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徐州地铁站名:为啥有人觉得“不好听”?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7 01:55 1

摘要:每天早晚高峰,徐州地铁的车厢里总是挤满了通勤的人。有人盯着车门上方的站点提示屏,嘴里默念着下一站的名字;有人刷着手机里的线路图,琢磨着换乘路线。可偶尔也会听到身边人嘀咕一句:“这地铁站名,咋听着有点‘普通’呢?”

每天早晚高峰,徐州地铁的车厢里总是挤满了通勤的人。有人盯着车门上方的站点提示屏,嘴里默念着下一站的名字;有人刷着手机里的线路图,琢磨着换乘路线。可偶尔也会听到身边人嘀咕一句:“这地铁站名,咋听着有点‘普通’呢?”

其实不止一两个人有这感觉。打开本地论坛,总能看到类似的讨论:“‘医科大学’站直接用学校名,是不是少了点特色?”“‘黄山垅’‘庆丰路’,外地朋友来玩,念着都绕口”……这些吐槽算不上“批评”,更像是一种“盼着更好”的小遗憾。但要真说这些站名“难听”,倒也未必——它们背后藏着的,全是徐州这座城市的“实在劲儿”,只是没那么多“文艺包装”罢了。

先说说大家最常提到的“直白型”站名。徐州地铁里,用学校、医院、道路命名的站点特别多,比如1号线的“中国矿业大学”站、2号线的“徐州医科大学”站、3号线的“徐州东站”站。有人觉得“太简单了,没新意”,可仔细想想,这类站名其实最“实用”。

去年夏天,我带外地来的朋友逛徐州,他要去矿大找同学,出了地铁口看到“中国矿业大学”的校门就在眼前,直接感慨:“这站名太省心了,根本不用怕坐过站。”换成别的城市,可能会给站点起个更雅致的名字,但徐州偏不——对于每天靠地铁通勤的学生、上班族来说,“看到站名就知道到哪儿了”比“听起来好听”重要多了。就像2号线的“徐州火车站”站,不管是本地人赶火车,还是游客刚下高铁转地铁,看到这五个字,心里立马就踏实了,不用再对着地图反复确认“这站离火车站到底有多远”。

还有些站名,带着浓浓的“本地印记”,只是外地朋友初听可能有点“摸不着头脑”。比如1号线的“黄山垅”站、3号线的“下淀”站,还有即将开通的线路里提到的“驮蓝山”站。这些名字里的“垅”“淀”“驮蓝”,都是老徐州人从小听到大的地名,藏着城市的历史脉络。

“黄山垅”里的“垅”,指的是田间的土埂,过去这一带是农田,村民们依着土埂建房聚居,慢慢形成了村落,“黄山垅”的名字就这么传了下来。现在这里早就变成了热闹的居民区,但地铁站用了老地名,老一辈人出门坐地铁,看到熟悉的名字,能想起年轻时在田埂上劳作的日子;年轻人也能通过站名,多了解一点家乡的过去。还有“下淀”站,“淀”在徐州方言里有“低洼地”的意思,过去这里地势低,雨天容易积水,当地村民就叫它“下淀”,后来即便地势经过修整,名字也一直保留着。这些名字可能不如“云龙山”“云龙湖”那么有名,但正是这些“接地气”的称呼,让地铁站成了串联起徐州新旧记忆的纽带。

当然,也有不少站名是“风景与实用兼顾”的。比如1号线的“云龙湖西”站、“汉源大道”站,3号线的“泉山森林公园”站。这些名字既点出了附近的地标,又带着点徐州的“城市气质”。

“云龙湖西”站挨着云龙湖,这是徐州人最爱的休闲地之一。春天的时候,从地铁站出来,沿着湖边走几步就是樱花大道,不少人会特意在这一站下车,去湖边散步、拍照。“汉源大道”站则和徐州的“汉文化”挂钩——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徐州有汉墓、汉画像石等众多文化遗产,“汉源”二字既点出了道路名称,又悄悄呼应了城市的文化底蕴。这类站名就像“平衡点”,既满足了大家对“好听”的期待,又没丢了“好认”的实用性。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大家觉得有些站名普通,为啥不换个更雅致的?”其实,地铁站名的命名可不是“想换就换”的,这里面有严格的规矩。徐州地铁在给站点命名时,首先考虑的是“辨识度”——必须让乘客一眼就知道站点的位置,不能有歧义。比如“庆丰路”站,要是改成“XX花园”站,可徐州叫“XX花园”的小区有好几个,乘客很容易混淆;要是改成“庆丰家园”站,又可能让大家误以为站点只挨着这一个小区,忽略了附近还有其他居民区和商圈。

其次,站名还要“尊重历史”。像“黄山垅”“下淀”这样的老地名,已经在当地流传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是居民生活记忆的一部分。如果为了“好听”就改掉,反而会让老住户觉得“陌生”,也丢了城市的历史痕迹。之前有城市因为把老地名改成了网红名字,结果老居民找不到路,游客也觉得“没特色”,最后又改了回来——这说明,站名的“实用”和“有记忆点”,比单纯的“好听”更重要。

再者,站名还得“方便传播”。徐州作为交通枢纽,每天有很多外地游客来玩。如果站名太生僻、太文艺,比如用一些不常见的古地名,游客可能连名字都念不出来,更别说快速找到目的地了。现在的站名虽然普通,但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能轻松念对、记住,这也是一种“隐性的便利”。

其实,对于地铁站名,大家的期待本质上是“既要好认,又要有点特色”。这些年,徐州地铁也在悄悄做着调整。比如新建线路的站点命名时,会更多地结合附近的文化地标,像即将开通的线路里,有站点靠近“龟山汉墓”,命名时就考虑了和汉文化的关联;还有些站点会在名字后面加括号标注附近的地标,比如“某站(XX景区)”,既保留了原有名称,又方便了游客。

说到底,徐州的地铁站名就像徐州人的性格——实在、不花哨。它们可能没有那么多“诗情画意”,但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对乘客的贴心考虑,藏着对城市历史的尊重。当我们每天坐着地铁,听着广播里报出“下一站,中国矿业大学”“下一站,云龙湖西”时,或许不会觉得这些名字有多惊艳,但它们总能准确地把我们送到目的地,这就够了。

毕竟,地铁站名的核心功能是“指引方向”,而不是“追求文艺”。如果未来能在“好认”的基础上,多融入一些徐州的文化特色,那自然是更好的;但即便保持现在的样子,这些“普通”的站名,也在默默为徐州人的出行提供着便利,这本身就是一种“特别的价值”。

来源:俪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