构薪酬体系,清理“搭便车”的惰性思维,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触动了部分老员工与宗族势力的利益。宗庆后胞弟宗泽后公开“炮轰揭短”,正是这种利益冲突的直接体现。
严学峰被查事件,被不少业内观察者视为这场利益重构的缩影。作为宗馥莉改革的关键执行者,其涉案是否与改革引发的内部举报有关,虽尚无定论,但无疑暴露了传承期企业内部权力博弈的白热化。而宗馥莉并未因阻力放缓脚步,2025年上半年,娃哈哈营收同比增长8.9%,利润增速超30%,新品贡献率提升至28%,用业绩证明了改革的阶段性成效。
第二战:品牌年轻化的“破局突围”
接手一个拥有近40年历史的老品牌,如何摆脱“老化”标签是宗馥莉面临的第二重挑战。早在2018年,她就主导推动品牌年轻化战略,通过限定饮品、跨界联名等方式贴近年轻消费者。2025年9月,她进一步抛出“杀手锏”:宣布2026年起启用新品牌“娃小宗”,同步注册46枚覆盖全品类的相关商标,甚至推动部分生产基地更名脱离旧体系。
这场被外界估值“放弃911亿元品牌价值”的战略调整,实则是宗馥莉的无奈之举与主动出击。由于股权结构限制,她推动的387件娃哈哈商标转让申请因股东反对失败,启用新品牌成为突破商标使用权限制的关键一步。尽管新品牌面临消费者情感壁垒、渠道震荡等挑战,首款无糖茶产品仍勇敢试水市场,展现了她摆脱路径依赖的决心。
第三战:家族纷争的“法律捍卫”
相较于改革阻力,家族内部的遗产纷争更让宗馥莉耗费心力。自2024年起,围绕宗庆后遗产的归属问题,多起诉讼接连上演。香港高等法院8月发布的资产保全令,以及9月驳回其上诉的判决,让境外资产处置陷入僵局。此前,她还需通过法律途径澄清“原告系宗庆后直系子女”的不实说法,提交遗嘱副本证明境外资产由其独家继承的合法性。
在这场纷争中,宗馥莉始终保持理性应对,未陷入情绪化对抗。她一方面严格依据遗嘱与公证材料捍卫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避免家族矛盾影响企业运营,这种克制与坚定,正是二代传承者所需的核心素质。正如法律界人士所言,“此类纷争的关键在于证据与程序,情绪化表态只会干扰企业稳定”。
宗馥莉“被带走”传闻的发酵与平息,为所有处于代际传承关键期的民营企业敲响了警钟。这场风波背后的三大启示,比谣言本身更具价值。
启示一:透明化是最好的“谣言疫苗”
娃哈哈此次能快速遏制谣言扩散,关键在于董事会及时发声与信息公开。相较于“当事人亲自回应才可信”的误区,企业官方声明本就具备法律效力,而股权结构、运营数据等核心信息的透明化,更从根本上瓦解了“利益输送”等猜测的生存空间。对传承期企业而言,建立常态化信息披露机制,主动公开改革进展与财务数据,才能减少信息差带来的谣言滋生土壤。
启示二:改革需“业绩护航”更需“节奏把控”
宗馥莉的改革之所以能顶住舆论压力,核心在于业绩的支撑——2024年营收增长53%的亮眼数据,成为回应质疑的最有力武器。但风波也提醒,传承期改革需兼顾力度与节奏。过于密集的政策调整易引发市场恐慌,而对老员工安置、宗族关系疏导等配套措施的缺失,会给反对者留下炒作空间。“稳扎稳打、边改边立”,才是更稳妥的传承路径。
启示三:正视“关注度陷阱”,聚焦核心目标
刘强东曾说:“没有谣言的公司根本就不是好公司,谣言越多越代表你威胁到了别人”。对娃哈哈这样的行业巨头而言,传承期的每一步动作都必然引发高度关注,这既是“关注度红利”,也是“舆论陷阱”。宗馥莉的应对给了很好的示范:不被谣言牵着走,始终聚焦改革、业绩与企业稳定三大核心目标,用实际行动替代口舌之争。
“宗馥莉正常上班”的消息,不仅是一则谣言澄清,更是对其传承者身份的一次隐性认证。在这场从“宗庆后时代”到“宗馥莉时代”的跨越中,谣言、争议与阻力本就是必经之路。正如娃哈哈从一家校办工厂成长为国民企业用了近40年,宗馥莉的传承与革新也需要时间沉淀。
外界与其追逐“被带走”这类捕风捉影的传闻,不如更关注这家老牌企业的转型实效:“娃小宗”能否赢得年轻消费者,渠道改革能否持续释放活力,家族纷争能否平稳解决。毕竟,真正定义传承成败的,从来不是谣言的烈度,而是继承者带领企业穿越周期的能力。
来源:海哥聊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