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你疲惫不是事情太多,而是你在脑海重复演练那些未发生麻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08:58 1

摘要:你疲惫,不是因为任务太多,而是你在头脑里反复排练那些还没发生的麻烦。

文|袁淑秀

你疲惫,不是因为任务太多,而是你在头脑里反复排练那些还没发生的麻烦。

每一遍彩排,都像你在现实外多演一场灾难秀;真正发生的,往往远比你演的轻。

我们都喜欢“预演”。

担心明天的会议会出错,于是头脑一遍遍模拟“问错话”“卡壳”“题目不懂”的场景;害怕别人不满意,就在脑里反复演练别人的脸色和指责;怕被拒绝,先把自己拒绝五百次,最后都觉得“是注定的失败”。

这类彩排看起来是在“准备”,其实是在消耗。

你觉得自己是在积累经验,其实是在重复同一处漏洞;你以为自己在扫雷,其实你等待的是烈焰。

心理资源和注意力,不是无限的。

你在给“可能”的风险预先缴费,结果常常迟到了现实本身,却被提前透支。

为什么我们喜欢做“脑内彩排”?

1. 控制的错觉

未来不可知,就让头脑编剧;你就算没真正掌控结局,也觉得“如果我想好应对方式,至少不会措手不及”。

控制未来其实是控制恐惧,而非控制发生。

2. 负面放大器在起作用

心理学里提到“负面偏差”——你对可能出错的细节,更敏感、更牢牢记住;一件小失败想象的版本比现实版本要夸张得多。

你一旦演练过多次,就会觉得到处都是危险,仿佛处在一场接一场的灾难里。

3. 可得性捷径

你反复想象的那种失败,比你完全没想象的好像更可能是真的;因为你“脑中见过”,就以为更可能出现。

你越演练,就越似曾相识,就越肯定“这会发生”。

但这只是主观可得性,不是客观概率。

怎么把彩排关掉,把注意力交回现实

A. 冷静分类:事实 vs 想象

你对某件事有担忧或不安,先分两栏写:“事实”(现在已知的情况)和 “想象可能发生的情形” 。

事实是什么?(比如:“我还没拿到会议议程”)

想象了哪几种可能?(“被问倒”“说错话”“别人不满意”……)

哪些可能是最坏的情况?概率高不高?(“我说错话 ⇒ 可能被提醒改正,不一定引起大问题”)

事实越清晰,想象就无处藏;你会发现多数麻烦只是“演练出来的面子戏”,真正发生的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全套。

B. 限定“彩排时间段”

不要让担忧随时闯进你的日常。

定一个“思考担忧/模拟可能”的时间段(例如每天晚上 10 分钟或白天某个固定时段)。过了这个时间,不再让思绪回到“如果…会怎样”。

这样做,一来让你控制什么时候“演练”,什么时候“停止”;二来让工作/行动时间更清晰,不会被不断跳出的设想搅局。

C. 小动作先做:最小验证步

无论你怎么预演,都不如现实给你一次反馈快。

你害怕说错话,不如先把最重要的问题写出来,然后练习或模拟答一句;你担心对方不满,不如先发一条简短确认的消息;你怕被拒,就先去和某人确认时间/步骤。

这样你得到的信息,就是真实的,而不只是想象。

每一步小的验证,都让“担忧”和“可能”从抽象变具体,从无底深渊变成有边有界的区域。

你可能也会发现:很多彩排得最厉害的情节,从未在真实中显现。

D. 身体也介入:让紧张有出口

紧张不仅在脑中,也体现在身体。胸口的慌、心跳加速、睡眠浅,都说明身体在响应“模拟威胁”。

实际行动、走动、喝水、深呼吸、散步,这些都是缓冲器。

你给身体一个出口,身体不必一直处于紧张预备状态,思绪就会慢下来。

E. 记“注意力账本”

每天你有一定注意力额度,可用来“实际任务”“沟通”“思考”“担忧”。

如果你一直在演练未来的风险,你在这部分用了太多份额,那么实际工作和当下的关系时间就会被挤压。

用最简单的形式记录一下:今天我有多长时间在担忧?它是否占用了本来该处理实际任务/休息/人际关系的时间?有没有界限?有没有节制?有没有替代行动?

给自己的练习(七天试验)

找一件令你焦虑的日常问题(会议、谈话、考试、对话、决策等)。

写下事实/已知条件;单独列出你担心可能发生的几种情况。

给自己“演练时间窗”:比如晚上 9 点 —10 点专门思考/模拟,过后不再让脑子自动跳到“可能会怎样”。

在实际可行的时候,采取一步最小验证行动(确认、练习、预演、沟通)。

每晚记录:今天演练了几次?有没有界限?有无行动?身心疲惫感比昨天怎样?

一周后看效果:疲惫感有没有减少?你的准备是否更聚焦?意外情况的发生频率是否低于你想象的?

真正让你疲惫的,是脑海中彩排的噪音,而不是现实本身的任务量。

适度、有限、有计划的思考很有用,但无限制地预演,只会让你成为自己的折磨者。

通过划时间、做具体输入、启动最小行动,让“担忧”成为工具,而不是主导者。

身体的介入、注意力分配的意识,也是让彩排安静下来的好帮手。

当你不再让想象持续演出,而是让行动说话,你会慢慢发现:真正担心的事情很少会发生,事情的结果也没你想得那么糟糕。

那种疲惫、焦虑——往往来自“以为要发生”的全部,而不是“真实发生”的有限。

让头脑稍微安静一点,给行动一点主场,你会轻松许多,也会清醒许多。

我是袁淑秀,松果儿童正念APP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近二十年心理咨询和教育经验,专注正念,擅长解决家庭教育、亲子、情绪、失眠、焦虑、抑郁等问题。

来源:松果正念袁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