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 年 8 月,117 岁的玛丽亚・布兰亚斯(María Branyas)在西班牙奥洛特平静离世。这位吉尼斯认证的 “全球最长寿在世女性”,生前每天雷打不动喝 3 杯含嗜热链球菌与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的酸奶,坚持地中海饮食,午后和家人视频聊天时,还能清
2024 年 8 月,117 岁的玛丽亚・布兰亚斯(María Branyas)在西班牙奥洛特平静离世。这位吉尼斯认证的 “全球最长寿在世女性”,生前每天雷打不动喝 3 杯含嗜热链球菌与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的酸奶,坚持地中海饮食,午后和家人视频聊天时,还能清晰回忆起 8 岁从旧金山移居西班牙的细节——这里的女性平均寿命约86岁,而玛丽亚比这一平均值多活了30余年—— 无癌症、无阿尔茨海默症,仅留下听力与行动的轻度衰退。
尽管百岁老人在现代人口结构中逐渐增多,但超级百岁老人(年龄≥110岁)仍属罕见——全球每600万人中仅约1位。这份稀缺性,让玛丽亚的生命轨迹成为衰老生物学研究的珍贵样本。在她离世前,巴塞罗那Josep Carreras白血病研究所的Manel Esteller团队,通过微创技术获取她的血液、唾液、尿液和粪便样本,完成了迄今为止对超级百岁老人最全面的多组学分析——涵盖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表观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还将结果与非超级百岁人群对比,试图揭开“无病长寿”的秘密。
117岁的长寿纪录保持者玛丽亚·布兰亚斯与研究人员Manel Esteller
01
短端粒也能长寿无癌
提到衰老,很多人会想到端粒——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随年龄增长自然缩短,异常短的端粒常与老年病相关。但玛丽亚的检测结果却颠覆了这一认知:她的平均端粒长度比所有健康志愿者都短,甚至处于“极度缩短”状态。
更反常的是,端粒的极度缩短并未让她陷入疾病困扰——直到生命终点,她都未被癌症、阿尔茨海默症等老年病缠上,仅留下听力下降与行动不便的痕迹。研究团队推测,这种“短端粒优势”或许正是她无癌长寿的原因之一:过短的端粒限制了恶性细胞的无限增殖,从根源上降低了癌症风险。这一发现打破了“端粒越长越长寿”的固有认知,证明端粒缩短可能只是衰老的“时钟标志”,而非直接诱发疾病的“元凶”。
类似的“衰老悖论”还出现在其他超级百岁人群中。美国波士顿大学研究的32名110-119岁超百岁老人,尽管也有端粒缩短、免疫细胞老化等衰老特征,却仅2人(6%)有心肌梗死病史,4人(13%)曾患中风,8人(25%)有癌症史且均已治愈——这些数据远优于普通70岁人群(心梗率15%、中风史20%、癌症发病率超40%)。显然,超级百岁人群的长寿,并非“不衰老”,而是“衰老与疾病分离”。
02
超级百岁人群的共性特征
玛丽亚的多组学分析显示,她的身体里同时存在“衰老痕迹”与“保护机制”——这也是全球超级百岁人群的共同特征。
从衰老特征来看,她的免疫系统已显现“老化信号”:炎症相关免疫细胞活性增强,B淋巴细胞群体呈现年龄相关的异常扩张,这些都是老年人群常见的免疫衰退表现。但与此同时,一系列“保护性特征”为她筑起健康屏障:
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她携带多个“抗衰基因变异”——DSCAML1基因变异能增强免疫细胞对异常细胞的识别能力,保护神经细胞维持认知;LRP1/2基因变异可促进血液中多余胆固醇与淀粉样蛋白的清除,预防血管硬化与痴呆。更关键的是,她体内没有与阿尔茨海默症、糖尿病等疾病相关的有害变异——意大利《GeroScience》期刊研究也证实,超百岁人群中82%携带至少1种心血管或免疫保护基因变异,且APOEε4等位基因(阿尔茨海默症风险基因)携带率为0,远低于普通人群15%的水平。
她的脂质代谢效率堪比中年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好胆固醇”)达72mg/dl(女性健康标准>50mg/dl),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仅6mg/dl,能高效清除血管损伤脂质。炎症水平也处于“低龄状态”——炎症标志物GlycA为621μmol/l(<650μmol/l为健康范围),而普通老年人GlycA超标率达70%,32人超百岁队列中仅13%超标。这种低炎症状态,让她在113岁时成功战胜COVID-19,成为西班牙最高龄的新冠康复者。
玛丽亚的血脂情况整体健康
