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7日,乌克兰“Defence-Express”网站爆出消息,乌军情报发现俄军部分防空部队用上了中国浙江凡双公司的FSTH-LD02/03型雷达,还说这是“中国军援俄罗斯”的核心证据,这款突然被推到风口浪尖的装备到底是什么,又为啥会在战场上引发这
2025年10月7日,乌克兰“Defence-Express”网站爆出消息,乌军情报发现俄军部分防空部队用上了中国浙江凡双公司的FSTH-LD02/03型雷达,还说这是“中国军援俄罗斯”的核心证据,这款突然被推到风口浪尖的装备到底是什么,又为啥会在战场上引发这么大争议呢?
事情要从乌军前线侦察说起,在俄乌冲突前线的俄军阵地上,士兵正盯着小型雷达的显示屏追踪低空目标,屏幕上跳动的绿点,对应的是10公里外乌军的FPV无人机,每隔3秒就会刷新一次位置,乌媒说这类雷达现在已经成了俄军对付轻型无人机的主力,之后美国相关防务媒体也证实了这个发现,在乌军看来,中国装备出现在俄军队伍里,就是“军援”最直接的证明。
但各方随后的回应,很快就点出了这个指控里的漏洞。浙江凡双公司的官网上写得很清楚,FSTH-LD02/03是标准的民用探测雷达,用的是机械扫描方式,简单说就是雷达通过天线转动来扫描探测区域,像扫地机器人来回清扫地面一样,它在国内常被用于厂区低空安防、小型机场周边无人机管控,浙江当地多家物流园区就用它监测上空的违规无人机,能捕捉到雷达反射截面积0.01平方米的微小目标,这个大小差不多和一台小型FPV无人机相当,刚好能满足探测需求。中国外交部虽然没直接说这事,但之前已经多次明确表态,“中方一直保持中立,不会给冲突双方提供武器,正常的民用贸易不受限制”。俄军这边没公开回应,但从战场情况来看,这类装备更可能通过第三方民用渠道购入,像跨境电商平台、专注民用科技的贸易公司,都是这类民用装备进入国际市场的常见渠道,并非直接的军事采购。
军事科学院的王明志研究员解释说,俄军选民用雷达其实是战场刚需。据前线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5月俄军曾在三天内击落1177架乌军无人机,可每架FPV无人机成本才几千美元,俄军发射一枚防空导弹却要花几万美元,明显不划算。传统的军用雷达虽然探测距离远,但对贴着地面飞的“低慢小”目标,识别率还不到30%,而且一开机就容易被乌军的电子侦察发现。再看中国这款民用雷达,价格还不到军用装备的十分之一,开机信号又隐蔽,刚好能补上这个战场缺口。
更有意思的是这里面的双重标准。据军事评论员木春山分析,乌军自身90%以上的无人机零部件都来自中国,就连他们激光反无人机系统的核心组件,用的也是中国技术。说白了俄乌双方都在使用中国民用装备,只是乌军故意忽略了自己也离不开中国供应链这回事,这种选择性指责显然存在双重标准。
说到底,这场争议其实折射出了现代战争的新变化,民用技术正慢慢变成战场补位的重要力量。中国民用雷达能被俄军用上,不是因为“军援”,而是它的性能刚好对上了反无人机的战术需求,10公里的探测距离刚好能覆盖前线阵地,机械扫描的稳定性适合复杂的战场环境,再加上成本低,适合大规模装备。
现在“民用装备军事化”成了战场的新常态,可怎么界定这些装备的属性边界呢?中方的中立立场很明确,出口民用产品是正常贸易,但反对任何一方把它用到军事冲突里。可问题是全球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规则来约束这类贸易,这也让中国总被卷进没有根据的指控里。
俄军用上中国民用雷达的争议,说到底是俄乌冲突的一个缩影,双方都在想尽办法补全装备短板,而民用技术刚好成了这场消耗战的“润滑剂”。但把正常的贸易说成“军援”,显然是偏离了事实本身。近期还有报道称部分民用芯片被用于战场,你觉得该怎么规范这类民用装备的国际贸易,才能避免它们卷入冲突?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中国民用雷达 俄乌战场引关注# #俄军反无人机 为何选民用装备# #民用装备军事化 边界在哪# #乌方指控 双重标准何在# #低慢小目标 防空难题怎么破#
信源: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木春山谈天下、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王明志
来源:壮志凌云yywz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