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的价值从不限于单一赛道,有些人在既定的高光领域站稳脚跟后,会选择转身迈向更具意义的新方向。赵普的人生轨迹便是如此 —— 他曾是央视《朝闻天下》的知名主持人,在镜头前用声音传递信息,收获无数观众的喜爱;却在事业如日中天时毅然辞职,投身电商领域,以独特方式守护
从央视名嘴到非遗守护者:赵普的转身,藏着比屏幕更耀眼的追求
人生的价值从不限于单一赛道,有些人在既定的高光领域站稳脚跟后,会选择转身迈向更具意义的新方向。赵普的人生轨迹便是如此 —— 他曾是央视《朝闻天下》的知名主持人,在镜头前用声音传递信息,收获无数观众的喜爱;却在事业如日中天时毅然辞职,投身电商领域,以独特方式守护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从光鲜的电视屏幕到充满烟火气的手工工坊,他的选择不仅打破了外界对 “成功” 的固有认知,更让人们看到:真正的耀眼,源于对内心热爱的坚守与对社会价值的追求。
一、寒门少年的逆袭:从初中毕业到保安,主持人梦想的萌芽
赵普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是在清贫中度过的。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初中毕业后便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选择参军入伍。彼时的他,还不清楚未来的方向,只知道穿上军装,就能为家里分担压力,这是他当时能想到的最实在的 “担当”。
刚进入新兵连的第一个月,部队举办了一场联欢晚会。舞台上,主持人穿着笔挺的制服,手持话筒,从容不迫地串联着各个节目,声音洪亮,眼神坚定,那一刻的光彩,像一束光,瞬间照亮了赵普的内心。他坐在台下,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心里第一次冒出一个清晰的念头:“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主持人,站在舞台上,用声音传递力量。”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迅速发芽。为了靠近梦想,赵普开始了近乎 “偏执” 的努力。他知道自己的普通话带着家乡口音,便每天清晨提前起床,跑到操场边,对着空气大声朗读报纸,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发音;每月的津贴,他大多用来购买主持相关的书籍,从《播音发声学》到《主持人语言艺术》,只要能找到的专业书,他都会想尽办法买回来,利用训练间隙反复研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部队里有文化的战友请教。
退伍后,赵普被分配到当地体育局当保安。这份工作枯燥而琐碎,每天的任务就是站岗、巡逻、登记访客,可他没有丝毫懈怠,反而把这当成了接近 “传媒圈” 的跳板。他听说体育局偶尔会和电视台合作举办活动,便特意留意相关信息,只要有电视台的人来,他总会主动上前帮忙,搬设备、递资料,哪怕只是能和工作人员说上几句话,他也觉得离梦想近了一点。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1 年,安徽气象台招聘临时气象主播,这个消息让赵普看到了希望。他立刻报名,却在初审时差点因为 “初中学历” 被淘汰。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看着他递上来的简历,皱着眉头说:“我们更倾向于高学历的候选人,你这点学历,恐怕很难胜任。” 赵普没有放弃,他恳切地说:“我知道自己学历不够,但我每天都在练普通话,也研究过气象播报的技巧,您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或许是他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对方,工作人员同意让他参加试镜。试镜当天,赵普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提前半小时到达现场,反复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和播报语气。轮到他时,他深吸一口气,拿起稿件,用清晰、平稳的语调完成了播报,没有一丝紧张,也没有出现口音问题。最终,他凭借这份 “拼劲儿”,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了临时气象主播的岗位。
二、从临时主播到央视名嘴: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与突破
成为临时气象主播后,赵普并没有满足。他知道,“临时” 两个字意味着不稳定,要想在主持行业站稳脚跟,必须不断提升自己。他把这份工作当成学习的机会,每天提前到岗,跟着台里的老主播学习播报技巧,观察他们如何调整语速、如何通过表情传递信息;下班后,他又报名参加了中国传媒大学的自考,系统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知识。
从那时起,赵普的生活变成了 “三点一线”:白天在体育局当保安,处理完工作就立刻赶往气象台,完成临时播报任务;晚上则回到出租屋,挑灯夜读自考教材,常常学到凌晨一两点。出租屋里的桌子上,堆满了各种专业书籍和笔记,墙上贴满了他手写的播音技巧要点,就连吃饭时,他也会一边嚼着馒头,一边听广播里的新闻播报,模仿主播的语气和节奏。
