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刚面世时,各地的评论家们对其进行各种否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9 00:40 1

摘要:昨天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1986年《小说评论》,里面几篇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评论让我大吃一惊。一位知名评论家写道:“这部作品结构松散,人物形象单薄,语言缺乏艺术感染力,充其量只是平庸之作。”更有人断言:“路遥的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已经过时,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文学

昨日“毒草”,今日经典

昨天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1986年《小说评论》,里面几篇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评论让我大吃一惊。一位知名评论家写道:“这部作品结构松散,人物形象单薄,语言缺乏艺术感染力,充其量只是平庸之作。”更有人断言:“路遥的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已经过时,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文学需求。”

我把杂志买回家,整晚都在想:为什么这部后来获得茅盾文学奖、销量突破千万、改变无数人命运的经典,在诞生之初会遭到如此多的否定?

回望1980年代中期,《平凡的世界》刚刚面世时,中国文坛正掀起“现代主义”热潮。评论界痴迷于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先锋技巧,沉迷于形式创新和解构传统。而路遥却选择了最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老老实实地讲述黄土高原上的普通人。在那个求新求变的年代,“守旧”就是原罪。

我还记得1992年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时的情景。那是在大学宿舍,熬夜到凌晨三点,合上书页时泪水已模糊了视线。孙少平在煤矿的坚持,田晓霞的离去,孙少安的奋斗……这些人物如此真实,仿佛就活在我身边。那时我怎么也想不到,这样一部打动无数人心的作品,曾经被评论界如此轻视。

评论家李陀后来坦言:“当时我们都沉迷于形式创新,忽略了文学最本质的力量。路遥走在了我们前面,而我们却误以为他落在了后面。”

那个时期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点:写法传统、人物过于理想化、与文学潮流脱节。

可是,时间给了最公正的评判。

在《平凡的世界》遭受评论界冷落的同时,无数读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最真诚的认可。我听过一个真实故事:1990年代,一位北京大学生把这本书寄给他在陕西农村的哥哥,附信说:“哥,这本书里写的就是咱们。”哥哥回信:“不,这里面写的是所有努力活着的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播》节目曾连续播出《平凡的世界》,听众来信堆积如山。一位山西矿工在信中说:“感谢路遥,他让我们这些在地层深处工作的人,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

路遥生前曾对此感到困惑,但始终坚定自己的创作理念。他曾说:“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应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是迎合一时的风尚。”

这让我想起梵高,他一生只卖出一幅画,去世后却成为划时代的艺术大师。历史上的先知,似乎总难逃被当代误解的命运。

为什么评论家会看走眼?因为他们太执着于既定的评判标准,太迷恋于理论的框框条条,却忘记了文学最根本的力量——打动人心。他们把注意力全放在技巧的翻新上,忽略了情感的力量和生活的真实。

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我们,是否也在犯类似的错误?

我们追捧那些看不懂的现代艺术,赞美那些无人能懂的实验诗歌,却对身边真实的故事和情感视而不见。我们被理论和流派绑架,忘记了艺术最初是为了表达和理解人类共同的命运。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被各种“权威评价”包围——影评人告诉你什么是好电影,美食家定义什么是好餐厅,时尚达人裁定什么是好品味。我们是否也像当年的评论家一样,被某种标准蒙蔽了双眼,错过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平凡的世界》的命运转折给我们上了一课:时间,才是最终的评判者;普通人的心声,才是最有分量的评价。

下次当你面对一部被“权威”否定却打动你内心的作品,当你遇见一个被众人嘲笑却自己坚信的理想,或许应该停下来想一想:这会不会又是一部《平凡的世界》?我们是否会因为固守某种标准,而成为那个拒绝经典的“评论家”?

合上那本旧杂志,我忽然明白——真正的经典,不需要评论家的认可。它在每一次被读者打开时重生,在每一颗被感动的心中永生。

今天,当你走进任何一家书店,《平凡的世界》总是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这一幕,或许正是历史对当年所有否定最有力的回应。

来源:女神看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