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7岁总被认为能扛的杨乐乐,在8月一次外地拍摄时被腹痛疼到跪地,独自坐上急诊轮椅
47岁总被认为能扛的杨乐乐,在8月一次外地拍摄时被腹痛疼到跪地,独自坐上急诊轮椅
据她自己在社交平台的视频说法,这事发生在两个月前
平时镜头里总是有精神的人,突然间被痛感裹挟,她没有喊同事,怕耽误进度,自己叫车去了医院
她第一反应不是求助,而是“别影响大家”,这句话听着就让人鼻子一酸
急诊大厅的灯总是亮过头,白得刺眼,她素颜、头发有些乱,拿着手机把就诊过程录了下来,轮椅滑过去时胶轮在地上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疼是突然拧紧的那种,像肚子里有只手在攥,直不起腰,她说自己当时真的跪在地上,跪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气
病来得像闯祸,根本不给你体面准备
一个人挂号、一个人抽血、一个人等结果,周围人来来往往,谁都有自己的急
那一刻的孤独,连屏幕外都能看见
检查结果出来,医生说得直白:不是简单的“姨妈痛”,是腹部有脓肿,拖得太久已经比较严重
她这几年一直有生理期疼痛,几个月前又觉得不舒服,以为还是老毛病,就当是能挺过去的那一类
医生直白地说:已经比较严重,是腹部脓肿
工作安排一紧,饮食和睡觉就乱套,日子像被人按了快进键,身体却在后面掉队
还好经济条件允许,她要了单人病房,静一点,能睡一会儿就多恢复一些
她住院时穿着病号服,吸着氧,躺在病床上打着吊针,手背上那根细管子跟着心跳轻轻颤
这是她47年来第一次一个人住院
那天视频里,她脸色发白,眼神发虚,说话语速比平常慢了半拍
挺过最疼的那阵子,她自己也有点后怕
这次住院把她这几年压着不看的问题全翻了出来
她回想饮食不规律,熬夜,工作和家庭两头拉扯
我们都知道这种状态,可真正被健康敲打前,总觉得自己还能再撑一下
《2025中国睡眠健康研究白皮书》说,中年人夜间平均只睡6小时44分钟,四分之一的人不到6小时,这不是小毛病,这是集体的透支
短视频拍摄、带娃、照顾老人,一件件都是正事,但身体不认可“情怀”,它只认作息
她是要强的类型,不主持时也在持续更新内容,梳妆台边常年摆着拍摄用的小灯,家里冰箱里常备的是孩子的酸奶
要强的人最难学会的一课,是及时求助
我们习惯了“我可以”的姿态,甚至到了急诊门口还想先给别人报平安,轻描淡写地说“没事儿”
可真没事吗?
疼到跪地的那一刻,它就是事
看病体验不同,心里留下的印象也不一样
前阵子媒体报道了一个澳洲博主Jess在阳朔的经历,凌晨腹痛呕吐,酒店5分钟内安排车和工作人员陪同,10分钟到县医院,无身份证就用英文名挂号,司机垫付费用,工作人员帮翻译,输液一小时缓解,2个半小时结束,花了280块
同样是腹痛,一个人扛与有人托底,体验完全两回事
有人帮忙跑腿、有人在旁边说句话,连输液时冰冷的药液都不那么扎手
说到输液,安全问题也很真实
5月安徽阜阳有位54岁男子因头晕就医,输了200毫升氯化钠和100毫升刺五加后出现不良反应,抢救无效去世
家属称医护没有询问过敏史也没做过敏测试,具体原因还在调查
就医别怕问问题,流程里的每一步都和你有关
“这药我用过吗”“有没有过敏风险”“有没有其他选择”,问清楚,签字时心里也更稳
这段时间医美安全也频频上热搜
6月,浙大一院一个月接收近90例“打毒”中毒患者,有个25岁的女孩注射所谓“瘦肩针”后出现呼吸困难、昏迷,抢救近一个月才脱险,还要3到6个月恢复肌肉力量
为了“直角肩”,把命交给了不正规机构,太不值了
浙大一院急诊科主任陆远强提醒,肉毒毒素是已知最毒的生物毒素之一,中毒往往在一周内出现、两到四周加重,一旦出现症状要尽快到大型综合医院,并尽快使用抗毒素
食源性中毒,100℃加热10分钟能破坏毒性,这种基础常识真的要记住
回到杨乐乐
她在视频里说,住院这事让她踩了刹车,开始反思这些年的节奏——太拼、太乱,身体在沉默里坏下去
她说完这句话笑了一下,还是那个熟悉的嗓音,但像从远处传来
截至10月8日,未见她病情复发的公开消息
这句话不惊喜也不失望,但对粉丝来说,已经足够安稳
人们留言让她慢点,别再用工作和人设跟身体做对
如果把这次事故拆开看,因果很清楚:多年痛经让她把异常当成“常规”,工作忙把就医往后挪,结果是脓肿拖成了急
事实是,任何和以往不同的疼痛,都值得你认真对待
尤其是持续加重、伴有发热、呕吐、乏力、出冷汗的情况,别再犹豫,去医院
要是一个人在外地,给自己列个“急诊清单”:身份证、医保卡、常用药、紧急联系人、备用现金或充满电的支付方式,这样心里不至于发慌
也别过度苛责“为什么不早点去”
很多人就是这样,单位里有安排,家里有牵挂,晚上翻来覆去睡不踏实,第二天还得顶着去开会
中年人的睡眠被切成碎片,身体迟早会找你算总账
该休息就休息,不是娇气,是理性
运动和饮食听上去老生常谈,可一个朴素的习惯,比如晚饭后走20分钟路、睡前不刷手机,往往比你想象的更有用
有些人会问:那到底怎么平衡?
我也没有答案,只能把看到的都说出来
健康是第一位的,这句话在年轻时像口号,过了四十就变成清单上的前两条
你可以要强,但别硬扛;
可以追求漂亮,但别拿安全做赌注;
可以爱工作,但别把身体当成只会“服从命令”的工具
能扛事不等于要逞强
杨乐乐这次住院,最值得记住的不是她打了多大一袋点滴,而是她在镜头里那句自省——以后要对自己好一点
这是“奔五”人群最难说出口的一句,也是最需要落实的一句
愿她慢慢好起来,愿每个把自己安排到最后的人,都能在该停的时候停一下
人到中年,体面不是撑着笑,而是及时停下来修修身上的螺丝
把这句话写在日历上,每翻到一天,就提醒自己一次
来源:蓝胖子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