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四成美国犹太人认为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实施种族灭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9 00:42 1

摘要:“58%”这个数字蹦出来那天,我手机差点被犹太老同学刷屏——不是庆祝,是哀嚎:我们居然成了自己口中的“少数派”。

“58%”这个数字蹦出来那天,我手机差点被犹太老同学刷屏——不是庆祝,是哀嚎:我们居然成了自己口中的“少数派”。

别误会,没人想背叛,只是心脏被同一块石头连砸五个月,再硬的信仰也会裂道缝。

裂得最快的是饭桌。

我表姐上周把全家群名改成“加沙停火再改名”,她爸直接退群,临走甩一句“你爷爷扛过纳粹,不是让你给哈马斯递刀”。

表姐回敬一张图:1948年她爷爷在难民营抱着巴勒斯坦孤儿。

两代人,同一张脸,隔着屏幕互删。

别笑,华盛顿邮报说每五个犹太家庭就有一个在冷战,我赌实际更高——谁好意思把“断联”说出口。

synagogue 更尴尬。

我们那个改革派小会堂,以前周五晚祷告完必唱《希望》,现在干脆把歌词打印两份:一份带“以色列”,一份空白,谁唱谁不唱,自己挑。

牧师干脆把讲道改成“静默冥想”,省得台下打起来。

对,就是那个曾经为苏联犹太人上街喊破喉咙的牧师,如今一句“加沙”都不敢提,怕椅子飞上台。

年轻人早不指望教堂。

TikTok上#JewishVoicesForPeace 话题播放量破18亿,比我小时候念的《托拉》页数都多。

哈佛那份报告我一点不意外:身边90后犹太同事,十个有八个把“种族隔离”说出口,剩下两个在犹豫要不要辞职去南非出庭作证。

别急着扣“白左”帽子,他们里一半去过以色列,亲眼看见隔离墙,回来把希伯来语纹身改成阿拉伯语“自由”。

疼吗?

疼。

可疼不过被自家人骂“kapo”。

最魔幻的是那封600学者联署。

我导师,诺奖老头,一辈子给以色列写情书,这次也签名。

我打电话问他是不是老糊涂,他反问我:“如果1943年德国有犹太教授公开骂纳粹,你会不会觉得他背叛民族?

”我噎住。

老头补刀:“我们学历史的,最怕成为自己故事里的反派。

”挂电话前他加一句,“别转发,你师母还想去特拉维夫看孙女。

现实比声明更狗血。

法院听证会那天,我刷到一条LinkedIn:某AIPAC高管辞职,理由写“无法再为平民死亡背书”。

五小时后,他老婆发长文控诉他“被洗脑”,附带婚礼照片:新郎新娘当年在耶路撒冷哭墙下宣誓“至死守护犹太国”。

现在真到死,不过是婚姻先死。

底下评论第一条:“Mazel tov,终于离了。

”点赞两千,一半来自犹太人。

连音乐圈都逃不掉。

克劳德——对,就是那个把意第绪民谣改编成电子舞曲的怪才——上周在布鲁克林演出,中场把《我们终将自由》改成加沙版,台下犹太观众当场撕票。

视频流出,以色列电台直接下架他全部作品。

克劳德第二天直播,抱着爷爷留下的曼陀林,用破碎的希伯来语说:“如果我爷爷知道他的歌被用来给炸弹伴舞,他会先砸琴,再砸我。

”屏幕刷满“traitor”,他回一句“我爱以色列,所以我不能闭嘴”,然后账号被封。

三天后,他在柏林地下酒吧复出,门口排队三街区,一半巴勒斯坦旗,一半犹太星,保安检查武器比机场还严。

民调、法院、 TikTok、离婚律师……所有信号指向同一个黑洞:那个叫“犹太共同体”的抽象概念,正在碎成二维码,谁扫谁崩溃。

我奶,94岁,奥斯维辛编号刻在手臂,上周却问我:“如果以色列不再是我们的避难所,那我们还有哪里?

”我没敢答,因为答了就得承认——我们这一代人,可能真的要学习不靠土地也能存在的活法。

听起来像鸡汤?

那就把汤勺递给你:下次遇到犹太朋友,别急着问“你支持哪边”,先问“你最近睡得好吗”。

答案大概率是半夜三点刷手机,看加沙医院废墟里有没有童年玩伴的孙子。

来源:儒雅叶子9mmrw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