玛丽亚的肠道菌群更是呈现“年轻化”特征:肠道内双歧杆菌(维持肠道免疫平衡的关键菌群)含量是普通老年人的3倍,促炎的梭状芽孢杆菌则显著减少。这一特征在意大利超百岁人群中同样存在,研究证实,双歧杆菌能通过产生短链脂肪酸抑制炎症,调节全身免疫,是超级百岁人群“少生病”的重要原因。
03
比实际年龄年轻23岁
对玛丽亚的检测显示,通过rDNA甲基化时钟评估,她的生物年龄比实际年龄年轻23岁。无独有偶,另一项研究中的184名百岁/超百岁人群的平均表观年龄,比实际年龄年轻18岁,110岁以上群体的年龄差值普遍超20岁。这种“时钟减速”的关键,在于重复DNA序列(如LINE-1、ALU)的高甲基化,甲基化水平稳定就能避免基因组不稳定;而普通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这类序列甲基化会显著下降,直接加速细胞衰老。
Manel Esteller团队还发现,玛丽亚的组蛋白H3K79甲基化水平比普通70岁老人高40%——这种修饰能维持DNA松散结构,确保细胞修复基因正常表达;核糖体DNA(rDNA)甲基化状态也保持稳定,避免了核糖体功能异常导致的细胞衰老加速。这些表观遗传特征,就像给细胞装上“减速阀”,让她的身体机能衰老速度远慢于实际年龄。
04
酸奶、社交与地中海饮食
尽管基因与表观遗传为玛丽亚的长寿打下基础,但她的生活习惯进一步放大了这些优势,且这些习惯在全球超级百岁人群中高度重合。
每天3杯酸奶是她坚持近50年的习惯——每杯含嗜热链球菌与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正是这类益生菌滋养了肠道内高含量的双歧杆菌。意大利超百岁人群研究也发现,70%的个体保持“每周至少5次摄入发酵食品”的习惯,肠道有益菌占比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对普通人而言,无需刻意模仿“每日3杯”,每天1杯含活性益生菌的酸奶或1小份纳豆、泡菜,坚持3个月就能让肠道有益菌占比提升20%-30%,炎症水平降低10%-15%。
她的日常饮食以蔬菜、鱼类、橄榄油、全谷物为主,极少摄入高糖高脂加工食品。美国32人超百岁队列中,68%保持类似饮食结构,每周食用深海鱼(富含Omega-3脂肪酸)≥3次的个体,HDL-C水平比不食用者高12mg/dl。这种饮食模式能优化脂质代谢、减少血管损伤,普通人群坚持5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可降低25%。
健康的饮食、充满活力和多元化的社交网络以及没有不良习惯”可能是布兰尼亚斯长寿的原因之一
规律社交与积极心态同样不可或缺。玛丽亚年过100仍参加社区手工活动,每天和家人视频聊天,还会清晰回忆童年移居经历。这与《Brain, Behavior, & Immunity - Health》期刊的研究结论高度契合:该研究对2117名成年人分析发现,“累积社交优势”(家庭关系、社区参与、情感支持)能显著减缓表观遗传衰老,使DunedinPACE时钟(反映衰老速度的动态指标)减速12%。意大利超百岁人群中85%保持每周≥3次社交,他们的皮质醇水平比社交稀少者低15%-20%,而皮质醇过高会加速DNA甲基化异常,导致衰老加速。
累积社会优势对 24 种生物标志物的影响,能明显看到 CSA 越高,表观遗传衰老越慢、炎症水平越低,对神经内分泌指标则无显著影响。
细胞王国
聚焦全球抗衰科技进展与转化
05
长寿是“基因+习惯”的必然
全球超百岁人群的研究证明:超高龄与健康不佳并非“必然绑定”,衰老与疾病能在分子层面被区分。过去200年人类平均寿命的持续上升已趋于停滞,如今决定寿命上限的,不再是疾病,而是衰老本身。
对普通人而言,无需羡慕玛丽亚的“基因运气”——她的酸奶习惯、地中海饮食、规律社交,都是可复制的日常选择。正如玛丽亚生前所说:“长寿不是靠运气,而是每天的选择——好好吃饭、好好聊天、保持平静。”
玛丽亚的长寿涉及六个因素:
具有“保护性和弹性”的基因组,其变异与长寿有关,并能抵御重大疾病
快速清除危险脂肪和糖的新陈代谢
低水平炎症
高效的免疫系统能够攻击入侵的微生物而不针对细胞(从而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
具有年轻个体特征的有益微生物群,含有多种抗炎细菌链
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小约 23 岁
未来,随着超百岁人群样本库扩大与衰老机制研究深入,对抗衰老的靶向干预可能成为现实——就像肿瘤学领域已有的表观遗传疗法,或许能打破当前寿命停滞的局面。但当下,通往健康长寿的路径已清晰:从一杯酸奶、一顿均衡餐食、一次轻松社交开始,积累属于自己的“抗衰资本”。毕竟,长寿的终极意义不是“活过100岁”,而是“活过100岁仍能自主、快乐地生活”。
来源:医学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