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母亲正手忙脚乱地对付燃气灶,锅里的红烧肉溅得灶台上全是油星子。她今年六十八,老花镜滑到鼻尖,却非要抢着做这顿晚饭。「你懂啥,」她头也不抬,「这火就得猛,不然肉不香。」
「妈,您这锅烧得也太急了!」厨房油烟里,我扯着嗓子喊。
母亲正手忙脚乱地对付燃气灶,锅里的红烧肉溅得灶台上全是油星子。她今年六十八,老花镜滑到鼻尖,却非要抢着做这顿晚饭。「你懂啥,」她头也不抬,「这火就得猛,不然肉不香。」
十分钟后,她端着颤巍巍的盘子出来,红烧肉边缘有点焦,可她眼里的光比炉火还亮。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前几天看到的研究——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那帮学者,花十年盯着一千七百多号人,得出个挺有意思的:人越老,抗压力可能越强。
这发在《传播心理学》上,数据来自美国的中年调查项目,不是瞎编的。我原先也跟着大伙觉得,老人嘛,身体机能下降,应对压力肯定不如年轻人。可这研究偏说不是,关键藏在「控制感」这三个字里。
它让参与者记了八天日记。今天跟老伴拌嘴了,明天工作赶deadline,后天水管漏了没人修——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儿,能不能搞定,自己说了算不算。十年后再回访,发现控制感这东西特别「活」,像面团一样,今天能捏成馒头,明天也能擀成面条。同一个人面对相似的坎儿,今天觉得天塌了,明天可能就有办法了。
研究里有个叫大卫·阿尔梅达的教授说,「哪怕对麻烦的控制感就多一点,问题真能解决的可能性就明显涨。」我起初当是安慰人的话,直到看见数据:不管是跟邻居闹矛盾,还是替别人背黑锅,只要心里那股「我能搞定」的劲儿上来了,事儿就好办多了。
这倒让我想起母亲刚才炒菜。她明明被油烟呛得直咳嗽,却非要坚持「火大肉香」。我要上手帮忙,她还挥挥手:「去去去,你那火候掌握不好。」现在想来,她不是固执,是在找自己能拿捏的那部分。锅铲多重,油温多高,调料放多少——这些她能说了算,厨房就是她的主场。
更有意思的是年龄那组数据。刚开始,高控制感的人搞定压力的几率就高些。十年过去,同样的控制感,搞定的几率还往上走了走。特别是过了五十五岁的人,那曲线涨得更明显。
我以前也跟着偏见走,觉得老人身体弱,扛不住事儿。现在琢磨琢磨,他们是经历的风浪多了。知道哪些能抓住,哪些是浮萍,攥不住就不硬攥。就像我爸修电器,年轻人上来就拆,他老人家先看十分钟,这里敲敲,那里听听,才动手。不瞎使劲,反而效率高。
从脑子的角度说,老人不是反应慢,是会挑重点。一辈子攒下的经验,就像电脑里的缓存,遇到事儿不用从头加载。年轻人可能想一把抓,既担心项目进度,又琢磨同事脸色。老人呢,先把自己手头那部分做扎实了,其他的,船到桥头自然直。
研究里有个叫达科塔·维策尔的研究者说得挺实在,感知到的控制感不是跟别人比的,是跟自己比。老人不用跟小伙子拼精力,今天比昨天多稳住一分,就是进步。就像小区里的张阿姨,以前总说自己管不好家,后来每天先把茶几擦干净,看着亮堂堂的桌面,她就觉得「今天没白过」,慢慢的,家里也拾掇得利索了。
这倒给咱们提了个醒。平时别总盯着「这事儿我搞不定」,不如找找「我能控制哪部分」。工作搞不定?先把邮件回了。孩子不听话?今天先好好听他说句话。就像做饭,菜太多炒不过来,先把菜洗干净切好,心里就踏实一半。
我试过这法子。有回稿子催得紧,急得抓耳挠腮。后来想起这研究,就把任务拆了:上午查资料,下午写框架,晚上填内容。每完成一小步,心里那点掌控感就多一分,最后居然还提前交了稿。
还有个简单招儿,每天睡前花几分钟想想「今天我搞定啥了」。哪怕只是「按时吃了三顿饭」,也算。本来觉得这挺傻,后来发现管用。慢慢就明白,自己能抓住的东西其实不少,别总让「失控感」骗了。
该找人搭把手就开口。家里活儿多,让孩子帮帮忙;工作上卡壳了,问问老同事。别死扛着,好像求助多丢人似的。环境松快了,心也就定了,控制感自然就回来了。
这研究还说,以后要研究长期压力,比如天天加班,或者家里有病人要长期照顾。那种磨人的事儿,要是控制感也能帮上忙,那可真是好事。现在老人越来越多,要是能把这法子教给他们,让他们晚年过得舒心点,也算是件积德的事。
这研究就说了一个理儿:抗压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年纪大了就不行。关键是找着自己能攥住的小地方,一点点来。现在人压力都大,要是都能琢磨琢磨「我能控制哪部分」,而不是盯着「我搞不定的」,日子说不定能轻快不少。
也别再小瞧老人应对事儿的本事。他们的经验,那是真金白银换来的,这点偏见真该改改。
就是有点想不通,为啥以前没人发现控制感还能这么「耍」。不过现在知道也不晚,明天早上起来,先从叠被子开始试试——至少,这十分钟,我说了算。
来源:萍安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