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航空大动作!10天砸百万,多国上门抢合作,中国利益或受冲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8 20:26 2

摘要:但在2025年10月于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第42届国际民航组织大会(ICAO)上,沙特却跳出了这个固有标签:10天里砸出100万美元捐款,还让17个国家主动找上门签合作,从航空安全到航线扩张,协议签得手软。

文 | 沧海阅铭

编辑 | 沧海阅铭

“文内所有信息出自个人媒体

提到沙特,多数人第一反应还是“石油王国”——这个靠能源稳居全球经济版图重要位置的国家,似乎总与“地下资源”绑定。

但在2025年10月于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第42届国际民航组织大会(ICAO)上,沙特却跳出了这个固有标签:10天里砸出100万美元捐款,还让17个国家主动找上门签合作,从航空安全到航线扩张,协议签得手软。

这波密集操作,显然不是简单的“参会打卡”,要知道,全球航空航线的话语权向来是大国争夺的焦点。

沙特突然在这个领域发力,到底想干什么,它这波“蓝天布局”,会不会悄悄影响到中国的航空利益?

在这次ICAO大会上,沙特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向国际民航组织的“NoCountryLeftBehind”计划(中文意为“不能让任何国家掉队”)捐赠100万美元。

这笔钱看似是“公益投入”,实则藏着沙特的小心思,要知道,ICAO作为统筹全球航空事务的官方机构,其政策倾向、资源分配往往与成员国的参与度、贡献度挂钩。

沙特捐出这笔资金,一方面是向全球传递“我不仅要自己发展航空,还愿意带动其他国家”的信号,另一方面也是在ICAO内部积累话语权,为后续推动符合自身利益的航线规则铺路。

这种“用投入换话语权”的思路,在后续的合作签约中体现得更明显,据沙特代表团公开信息,大会召开的10天里,他们密集举办了40场双边会谈,最终与17个国家签订航空运输协议。

这些协议可不是“走形式”的空文,内容覆盖了航空安全标准统一、绿色航线共建、国际航班监管协作,甚至还包括智能机场建设的技术共享。

比如与欧洲某国的协议里明确提到,双方将打通从沙特利雅得到欧洲法兰克福的中转航线,未来从亚洲飞往欧洲的航班,可通过沙特机场无缝衔接,不用再绕经传统的中东其他枢纽。

值得注意的是,这17个国家里,既有航空业发达的欧美国家,也有非洲、东南亚的新兴市场国家,前者能为沙特提供航空技术支持,后者则能帮沙特拓展新兴航线网络。

有参会人员透露,不少国家是主动对接沙特代表团的,毕竟沙特不仅有资金实力,还能提供“从航线规划到机场建设”的一站式合作方案,这种“全链条合作”对很多急需完善航空体系的国家来说,吸引力不小。

而对沙特而言,这些协议相当于把自己的航空网络,悄悄织向了全球不同角落,离“成为世界航空圈枢纽”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除了硬邦邦的合作与资金,沙特还在大会上玩起了“软实力输出”,目的就是让更多国家认可它的航空形象。

大会期间,沙特代表团提交了31份工作文件,内容全是实打实的航空发展方案:从如何减少民航客机碳排放,到推广生物燃料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再到绿色机场的建设标准,每一份都有具体的实施路径。

这背后其实是在打破外界对“沙特只懂石油、不懂环保”的刻板印象,毕竟现在全球航空业都在推“碳中和”,沙特提前布局环保领域,既能迎合国际趋势,也能让自己的航线更具竞争力。

沙特还把会议间隙变成了“文化展示场”,在专门举办的招待会上,除了邀请各国航空高管、外交官,还安排了沙特民俗表演、传统编织与皮革工艺展示,甚至播放了纪录片《沙特民航崛起史》。

这种“航空+文化”的组合拳,效果很直接:参会者在了解沙特航空规划的同时,也记住了它的文化特色,相当于给沙特的航空品牌“加了一层文化滤镜”。

沙特这波操作的“成绩单”不止于此,在大会的投票环节中,沙特以175票的高票连任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成员,这个结果足以说明国际社会对沙特航空发展的认可。

要知道,ICAO理事会是制定全球航空政策的核心机构,连任意味着沙特未来能更直接地参与航线规则、安全标准的制定,这对它争夺全球航线话语权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沙特在大会上还收获了个人层面的荣誉:中东航空安全项目主席穆罕默德・阿尔福赞因“在航空安全领域的突出领导力”被ICAO嘉奖。

这个奖项看似是颁给个人,实则是对沙特在中东航空安全领域主导地位的肯定,毕竟穆罕默德・阿尔福赞的工作,背后离不开沙特的支持。

这相当于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沙特不仅能自己做好航空安全,还能带动中东地区的航空安全水平,这种“区域领导力”,也是它争夺全球话语权的重要筹码。

讲到这里,不得不回到开头的问题:沙特这波航空大动作,与中国的关系,其实从机遇和挑战两方面看,影响都很直接。

先看机遇,中国在航空制造、机场建设领域有不少优势,比如国产大飞机C919正在拓展海外市场,而沙特未来要扩张航线、建设智能机场,正好需要这方面的技术和经验。

此前中沙已经在能源领域有深度合作,这次沙特发力航空,很可能会成为双方新的合作增长点——比如中国企业可以参与沙特机场的智能化改造,或者推动C919进入沙特的航空市场。

但挑战也不能忽视,沙特要打造全球航空枢纽,最直接的就是分流部分国际中转航班,目前中国的广州白云机场、上海浦东机场,是亚洲通往欧洲、非洲的重要中转枢纽,很多从东南亚飞往欧洲的航班会经停中国。

而沙特一旦打通与欧洲、非洲的直达中转航线,部分航班可能会改道沙特,这对中国枢纽机场的中转业务会造成一定冲击。

尤其是在货运航空领域,中国与中东、非洲的货物运输很多依赖航空中转,沙特航线网络的完善,可能会让部分货运订单流向沙特机场。

不过也不用过度担心,中国航空业的优势在于“网络覆盖广、市场基数大”,中国与东南亚、东亚的航线密度,是沙特短期内难以替代的,而且中国的航空市场本身就有庞大的国内需求做支撑。

只要能抓住沙特航空扩张的合作机遇,同时巩固自身在东亚、东南亚的航线优势,就能在全球航空版图中守住自己的位置。

说到底,沙特这波10天签17国、砸百万捐款的航空大动作,本质上是它“愿景2030”战略的延伸——从依赖石油的单一经济,转向多元的全球交通枢纽。

它用合作绑定多国,用环保和文化塑造形象,用资金和投票争取话语权,每一步都在为“主宰蓝天”铺路。

而对中国来说,这既不是“威胁”,也不是“无关紧要”,而是一次需要主动对接的机遇:在全球航空话语权的争夺中,只有看清趋势、找准合作点,才能让自己的航空利益不受冲击,甚至实现新的突破。

信息来源:中国民航报

来源:沧海阅铭

相关推荐