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一杯”到“断舍离”,年轻人为何追捧“换季仪式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9 07:45 1

摘要:就连生活也按下了温柔的“切换键”——这几天,电话里是不是总听见“天冷加衣”的叮嘱?比起夏日对冰镇西瓜的渴望,是不是更想吃一点热乎乎的东西?

“这个国庆假期是开了‘雨雨雨’模式吧”“放假主要时间都在‘赏雨’”……“一场秋雨一场寒”,雨后的青岛秋意渐浓。

海边的风有了凉意,中山公园的叶子开始变色,市井喧嚣也似染上秋声——换季的青岛,仿佛一夜间更换了布景。

青岛中山公园的栾树 图源:小红书

就连生活也按下了温柔的“切换键”——这几天,电话里是不是总听见“天冷加衣”的叮嘱?比起夏日对冰镇西瓜的渴望,是不是更想吃一点热乎乎的东西?

换季,本是时序流转的自然过渡,可人们总能赋予这份过渡别样的仪式感——无论是打卡“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还是趁着国庆假期来一场衣橱“大换防”,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小举动,都是现代人对季节更替的“基本尊重”。

“换季仪式感”不是独属现代人的时髦与浪漫,古人对待季节更替,同样有着细腻讲究的门道。这些藏在节气里的仪式、融在生活中的讲究,并非偶然的风雅,而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传承。

“食饮有节”。古人换季时的“吃”,从不是简单的果腹,而是藏着对季节最郑重的回应。

小红书上,网友用秋日落叶“作画”

比如立秋时要“啃秋”,单一个“啃”字就满是仪式感:不是小口轻尝,而是要捧着脆甜的西瓜大口咬下,仿佛要把夏末的余暑、初秋的清爽都嚼进嘴里,才算接住了这季的开头。立春时要“咬春”,立冬则吃饺子,古人靠“吃”来感知和回应季节流转。

现代人的“换季仪式感”,同样绕不开“吃”:“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要少糖少冰,喝出透过心底的暖;新摘的秋月梨要现吃,嚼出润肺去燥的鲜;糖炒栗子得趁热剥,品出焦香软糯的甜……

从古代的“食时鲜”到如今的“时令打卡”,“吃”的形式在变,但藏在食物里的“换季仪式感”从未间断过。

“衣逐时令”。衣物从不是单纯的蔽体之物,而是与季节对话的信使,藏着对时光流转的细腻感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捣衣,是唐诗宋词里常见的秋日意象。实际上,这就是古人迎接秋日的“换季仪式感”:通过给布料刷上粉浆,再用力捶捣,让衣服变得经纬紧密、厚不透风,以备御寒。

今人的穿搭也是应时而变。入秋之后,社交平台上有人列出了“秋冬衣橱断舍离清单”,有人开始预测继“美拉德”色系过后新的流行趋势,有人已经晒出自己的“秋日穿搭OOTD”……

从古人的“捣衣迎秋”到今人的“风衣踏秋”,身上的衣装在更新,但用穿搭标记时节、拥抱时光的“仪式感”亦未曾变过。

秋日八大关,落叶金黄 (资料图)

“应时寻景”。在季节流转时,循着景色的变幻奔赴一场与自然的约会。就像古人春日“踏青”会记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趣,今天的年轻人也会在春日寻一片草地露营,并以朋友圈“九宫格”的方式定格美好时光。

如果说古人登高望远、采菊东篱是在感受秋之飒爽,今天年轻人相约去赏落叶、拍照打卡又何尝不是赴一场秋日的盛情邀约?

无论是以诗文记录心境,还是用镜头定格瞬间,那份逐四季脚步、藏时令美好的心意,始终未变。

“仪式感”是人们通过特定的行动或流程赋予事物意义,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与秩序感。“换季仪式感”既是顺应自然规律的“规定动作”,也是人们塑造生活、创造价值的主动表达。

青岛莱西市春耕作业 图源:央广网

“换季仪式感”,凝结着古人顺天应时的智慧。

在古代农耕社会,换季的“仪式感”始于农业生产的节律需求,先民以“立春”“立秋”等节气为换季节点,形成了诸如“籍田礼”“鞭春牛”等固定的农事流程。

慢慢地,“换季仪式感”从农事生产延伸至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比如,《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燥气当令、万物收敛,养生重在滋阴润肺、收敛神气,《黄帝内经》将“换季”与养生结合,指导人们根据季节调整饮食作息。

顺天应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生存智慧。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风霜雨雪、植物荣枯、动物蛰伏之间密切相关,并慢慢悟出了谋时而动、顺势而为的生活哲学。

“换季仪式感”,让季节流转的节点变成了现代人的情感锚点。

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感知会直接影响情绪体验。季节交替带来的物候变化,往往能精准“击中”人们的内在情绪。

对于都市人而言,在日复一日的忙碌里,时间的演进仿佛失去了清晰的刻度,许多人难免陷入“被岁月推着走”的无序感。而“换季”恰好以季节更迭为天然刻度,为生活注入了新的节奏。

“换季仪式感”换来的是满满的情绪价值:扔掉旧衣物如同“放下过去的烦恼”,在新的季节迎接新的生活;捧着“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就像接住一份温暖慰藉,是平凡日子里的“小确幸”;寒风乍起时,电话那头“天冷添衣”的叮嘱似一股暖流,缓缓流淌到心底……

从商业营销到文化传承,跨界混搭的“换季仪式感”还有更多“打开方式”。

让“仪式感”焕发新商机。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的“换季仪式感”总是创意满满。抓住换季新商机,许多商家也围绕“换季仪式感”做足了文章,用精准的产品和场景设计打动消费者。

这两年,“围炉煮茶”颇受欢迎

比如,饿了么近年来持续推出主打传统节气文化的内容IP“饿了么时令官”,不仅会根据节气梳理应季美食清单,还会联动线下商户推出节气专属套餐,既为消费者提供了清晰的应季消费指南,也帮商户吸引客流。

再如,入秋后茶饮市场的“季节限定战”格外热闹。茶百道瞄准秋季热门食材石榴,在全国门店同步上市“鲜剥石榴冰茶”和“鲜剥石榴芭乐”,上新首日就售出20万杯,成为不少人打卡秋日的“标配”。各大茶饮品牌与烘焙商家纷纷推出秋季新品,以“季节限定”解锁秋日风味,装点秋日浪漫,可谓“仪式感满满”。

让“仪式感”充满文化味。“换季仪式感”里深藏传统文化的魅力,古人顺天应时的生活智慧、代代相传的时令习俗,都在“仪式感”里悄悄延续。

青岛荷花节渐成夏日文旅新品牌 刘栋 摄

比如,越来越多的学校将换季仪式融入传统文化课堂。每到金秋时节,不少中小学都会举办“节气腌菜课”等特色活动,保留“秋藏”古意,让学生在切菜、拌料、封坛的过程里,品尝秋天的实在滋味,触摸传统时令智慧。

再如,城市社区也在为“换季仪式感”搭台。立春时的“咬春”体验、秋分后的赏秋雅集、冬至前夕的包饺子活动,总能吸引社区居民踊跃参与。在一些重要的换季节点,还会举办以节气为主题的体验活动,如北京地坛银杏文化节、青岛西海岸新区红枫文化节、青岛荷花节等,让文化传承可感知、可参与、可延续。

千年流转,“换季仪式感”中始终封藏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忱。

“秋风起,秋风凉,一场白露一场霜”,时序已至,你的入秋“仪式感”准备好了吗?

来源|青岛宣传 文字:王伟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