生活的考验接踵而至。1994 年,赵普的父亲因病去世,这个消息像一记重锤,让他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他请假回家处理后事,看着家里的困境,心里充满了无力感。可悲伤还未平复,三个月后,他在体育局的保安工作又没了 —— 单位进行人员调整,临时工被优先辞退。幸运的是,气象台的临时播报工作还在,这成了他当时唯一的精神支柱。
失去稳定收入后,赵普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他知道,“临时主播” 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找份更稳定的工作。他收拾行李,前往合肥找工作,可现实远比想象中残酷。两个月里,他跑遍了人才市场,面试了无数家单位,从工厂工人到酒店服务员,甚至连工地搬砖的活儿都去试过,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走投无路时,赵普想起自己还有 2000 元积蓄,便和同学合伙在夜市摆了个服装摊。每天清晨,他要去批发市场进货,扛着大包小包的衣服挤公交;晚上则在夜市里叫卖,直到深夜才能收摊。忙碌的生意让他几乎没有时间休息,更别说继续自考学习了。他只能忍痛暂停自考,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服装摊上。
服装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收入也稳定了下来,可赵普心里对播音主持的热爱,始终没有熄灭。每当路过电视台,看到屏幕上的主持人,他都会停下脚步,眼神里满是向往。1995 年,他偶然听说中国传媒大学主持学院干部专修班招生,这个消息让他重新燃起了希望。他立刻报名,白天忙着看店,晚上则熬夜复习,把之前落下的课程一点点补回来。
1996 年,赵普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中国传媒大学。踏入校园的那一刻,他激动得差点哭出来 —— 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学府,也是他离主持人梦想最近的一步。在大学里,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主动找老师请教,还积极参加学校的主持比赛,积累实战经验。
三、央视舞台的高光与转折:从《朝闻天下》到 “酸奶风波”
大学毕业后,赵普的主持生涯迎来了新的机遇。1996 年下半年,北京电视台招聘节目主持人,他带着自己的简历和在学校获得的获奖证书,前去面试。经过多轮考核,他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沉稳的台风,获得了三个月的试用期。
可进入北京电视台后,赵普并没有立刻获得露脸的机会。台里安排他做配音工作,每天的任务就是对着稿件录音,为新闻片或专题片配旁白。这份工作枯燥且不被人关注,很多同期进来的实习生都有了情绪,可赵普却把它当成了提升自己的机会。他每天泡在录音室里,反复听同事们的配音作品,分析他们的发声技巧和情感表达;空闲时,他就捧着主持相关的书籍,继续钻研专业知识,甚至把自己的配音录下来,和优秀作品对比,找出差距。
转机出现在 1997 年春节。当时台里准备录制一档新春特别节目,需要一名外景主持人补录现场镜头,可台里的主持人要么忙着录其他节目,要么还在假期未归。赵普得知消息后,立刻找到节目组负责人,主动请缨:“我虽然没做过外景主持,但我有信心能做好,您给我一个机会试试。”
负责人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同意了他的请求。为了做好这次外景主持,赵普提前一天去拍摄地点踩点,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还准备了好几版主持稿;拍摄当天,他穿着整齐的西装,冒着寒风,对着镜头从容地介绍现场情况,语气亲切自然,还不时和路人互动,捕捉到了很多生动的画面。
节目播出后,台里一位资深主持人看到了赵普的表现,对他赞不绝口,直接点名让他担任《财经报道》的主持人。这是赵普第一次正式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他格外珍惜这个机会,每次录制前都会做足准备,深入研究财经领域的知识,确保播报内容准确、专业。渐渐地,他的主持风格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在台里站稳了脚跟,最终成为了正式职员。
2001 年,赵普不满足于只做主持人,他想拓宽自己的职业边界,便利用业余时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制片专业,开始向幕后转型。2003 年,他参与制作并主持的《智慧接触》栏目,凭借新颖的形式和深刻的内容,获得了中国广播奖一等奖;同年,他还凭借一档综艺节目,成功入围 “金话筒奖” 提名名单 —— 这是中国播音主持界的最高奖项之一,能获得提名,足以证明他的专业实力。
2006 年,央视举办 “魅力新搭档” 选拔赛事,面向全国招募主持人。赵普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从上千名选手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成功进入中央电视台,成为《朝闻天下》的主持人。
在央视的舞台上,赵普的主持风格愈发成熟。2008 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在播报地震新闻时,看到遇难人数不断增加的画面,忍不住哽咽落泪。这份真诚的情感流露,打动了全国观众,很多人记住了这个 “有温度” 的主持人。可高光背后,也藏着不为人知的压力。
