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男子阴茎癌去世,他的亲身经历,为所有男性敲响健康警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9 14:52 1

摘要:35岁,说年轻也年轻,说不算小也确实不算小。正是上有老下有小、事业和家庭两头跑的年纪,怎么也不该和“癌”字沾上边。可偏偏,这个年纪就有人因为阴茎癌走了。不是天灾,也不是意外,是一种被大多数男人忽视得体无完肤的疾病。这种癌症其实是可以预防的。

35岁,说年轻也年轻,说不算小也确实不算小。正是上有老下有小、事业和家庭两头跑的年纪,怎么也不该和“癌”字沾上边。可偏偏,这个年纪就有人因为阴茎癌走了。不是天灾,也不是意外,是一种被大多数男人忽视得体无完肤的疾病。这种癌症其实是可以预防的。

这事说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阴茎还能得癌?那不是老年人的事?”错得离谱。阴茎癌虽然确实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部分研究数据显示,30岁到40岁的患者比例正悄悄上升。

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为何还是发生了?问题,往往不在医生,而在我们自己。

在门诊里,阴茎癌的病人往往是“拖到最后一刻”的典型代表。不是不疼,不是不知道长了东西,而是“难以启齿”。有人等着等着,肿块变溃烂了才来,有人靠点草药膏子糊弄,结果肿瘤已经侵犯了尿道、腹股沟淋巴结,甚至转移全身。

阴茎癌早期其实非常“吵闹”——皮肤变色、红斑、糜烂、小结节、渗液、异味……这些症状不比青春痘安静。但问题是,大多数人不去查,他们更愿意相信“上火”、“包皮发炎”、“过敏”这些自我安慰的解释,拖一拖、忍一忍,等身体忍无可忍的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期。

根据《中华男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阴茎癌患者中有超过60%在初次确诊时已达中晚期,部分需行阴茎部分或全部切除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

说到阴茎癌,不得不提一个“老生常谈”的因素——包皮过长。但这事,真不能只当作“讲卫生”的小事看待。医学上早就发现,包皮过长可能导致包皮垢积聚,形成一种叫“致癌亚硝胺”的物质。长期刺激黏膜组织,增加鳞状细胞癌的风险。

有意思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曾统计,包皮环切率较高的地区(如部分中东和犹太人群体),阴茎癌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其他地区。这并不是鼓励全民割包皮,而是提醒大家:如果包皮过长、清洁不到位,又伴有慢性炎症反复发作,那就不是“洁癖”问题,而是“癌变”风险问题。

很多男性对HPV病毒的认知还停留在“这是女人打疫苗的事”。这种误解,已经误导了太多人。阴茎癌中有近一半病例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尤其是HPV16和18型,和子宫颈癌一样“臭名昭著”。

HPV可通过性传播感染男性生殖器黏膜,并在慢性感染后引发细胞变异。男性感染HPV后多数无症状,却具有高度传染性。换句话说,你可能是“携带者”,却毫无察觉。

打HPV疫苗不是女人的专利,越来越多国家已经将HPV疫苗纳入男性接种范围。国内虽暂未普及男性接种,但已有研究和专家建议将高危男性(多性伴、同性性行为者、免疫力低下人群)作为优先推荐接种对象。

别以为阴茎癌发病率低就可以不当回事。根据《中国肿瘤临床》杂志2024年的统计,在部分三线城市,阴茎癌的发病率在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排名第五,高于睾丸癌。虽然它不是“高发癌”,但致残率和致死率都不低。

患者心理承受压力巨大。一位肿瘤心理门诊的数据显示,接受阴茎部分切除手术的患者中约有68%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甚至影响婚姻关系、家庭生活,产生强烈的社交回避。

有不少男性看见阴茎红肿、渗液、疼痛后,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感染了”,然后跑去买抗生素、涂点抗菌膏,一连几周不见好转,还以为是“顽固性病”。直到肿块增大、出现溃疡、恶臭,才慌张就医。

这类误诊并不罕见。一项发表于《中华皮肤科杂志》的临床研究指出,阴茎癌初发症状与尖锐湿疣、龟头炎、肉芽肿性疾病相似,容易被非专科医生误判。一旦发现生殖器有不明肿块、持续不愈溃疡、异味分泌物,应尽快就诊泌尿外科或皮肤科,必要时行组织活检,别盲目自诊。

说实话,很多男性压根就没把体检当回事,尤其是泌尿生殖系统,只要没尿血、没疼痛,就觉得“我挺好”。常规体检项目中,阴茎检查几乎没人主动要求,医生也不好意思提醒。

但泌尿系统体检非常关键。阴茎癌早期通过视诊、触诊已可发现异常。如果有高危因素(如包皮过长、吸烟、HPV感染史),定期检查外生殖器尤为必要。

别把“男人的尊严”当成保护色,真正的尊严,是对自己健康的掌控。

说到治疗,多数人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切掉”的画面,吓得不敢就医。现代医学早就不是“动刀就全割”的粗暴路线。

早期阴茎癌可通过局部切除、冷冻治疗、激光消融、外用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膏)等方式保留器官结构。而中晚期则需要系统治疗,包括淋巴清扫术、放疗、甚至免疫治疗。部分研究显示,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在部分进展期患者中显示出积极的治疗反应。

但一切的前提,是“早发现”。等到癌细胞已经入侵深层组织,别说保留功能,连保命都成问题。

你可能不知道,吸烟是阴茎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多环芳香烃会通过血液影响生殖器局部免疫屏障,加剧HPV感染风险。

你可能也不知道,长期不清洁的包皮垢中含有大量促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会造成慢性炎症微环境,诱导癌变。

还有人以为“自慰会导致阴茎癌”,这属于典型的伪科学。适当自慰不会致癌,反而有助于清洁局部、减少炎症。

别再把“定期洗澡”当成预防癌症的秘诀,也别以为“我不乱来”就安全了。真正科学的预防,要从多方面入手: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尤其是包皮过长者,每日翻洗、彻底清洁。

高危人群应考虑主动筛查HPV,特别是伴有多性伴或有同性性行为史者。

若有包皮反复感染、红肿、难以翻开,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环切。

出现不明肿块、持续糜烂不要拖延,以周为单位计算时间,别等几个月。

最重要的是,别把“性器官”当成禁区,它是身体的一部分,不是羞耻的象征。

参考文献

[1]李春辉,丁玉强,王建中,等.阴茎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J].中华男科学杂志,2024,30(3):175-179.

[2]陈文斌,黄志强.HPV感染与男性泌尿系统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3,44(12):951-954.

[3]胡志斌,刘建国.包皮过长与阴茎癌发病关系的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2,36(8):845-849.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木子李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