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发展呈现“供应量足价稳”“绿色转型加速”“科技创新突破”“改革持续深化”四大特点,为世界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其中能源投融资量质齐升、向绿向新,为能源行业
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发展呈现“供应量足价稳”“绿色转型加速”“科技创新突破”“改革持续深化”四大特点,为世界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其中能源投融资量质齐升、向绿向新,为能源行业快速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十四五”能源投融资保持强劲势头
(一)能源投资呈现“增速快、结构优、活力强”特点
一是投资规模增速加快。“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工业投资增速呈现阶梯式态势,年度总投资额接连突破4万亿元、5万亿元、6万亿元大关,累计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接近10%,其中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的投资增速超过20%,电网的年投资规模增长至超6000亿元。能源投资成为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强力引擎。
二是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传统能源投资稳步推进,聚焦能源保供与效率提升保持稳健增速,其中火电投资在2023年触底后2024年累计投资1879亿元,同比增长38%。新能源成为电源投资绝对主力,2024年可再生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占电源投资比重超过80%。能源新业态迅速崛起,2024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超过7000万千瓦,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同比增长49.1%。
三是投资活力显著增强。近年来,民营企业深度参与能源领域国家科技项目,前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中有半数项目引入了民营企业参与,能源重点项目民营企业年均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电力设施建设领域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5%、年均增长超过15%,规模以上的充电运营服务商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
(二)能源融资呈现“制度健全化、工具多样化、结构多元化”趋势
一是政策制度日臻完善。“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项目融资模式从“政策驱动”向“市场主导”转变,形成了“激励+规范+保障”的完整体系。国家层面积极出台政策,针对能源项目加大财政资金、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同时,规范市场行为、强化风险防控,大力引导资金流向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低碳技术创新等领域,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
二是融资工具多点开花。能源项目从过去以银行信贷为主,扩展至创新工具与传统方式协同发展的多元体系。人民银行等多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等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加大对能源领域绿色低碳项目支持力度,创新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产品,“多层次、高效率”的绿色金融成为服务能源投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融资结构合理有序。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形成差异化分工与互补格局。在传统能源领域、跨区域电网工程、“沙戈荒”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等战略意义重大但投资回报期较长的项目中,以财政直接投资和国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信贷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民营资本在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充电基础设施、分布式光伏及风电项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十五五”能源投融资仍将处于蓬勃增长期
展望“十五五”,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进入大规模建设期,能源投融资将仍然保持旺盛态势,在为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提供关键支撑的同时,为经济稳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一是能源投资将更大力度支撑经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能源投资本身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对经济增长形成内生支撑,同时带动广大产业链发展,为经济注入活力。新能源等领域投资力度的加大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和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稳步推进对传统能源投资,将助力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推动能源转型平稳进行,为经济运行提供基础保障。
二是绿色金融将逐步成为促进能源投融资供需匹配的重要抓手。“十五五”期间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需要巨量资金提供支持。这就需要在现有融资体系的基础上,更大力度拓展绿色金融供需对接,引导资金流向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能效提升、设备更新等领域,通过多元化工具为新型能源系统建设提供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资金保障。
三是新技术新业态与融资模式创新将实现双向赋能。能源系统的效率、可靠性和包容性大幅提升,需要将数字技术与能源系统全链条深度融合,同时以低碳技术、虚拟电厂、零碳园区、氢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态将不断涌现,推动能源技术革命,需要更多创新金融工具的支持,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能源投融资为我国能源安全、保供和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仍面临多方面挑战。一是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跨区域的能源投融资合作和利益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发达地区能源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欠发达地区投资能力薄弱,尤其是传统能源主要产区面临传统产业下降和新兴能源产业不足的双重压力。二是融资渠道与成本困境有待进一步突破。绿色金融积极助力能源项目拓展融资渠道,但在能源投资规模维持高位的背景下,部分大型企业受带息负债攀升拖累、融资压力加大,而信用等级相对低的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市场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新能源全面入市,打通了新能源发展与市场建设的关系,新能源项目市场化程度全面提升,但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市场交易机制等市场化水平仍待强化,政策之间的协调协同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守正创新完善能源投融资体系,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强化引导作用。建议财政资金更大力度支持国家级能源建设项目和区域协同项目建设,通过多元激励方式,引导广大社会资金参与到相关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中。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发挥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的作用,用价格信号更好引导资源高效流动、合理配置。
二是聚焦效率效益,加大技术创新和新质生产力领域投资。精准对接投资需求,提升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加大对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的投入,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能源生产、运输与消费领域的运用,助力形成能源领域技术护城河,提升能源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更高效更安全更灵活更清洁的新型能源体系。
三是创新融资工具,以更高质效更低成本服务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积极拓展多层次绿色金融,扩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租赁为新能源、储能、电能替代等重点领域服务的覆盖面,加大绿色保险为能源安全、能源电力市场交易等提供风险保障的力度;发展转型金融,运用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碳减排挂钩债券等为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供资金,支持能源企业绿色发展;创新碳排放权质押贷款、能源REITs、绿色ABS等产品,为风电光伏、新型储能、虚拟电厂、零碳园区等建设运营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资金,更好服务支撑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四是深化国际合作,做好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稳健推进收益模式清晰、契合国际可持续发展标准的能源项目引入符合条件的国际低成本资金,加大对我国能源项目的投资支持。依托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等金融开放政策,探索构建以人民币计价的能源贸易结算体系,以我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领先技术助力人民币全球化进程,并巩固提升我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领跑者地位。(作者: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 吴洁)
来源: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