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视力邀主持中秋晚会的谢娜,“面相”真的变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14:57 1

摘要:然而,当我们拨开争议的迷雾,会发现谢娜的职业生涯并非一条从疯癫到稳重的单向进化线,而更像是一场持续上演的“舞台失衡术”,在破坏与建设两种力量的拉扯中,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平衡点。

10月4日,当谢娜的名字与今年央视中秋晚会的主持人名单并列时,互联网仿佛经历了一次小小的地震,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紧接着便是审视与质疑。

这个曾经被贴上“疯癫”“咋咋呼呼”标签的综艺主持人,真的能驾驭国家级晚会的庄重与典雅吗?

编辑:F

然而,当我们拨开争议的迷雾,会发现谢娜的职业生涯并非一条从疯癫到稳重的单向进化线,而更像是一场持续上演的“舞台失衡术”,在破坏与建设两种力量的拉扯中,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平衡点。

回溯谢娜的争议史,几乎都与她那种极具破坏性的舞台张力有关,她像一条闯入平静池塘的鲶鱼,用出其不意的方式搅动着既定的流程与气氛。

这种策略为她带来了独一无二的辨识度,也为她刻下了难以磨灭的负面印记,2014年的金鹰节开幕式,堪称她“破坏性”风格的经典案例。

当搭档康辉,那位《新闻联播》里字正腔圆的代表,正在严肃探讨主持人如何应对突发状况时,谢娜的两次插话石破天惊,康辉说要像没事一样继续播,她脱口而出:“开始编?”康辉说信号断了也要接着说。

她又接一句:“开始演?”现场瞬间一片哗然,镜头扫过台下,何炅与海清脸上写满了尴尬,康辉更是皱着眉头,直言“没法跟她正常沟通”,尽管多年后,康辉在一次演讲中澄清,那段互动其实是剧本设计,但为时已晚。

这起事件早已成为公众心中谢娜“无知”“拉低档次”的铁证,而谢娜本人,在事后的四年里,从未出面为自己辩解,这种对边界感的试探,早在2007年的《快乐大本营》就让她碰过壁,面对巨星刘德华。

她抢在何炅前面发言,说错了作品名后还下意识甩锅给李维嘉,刘德华的回应直接而严厉,当场让她“去看看脑子”,这无疑是她那套舞台策略在资深艺人面前的一次彻底失效。

时间快进到2023年的双11晚会,相似的剧本再度上演,何炅已经官宣完苏有朋的演唱会,准备进入下一流程,谢娜却突然开启连珠炮模式,追问首站、站数、时间等细节,她甚至掏出手机,展示网友留言,要求苏有朋邀请自己当嘉宾,苏有朋只能尴尬地微笑。

何炅两次试图结束对话都未成功,最后只能苦笑摇头,这场互动被网友痛批为“强迫营销”,毫不意外地登上了热搜,她的这种破坏性有时甚至会越界到肢体层面。

在一次节目中,她表演的魔术被黄磊的女儿多多当场揭穿,情急之下,她做出了一个掐多多脖子的动作。

尽管事后双方都解释这只是一个玩笑,但这个瞬间还是让许多观众感到了不适,进一步模糊了舞台互动与个人情绪的界限。

然而,在那个充满争议的“破坏者”形象背后,一直存在着另一个谢娜,她拥有一种被喧嚣声所掩盖的强大能力——建立情感链接,并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做深度耕耘。

这股建设性的力量,才是她能穿越风暴,不断拓宽赛道的真正底气,《快乐大本营》于2021年停播后,谢娜推掉了二十多档综艺邀约,选择了长达半年的沉寂。

这次“暂停”似乎成了一个分水岭,复出后,在《你好时光》里,当一位创业女嘉宾哽咽时,她没有大声安慰,而是安静地递上纸巾,轻声给予肯定,这份细腻的共情,让同台的倪萍都忍不住称赞她“越来越会倾听”。

在聚焦中年女性话题的节目《姐姐当家》里,她更是展现了驾驭深度社会议题的能力,以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她能与嘉宾产生深刻共鸣,引导大家探讨困境与出路,完成了从单纯搞笑到输出价值的转变。

她的人脉圈也证明了这种建设性的链接能力,在高圆圆、胡歌这些几乎与综艺绝缘的艺人那里,她却能凭借个人关系与节目吸引力,邀请他们参与深度访谈节目《太阳市集》,这绝非仅靠流量就能做到的。

这种深耕的态度,在筹备央视中秋晚会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接到邀约时,她第一反应是“遇到了诈骗”,确认后便叮嘱团队严格保密。

她并不仅仅是接受一个任务,而是动用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德阳非遗推广大使,在晚会前的两三个月里,她扎根家乡,走访非遗传承人,亲手学习制作中江挂面,仔细了解德阳潮扇的工艺,还与三星堆的修复师深入交流。

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汇入了晚会的舞台,她不仅仅是在主持,更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家乡文化代言。

今年的央视中秋晚会,成为了谢娜“破坏性”与“建设性”两种特质正面碰撞的试验场,她的表现,既不是一场完美的逆袭,也绝非全然的失败。

而是一个努力在国家级舞台的规训下,寻求自我风格与典礼要求之平衡的矛盾综合体,从“形”上看,她无疑是合格的,一袭正红色礼服,配上利落的马尾,妆容被网友盛赞为“国泰民安脸”。

站在任鲁豫、鲁健这些央视名嘴身旁,她没有怯场,开场词“月满九州,山河锦绣”念得沉稳而有诗意,在搭档发言时,她能精准接话,不多嘴,不打断,完全收敛了过往的锋芒,但从“神”上,她内在的紧张暴露无遗。

镜头拉近,能看到她紧紧握住的双手,略显僵硬刻意的手势,以及不自觉的歪头、晃动等小动作,她的眼神频繁地看向提词器,与搭档缺少自然的对视交流,普通话虽有进步,但与专业主持相比仍有差距,一些“嗯嗯”之类的口头禅也保留了下来。

主旋律的台词,大多还是由其他更资深的主持人来承担,这就是一个努力扮演“央视主持人”角色的谢娜,一个被规训的谢娜。

然而,当晚会流程从标准主持切换到表演模式时,那个熟悉的谢娜瞬间回归了,她与李斯丹妮合作的四川话rap《火辣的毛血旺》,将三星堆、绵竹年画等家乡元素巧妙融入歌词,整个人松弛自如,与之前紧绷的状态判若两人。

当她用亲切的家乡话自称“德阳幺妹”时,那种独有的亲和力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赢得了身旁任鲁豫赞许的微笑。

这或许就是任鲁豫后来评价的,她找到了“娱乐精神与文化厚重的一个平衡点”,那个瞬间的自如,恰恰是用她最本真的方式,弥补了之前所有的生硬与紧绷。

结语

所以,谢娜的“面相”真的变了吗?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她的内在发生了调和,那股曾让她饱受争议的“破坏性”力量,经过沉淀与反思,被包裹在了更厚重的“建设性”内核之中,并在央视这个高压舞台上进行了一次艰难的融合。

公众对她的持续争议,本质上也是对主持人功能定位的探讨:主持人究竟应该是流程的稳定器,还是气氛的催化剂?

谢娜的职业生涯,恰恰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她是一个非典型的存在,在主流的规训与自我的天性之间,走出了一条充满矛盾,却又无法被轻易定义的道路。

支撑她走到今天的,或许并非某个具体的靠山,而正是这种在失衡中不断寻找平衡的顽强生命力,这一次,她没有被定义,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再次定义了舞台上的谢娜。

来源:史纪文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