2012 年,赵普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消息,揭露某品牌酸奶存在安全隐患。这条消息迅速引发关注,相关品牌股价下跌,也让赵普陷入了舆论漩涡。随后,他主持的《朝闻天下》节目中,再也没有出现他的身影,外界纷纷猜测他被央视 “封杀”。那段时间,赵普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始终没有公开回应。直到几个月后,他才重新回到《晚间新闻》的主持岗位,这场风波才算渐渐平息。
四、转身非遗守护:从央视辞职到手工电商的开拓者
就在外界以为赵普会继续在央视的舞台上发光发热时,2015 年,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 —— 从央视辞职。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发热议,有人说他是因为 “酸奶风波” 心灰意冷,也有人猜测他是与台里理念不合,还有人觉得他是想转行赚更多的钱。
外界的猜测五花八门,可很少有人知道,赵普辞职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守护传统工艺。早在北京电视台工作时,他就参与拍摄过一档名为《传人》的纪录片,初衷是记录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可拍摄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纪录片拍到一半就被迫停播了。这次经历,让赵普心里埋下了 “守护非遗” 的种子 —— 他看着那些老匠人因为没有销路,不得不放弃传承了几代人的手艺,心里满是惋惜,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为这些传统工艺做点什么。
离开央视后,赵普没有立刻进入大众视野,而是回到了家乡安徽,开始默默筹备自己的 “非遗守护计划”。他先是创办了 “普哥焦枣” 品牌,专门推广家乡的传统焦枣制作工艺 —— 这种焦枣采用古法炮制,口感香甜,却因为缺乏宣传,一直 “养在深闺人未识”。赵普亲自走访当地的老匠人,学习焦枣的制作流程,还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焦枣打通销售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到这种传统美食。
与此同时,他还成立了 “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挖掘和保护全国范围内的传统工艺。2017 年 1 月,赵普加入了一个原创手工艺电商平台,成为创始成员之一。他利用自己的媒体经验,策划了《不要叫我匠人》系列专题,通过短视频和文字,讲述老匠人的故事,展示传统手艺的魅力。在他的推动下,这个电商平台成为了全国首个专注于手工产品的平台,上线后不久,就吸引了上千名匠人入驻,很多濒临失传的手艺,通过这个平台重新获得了市场关注。
同年 7 月,赵普又创办了 “普雷资本”,转型成为投资人,专门投资文创项目和非遗相关产业。他不仅为这些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还会亲自参与策划,帮助匠人对接资源,改进产品设计,让传统工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比如,他曾投资一个竹编项目,帮助竹编匠人设计出符合年轻人审美的竹编包和家居用品,让原本滞销的竹编产品,变成了网红单品。
这些年来,赵普很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却始终活跃在非遗保护的一线。他会定期走访各地的手工工坊,和老匠人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会组织 “匠人大会”,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匠人交流经验,碰撞灵感;还兼任 “中国匠人大学” 的校长,开设课程,培养年轻的匠人,让传统工艺能够代代相传。
有人问他,放弃央视的高光工作,投身辛苦的非遗保护,后悔吗?赵普总是笑着回答:“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在央视,我是在传递信息;现在,我是在守护文化。看着那些老手艺重新焕发生机,看着年轻匠人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这种成就感,比在屏幕上获得的掌声更让我满足。”
如今的赵普,虽然不再是镜头前的主持人,却以另一种方式 “发光发热”。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各种传统手工艺品 —— 竹编的灯罩、木雕的摆件、刺绣的手帕,每一件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闲暇时,他会泡上一杯家乡的焦枣茶,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心里满是平静。对他而言,现在的生活或许没有电视屏幕上那么光鲜,却更加踏实、更有意义 —— 这是他用初心选择的道路,也是他眼中 “更耀眼” 的人生。
来源:大城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